人生谈 人生 我的人生规划大概分3个阶段来看:25岁到45岁是一个阶段,为钱做事;45岁到65岁是另一个阶段,为理想做事;65岁退休以后,我希望能为兴趣做事。为钱做事,容易累;为理想做事,能够耐风寒;为兴趣做事,则永不倦怠。我退伍后创业,25岁到45岁这前20年,是为了赚钱、生存。人家说我是“台湾科技首富”,我说其实是我没有做财税规划,让人家计算出来有多少钱,应该是台湾“首笨”。但是,有了钱,才可以实现理想、追求兴趣。 工作 我觉得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自己的嗜好,顶多打一场球、游个泳,来放松自己就够了。我认为所有“工作”要有三个压力:时间、质量与成本。有压力,才称得上是工作,不然就是玩耍。既然工作难逃压力,就要有一套方法来管理流程,也就是纪律。制造业要纪律,我认为研发更要纪律。我常说,在我的字典里没有“管理”两字,只有责任。你答应的事本来就要做出来,这种责任心就是研发最重要的纪律。很多朋友对我说,台湾比我有钱的人不少,但是像我这么有钱还这么努力工作的人,就不多。譬如不景气,我们难道没有衰退的借口?但是我没有去培养个人的兴趣,我们一分一秒都要努力。怎么可以衰退?除非太阳不再升起,否则不能不达到目标。工作是我的兴趣,做生意就是全身投入,而且不为物欲。 生活 个人生活上,我真的没有兴趣花钱,这是生活习惯,不是装出来的。很多人有钱,喜欢去收集名贵的东西欣赏,或是去太空探险。我对这种比较“自我”的兴趣,不会去做。我就是故意不要让自己在物质享受上站在顶尖,而是告诉自己要经过努力,才可以再上一层。这就是我的哲学,人应该要给自己“订定目标”,把工作做到最满意的地步,同时告诉自己将来还有机会达到顶尖,给自己一个追逐的空间。 优点 我没什么优点,唯一的优点就是“勤能补拙”。“勤能补拙”的原因,来自于我自认为是个负责任的人,该做到的就要努力达成。人笨,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有责任、有智慧的心。现在聪明人太多了,肯负责、有智慧的人太少。 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就是——“有用”。大家都听说郭老板很凶而不敢靠近,现在如果有哪个年轻人敢写信来要求帮郭老板提皮包,这种年轻人才具上进的胸襟。顺境的人生谁都会走,只是速度快慢;人一定要学着走逆境,而且愈年轻愈好! 经营哲学 台湾首富郭台铭旗下的鸿海集团,十年前营业额只有100亿新台币,而2006年的营业额达到1兆台币,十年成长100倍,郭台铭创造的鸿海经营传奇的背后,究竟靠的是什么? “我不懂模具,但是我会用人、会用专家,我们公司的机械博士超过几十位。”这是鸿海 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的自谦之词,尽管鸿海是以模具起家,但郭台铭很清楚,善用人才,才是奠定了鸿海30年来持续成长的基础。 敢用——花钱是为了公司进步 以2006年鸿海集团旗下最大的一块事业版图“富士康”控股公司为例,总经理戴丰树拥有东京帝国大学博士学位,并且在丰田汽车工作八年,当时有人就怀疑做车子的,能把手机做得 好吗?但郭台铭认为,“车子的零件有两千多种,但手机只有两百多种,你说能不能做好?”果然,从欧洲关键零件到美国设厂,戴丰树一开始就参与手机的全球布局,五年间鸿海创 造出来的营收大约是两千亿新台币,也是鸿海2006年成长最快速的部门。 从0到90分很容易,而从90到100分却很难,这是一般外界的看法,但是善用人才,却让鸿海可以从90分继续成长到200分、400分、800分。 “相对于其它IT界领导人培养的是人才,郭台铭培养的是将才。”前戴尔亚太采购总经理 方国健一语道破今天鸿海对于人才的重视和使用。郭台铭常挂记的一句话,就是“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每次有人问起鸿海最大的挑战,郭台铭一定毫不犹豫地回答:“人才。