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 | 失去信号?  

知乎 豆瓣 新浪微博

 切换贴吧QQ经验分享 天文爱好者 美文 投诉举报! Aymi的兴趣释放乐园: 精品 | 热点 | 图片测试 | 公告 
 首页 > 贴吧列表 > 郭吧 > 《郭氏文化(续)》祖德承传(续) [精品]
回复 19 浏览 20977 
1 《郭氏文化(续)》祖德承传(续)

汾阳路间故园情

  上海故园是一间主饮云南普洱的茶楼,位于静谧的复兴路、汾阳路间,主人郭甲兴是唐代著名历史人物郭子仪的第五十三代孙。郭先生一生追捧老子,称茶楼对于他来说便是道场,喝 着三十年普洱,坐而论道,时间可以一晃而过。

“仿建明洪武年在京之故园,山西遗物迁移至此,而成故园。”这座有着古老门楼装饰的院落,斗拱叠架,灰瓦盖顶,门口高悬大红灯笼,厚木格门在转动中发出吱呀的声响。一进门,可见三个世纪前晋商钱庄的柜台,巨大、厚实、粗狂,历史的张力怦然而出。柜台上方挂起的一个个名牌,便是当日山西票号的招牌:“其德昌”、“蔚长厚”、“天成亨”,这些名噪一时的山西票号,曾见证过一段中国经济的繁荣。

第一次来故园喝茶的人,往往会被这里有着强烈风格的陈设所吸引。而这里的每一件物什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比如一幅看去普通的画,店员为你讲解,画的重点在于画中人腕上的手表。那是古代官宦之家女子第一次佩戴西洋表,所以特地请画师画下留念。正所谓品茗之余可以搜得许多闲趣,决不单调。

二楼最大的包厢,名字便取了“汾阳宫”。屋子中央是一张黑漆高束腰画桌,是山西翰林院的旧物。一块金砖搁在一张一腿三牙小桌子上,金砖实际就是明清两代皇宫里铺地地砖。而墙上挂着郭子仪像,算是对祖宗的敬仰和供奉。

郭小惠辑录提供《山西郭氏文化网》转发

上一篇: 《郭氏文化(续)》祖德承传
下一篇: 《郭氏文化(续)》祖德承传(续II)
作者:aymi 2009/7/30 23:36:38 | [已有19人回复]回复楼主 举报 TOP

2 终于找到元代之前家史

郭翔鹤

   三个世纪以来,我家族人一直试图找到元代以前的家谱传承记录。明末清初,一度成为川南望族的百堵坪郭氏遭到张献忠、满清的反复绞杀,人口几乎丧失殆尽,我的十一世祖郭应熊时任贵州遵义儒学训导,幸运躲过川祸。他和崇乐、崇贤两位叔父一同返回四川后,在被摧毁的家园上对墓碑、铭文、残谱等进行了考证,最终保留了我家明代的完整传承记录,并于公元1700年(康熙六十年)完成了近派族谱的草案,然而这一族谱编修工作直到道光年间才由逐渐壮大的后人补充完成。到了民国初年,一位叫郭湘(时任四川省议会议员,是民国时期成都的“七老八贤”之一)的族叔认为“世变叠经,人有大乱将至之虑”,花巨资对康熙版族谱进行了重修。

然而,在破四旧期间,我房的族谱不幸毁于火中,从此已有40年未悉家乘。2006年底,幸运地在老家他房长辈手中找到了郭湘重修的民国版族谱(非本房,因此本房记录不详细,只有略表),终于理清了从14世纪百堵坪郭氏始迁祖郭元四公到我的曾祖父郭恒贵公之间二十代人的详细传承记录。2007年,长辈又在一位参加我曾祖母葬礼的族人手中发现了本房另一家人手中残存的本房族谱,该谱历经70多多年的霉烂、虫蛀,已经朽坏不堪,手触处即碎,我把这本宝贵的记录送到上海图书馆文献修复部,花重金请采访时认识的专家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修复,最终,在上图著名的“金镶玉”修复技术下,两本族谱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原貌,如果妥善保存又可以延续上百年的岁月了。

然而,不管是3个世纪前的郭应熊先生,还是一个世纪前出生的郭湘先生,都对一件事情深感遗憾——由于明代的记录已经毁于战火,始迁祖郭元四之前的记录完全无法获悉,只有 老人口传我家是元代从江西逃难到湖广,然后迁入四川,是唐代汾阳王郭子仪后裔。在祖先 撰写的旧序、旧跋之中,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深深的遗憾。

历史上,编纂家谱时攀附权贵的事情常有发生,我对这种事情嗤之以鼻。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人,重视自己的血统是数千年来的传统,禽兽代代繁衍而无知,我中华之人煌煌五千年文明史,是与每个中国人的家族史相辅相成的。正是家乘、方志、国史,共同记录了这个伟大民族的详细历史,作为一个做文字工作的记者,对文史的天生爱好,更让我对历史考据兴趣盎然。两年多来,我利用业余的闲暇时光,翻阅新唐书等国史、富顺县志及家谱中涉及的多种地方志,试图寻找家族元代以前的详细记录,然而,茫茫中华大地,本姓聚落灿若星辰,而6个多世纪的时光更是冲淡了所有印痕,我的这种寻找完全是闲庭信步式的,偶尔翻翻这里,看看那里,我更相信,这种寻找本身给我带来的乐趣是我坚持不懈的根本,很有可能,此生与其结果无缘。