人才的选拔和培育,是一个企业永恒的难题。” 在投资人才方面,郭台铭一向舍得花钱。以最早推动的“凤凰计划”为例,鸿海为了引进光通讯专家,公开在媒体上刊登年薪1000万的广告,外界看见郭台铭寻找人才的大手笔,也看见郭台铭做事的决心。 敢给——经理级年收入300万 郭台铭是个敢给的老板,鸿海集团的薪水加上员工配股,经理级主管的薪水加红利,一年约有近300万元的水平,副总经理级以上的年收入更是逼近千万元,是电子业福利最佳的公司之一。 难怪业界称郭台铭是台湾电子业“最敢给”的老板,但他自己的办公室都相当简朴,郭台铭说:“我没有个人物质享受的兴趣,而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投资设备和人才方面,从不吝于花钱。“只要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最顶尖的人才,不管开价多少,郭台铭都会想办法购买。 像鸿海并购了奇美通讯之后,为了要留住前总经理等研发及营销专才,史无前例地发行了富士康国际控股“折价增资股”,简单地说,就是郭台铭让员工用折价现金增资,成为另一种技术入股的模式,员工拿出现金入股,让员工与公司荣辱与共。 从这个角度来看鸿海每年的尾牙活动,主要就是宣示“老板敢给”的决心,像2005年一个 尾牙晚会上就送出包含股票及现金共4000多个奖项,总市值近四亿元。 郭台铭承认鸿海没有品牌,但人才、速度、成本、质量是鸿海品牌四大竞争利器,而其中人才是排第一位。 不过更重要的是,老板敢给,更敢要求员工。“报告董事长,我出到欧洲的货出了问题,我要亲自去解决。”一名主管向郭台铭紧急通报,而郭台铭一方面点头赞许主管到第一线解决问题的决心,同时也明白告诉他:“机票钱你要自己出。” 这也说明了郭台铭赏罚分明的一面,“我发奖金的时侯,就是我裁人的时侯。”这是郭台铭留下另一句用人的名言,“因为有赏也有罚,总不能等公司开始赔钱的时侯,才开始裁员吧。” 敢花——花钱是为了公司进步 郭台铭从不吝啬把钱花在投资人才和添购先进设备上,他认为唯有长期投资和发展人才,才是台湾全球化布局成功的关键。“所以,外界说花钱是我的一种享受,还不如说花钱是我的一种追求,这就是我的哲学。” 在人才的培育方面,鸿海把眼光放远,在台北、美国、中国大陆都有“世干班”(世界干部训练班),为了将员工培养成国际化的人才,让他们去海外受训,为此花费上千万美元。 虽然外国公司也很敢给,也赏罚分明,但可能连西方管理学家都搞不懂,为什么有一群优秀的人才愿意为鸿海卖命,赚了钱之后还不停歇,让鸿海帝国可以越来越大。 关键在于“以身作则”的力量。郭台铭强调的“以身作则”不是事必躬亲,不是事事要管,而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他要求员工不分层级,一起投入研究创新、挑战困难,这点和西方管理学强调的“分工授权”不太相同。 一位拜访过鸿海的人士就分享了他和鸿海干部吃饭时的经验。有一次他到郭台铭常去的餐厅吃饭,郭台铭说要去一下去办公室,却让大家从七点多等到九点,这段时间,没有人敢点菜动筷子。而公务缠身来迟的郭台铭,一看大家都没点菜,除了赶紧叫菜,他也会先起头夹菜吃,因为他知道自己一动,饥肠辘辘的大家才会开始吃,而郭台铭看大家开始动筷子,就 放下筷子不吃了,和大家谈他的计划。但郭台铭也时时注意什么菜吃完了,叫厨房赶快再上 菜,等大家都吃饱了,就会看到郭台铭把每盘剩下的菜,倒在碗里拌一拌,咕噜咕噜吃下去 ,这名人士说,“郭台铭帮干部张罗饭菜,但自己却吃剩的,干部看在眼里,人心就是这样被买走的。”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酒足饭饱之际,大家想着今天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忽然间郭台铭说:“十点半要开会的去准备一下。”一名在鸿海工作20年以上的干部说:“看了老板赚钱之后没有放进自己的口袋,几乎全都投入机器设备,这样的老板值得跟。” 能用——不怕干部比自己强 鸿海公司唯才适用,不会强调谁是博士、谁是名校,在鸿海征才网站上就指出,只要投递履历,就有机会加入鸿海,“鸿海并非外传的非名校不用。” 郭台铭不像广达集团董事长林百里、华硕集团董事长施崇棠都是电机系工程师出身、名校 毕业,资深业界人士指出,这样反而更能吸纳各方人才,不会因为工程师过于自信的个性而有所局限。 但这并不是说郭台铭没有自信,反而是面对逆境、困难,练就了郭台铭不达目标绝不放弃的一身霸气。 敢冲——冲关就能获得大报酬 郭台铭在打造鸿海帝国的过程中,遭遇过许多巨大的困难,但他认为在应付这些难关时,如 果能有所突破,就能让自己得到了最大的报酬,拥有越来越多的实力。 今年,郭台铭旗下的八个事业体,计划在未来三年各自至少收购六家公司,除了版图的扩张,主要着眼于全球人才的收编。这也意味着未来三年,鸿海集团至少还会有48家公司加入,外界认为,这48家公司将是鸿海再造另一个“兆元奇迹”的关键。 也是为了容纳各路人马,鸿海组建了23个所谓的“技术委员会”,事实上,鸿海很早就有 这样的跨部门组织,只是现在层级拉得更高由郭台铭亲自面试主管,让各种人才能充分发挥 和交流。 从20年前的100万新台币到1000亿,鸿海造就了第一批富豪;第1000亿到第5000亿,主要是以富士康为主,造就了第二批富豪;第5000亿到二兆将造就下一批富豪。 ——转自《中证网》刘晓荻文 箴 言 人 才 我是“工业党”,我只对发展工业感兴趣;我有责任将员工培养成有技术的人,有理想的人,有准备的人。天底下的“才”分三类:人才、奴才、狗才。什么是公务员?喜欢说恭维的话,喜欢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需要骂一骂才会做事,才会执行;惰性很大,总是说他已经尽力了,没有办法再改善了。这样的人就很像公务员,只讲面子,善跑后门,不做实事,惰性很强。我总是希望集团人才多一点,公务员少一点。 年轻人不论做任何事,第一,要有责任心;第二,一定要学会面对困难、挫折和挑战;第三,说到就要做到。 我们要的是能团队合作的人才,不要天才,因为天才型的研发人员到哪家公司都会令人头痛,天才就让他留在天上。严师才出高徒;今天锤你越多的,就应该是你的严师。你有这 样的主管,你就应该跟他去做事。 我应该回来挖山西人的脑矿。(在山西)我的责任是加工人才,把头脑里的知识挖出来。成长之境界:不醉心于彩色的世界,不觉得自己很伟大,也不觉得惟我独尊。 执行力文化 执行力(E):速度(S)+准度(A)+精度(P) 执行力就是纪律。文化就是大家共同的生活方式。 所谓的执行力,最重要的就是精神、文化,以及一个人的责任感。 决心与方法是领袖的执行力重点。 上行下效,就是鸿海的文化。 你有责任心,在富士康并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如果你没有责任心,我给你保证,你在富士康一定不会成功。 没有“竞争、开拓、融合、扎根”,你就不会眼前一片灿烂,未来无穷生机,而是一片糜烂,无穷危机。 你们需要竞争,因为竞争是自然的唯一法则;应勇于开拓,不向失败低头;要乐于融合, 在团队中创造机会;要坚持扎根,学会永不放弃。 机 会 中国人绝对不可妄自菲薄,我们有自己的竞争优势,同时也有太多需要去开拓的领域,中国年轻人需要的是努力、努力、再努力。 今天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发展,对中国大陆而言,意味着既要排除锁国论调,防止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反工业化的义和团式冲动情绪,又要改变人力结构,用头脑做事,用知识竞争,而不是以赤手做事,用空拳竞争。 中国在快速迈向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她的经济一定会执掌世界经济的牛耳,富士康的成功将是中国经济成功的一个缩影。富士康将在中国经济的多个领域,留下深深的足迹。 哲 思 “鸿”在天,“海”在地,“鸿海”就是一家要做天地间生意的公司。 竞争是残酷的游戏,“物竞天择”是自然的法则。没有追赶你不会奔跑,没有竞争你不会 成长;做事业你不能要求保护,保护的孩子长不大。 我的哲学是:英雄都是死在战场上的,而不是回来拿勋章的。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情,都是轮回。 过程越艰苦,结果就越甜蜜。实践需要恒心恒力,当你准备放弃的时候,就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同时也是你离成功越近的时候。大难不死才有生机,历尽沧桑才得美景,风雨过后才见彩虹,要达到这个境界绝非易事。 四十句话 公司经营理念 爱心 信心 决心 公司的工作精神 融合 责任 进步 全球化思考逻辑 客户→产品→功能(即系统)→地理位置 策略是什么 方向 时机 程度 竞争导向赢的策略 生意型态→经营的策略→建立系统→建立组织→找对人才 开发新产品五大策略 (1)工业标准 (2)业界标准 (3)竞争对手的畅销产品 (4)产品趋势 (5)业界领导 品质是什么 就是客户愿意用两倍的价格来跟你买,而且还很高兴。 成功三部曲 策略、决心、方法,再加上有好的人才与组织去执行。 成功的途径 (1)抄 (2)研究 (3)创造 (4)发明 成功与失败的分野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 错误的省思 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再犯同样的错误。经验只有4个字 时间+金钱 签字 就是“牵制” 成长来自什么 胸怀千万里,心思细如丝。 工厂管理的理念 走出实验室,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 三局 (1)格局 (2)布局 (3)步局 三理 人的道理 事的道理 物的道理 三对 入对产业 选对公司 跟对主管 三合 集合→整合→融合 三助 自助 人助 天助 执行力是什么 速度+准度+精度 关键 魔鬼都藏在细节里? 桌子的颜色 桌子的表面是我们所看到的颜色 如果想要知道里面的颜色 只有把桌子拆解才知道? 顾问的省思 您问他“现在几点钟?”他借用您所戴的手表然后告诉您“现在几点钟!” 专家的省思 他用美丽的词语以您听不懂的项目术语来说明项目。 英雄的省思 真正的英雄是战死在沙场上的人而不是来领勋章的人。 企业人生三部曲 人材→人才→人财 富士康的品牌 没有品牌 品质是我们的品牌 科技是我们的品牌 人才是我们的品牌。 接班人三条件 一是品德,二是责任心,三是要有工作意愿;至于太聪明的人,则婉拒。 主管每天要做的四件事 一是定策略,二是建组织,三是布人力,四是置系统。 人才从哪里来 人才是历练出来的,而非天生的;人才是机会创造出来的,而非刻意培育的。 自问 “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尤其是在未来5年到10年,到底掌握了哪些优势? 座右铭 努力,努力,再努力;不为物欲,不为虚名;享受工作,享受挑战。 创新人才的基本要件 负“责任”肯学习,勤“动手”不怕错,守“纪律”重团结。 雄心 除非太阳不再升起,否则不能不达到目标。 决策 决策是领导的要务;决策的价值在于前瞻、务实、效率;民主,是最没有效率的办事方式。 领导 任何一个组织重要的不是管理,而是领导。领导,须有独裁为公的决断勇气。 技术应用舞台在现场 没有现场这个技术应用的舞台,任何技术的发展都将止步于实验室,都将胎死腹中。 鸿海是什么 打不死的蟑螂,刻苦朴实的水牛,贫瘠土壤中扎根的葡萄藤,振翅奋飞的孤雁,寂寞长大的地瓜。 成功的省思 成功是一名差劲的导师,它给你的是无知与胆识,不能给的是下次成功必备的经验与智慧。 ——录自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