然而,近日奇迹出现了,这个历经三个世纪的悬案终于在互联网协作的力量之下得以尘埃 落定。自此,从唐汾阳王郭子仪到本人的48代清晰传承记录已经完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人沉睡的民族、家族意识开始觉醒,宗族这一维系汉族社会数千年不灭的根本开始得到国家和个人的重视。从文化部与上图主持编撰的《中国家谱总目》,到各地民间主持编修族谱,在文化和血统层面流浪了半个多世纪的国人开始亡羊补牢,重新寻找自己的过去。

在郭氏中古史上最大的聚落——山西汾阳,在上个世纪末已经由原山西省政协主席郭裕怀、汾阳市退休干部郭世科等老先生开始了对全国郭氏通谱编修工作的准备。新世纪到来后,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郭姓网友通过QQ群等工具进行协同,开始了传世族谱的电子化工作,把国内各地的族谱通过扫描、拍照等方式上传到互联网,极大地便利了丢失记录的族人寻找过去记录。

在全国近2000万郭姓人口中,最大的一支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郭子仪是唐代中兴名将,新唐书记载其有八子七婿,每次散朝家中朝笏堆满床铺,旧戏剧中曾有“满床笏”的夸张描绘。而郭氏祠堂常出现“点颔堂”的堂号,正是郭子仪晚年儿孙太多,问安时认不过来,只好点头回应的写照。在中晚唐时期,这家人的势力不断扩张,不断与李唐皇族及唐廷显宦 联姻,族裔大大扩张。汾阳王后裔在唐代的扩张,奠定了一千多年来其后裔昌盛的基础。

一年多以前,我曾经专访美国犹他州大学权威人类学者亨利·哈彭丁,对两万年来人类的 迁徙繁衍历史进行了了解。哈彭丁先生向我讲述的一个事实是,在封建社会,祖先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直接决定了其后代的繁荣程度。在封建社会,君主不仅通过爵位、世袭等手段让 一些家族获得更多的土地、财富,也通过分封分配女性资源,在各个国家,国王、宰相、将 军的后裔在现代社会的数量是非常之多的。而一些成功的商人也更多地扩张了自己的后裔的 势力范围,哈彭丁曾经向我举例,在中世纪,德裔犹太人长期从事金融、银行等职业并取得 成功,更多财富让他们拥有了更多繁衍后代的机会,因此早期的少数祖先到现在拥有了大量 的后代,这些后代既继承了祖先高于常人的智商,也继承了老年痴呆、左撇子等遗传特征。 在汉族社会,这种特征也非常明显,李、朱、王、赵等姓氏,从前人口并不多,但由于在某 一时期掌握国家权柄,其人口得以飞速扩张,最终成为汉族大姓。由此看来,郭子仪的后裔 数量之多也是很好理解的了。

可以肯定的是,今天汉族人的姓氏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每个汉人的姓氏不是凭空而来的,这些姓氏的背后都有线条清晰的数千年文明史。然而,由于战乱、政治运动等因素,许多人已经丢掉了自己的过去,有的能追溯到四代以前已经很了不起了。要了解自家的千年之史,族谱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中国历史上,对家谱最大的两次斩断是在蒙古和满清入侵的时候,汉族家族大多数的族谱在这两个时期被斩断。许多新的“始迁祖”在明代、清代出现,如果在其他本家家中留存的极少数直通远古的族谱中找到始迁祖的记录,那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两房联谱,重修族谱,历来都是只有盛世之中能够见到的。我家明代迁到四川的始迁祖郭元四,他的记录到底藏在国内哪个角落泛黄的族谱纸页中呢?要找到相关记录,这在过去的岁月真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任务,然而互联网让一切变得简单起来。

两年前,湖南桃源县一位叫郭桂林的老先生去了汾阳,找到山西省郭氏研究会,把家谱的 详细记录提供给该会秘书长郭世科先生。近日,这份记录在网友的协助下得到电子化,上传 到互联网供人检索。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我偶尔通过搜索引擎查找“郭氏元四”的关键字,突然在桃源郭氏族谱中找到了对应的信息。我欣喜若狂地阅读网页上的相关记录,最终确认 这份族谱中的“元四”,正是1368年前后迁到四川的我族始迁祖。

原来,明初桃园县郭氏的始迁祖郭伯达奉皇帝的命令到湖南征讨苗蛮,从老家江西抚州府出发时带着两个亲生儿子元一、元二,另有两个侄儿元三、元四,由于在征苗过程中立功,后被授予当地武职。元一、元二成了当地的郭姓的祖先,而郭伯达的两个侄儿则向云南、四川方向迁徙,这两个地区当时的人口已经被蒙元屠杀殆尽,有许多肥沃的土地等待开发。郭伯达公在洪武七年(朱元璋年号)去世之前,元三、元四已经深入大西南,无法前来参加叔父的葬礼,桃源辖神岗族谱因此记载“元三、元四以不奔丧,不扶梓,遂疏之。”

元四在进入四川后,先暂居于泸阳(今泸州),后又迁到我的故乡富顺县。其后人郭珠、郭衢阶、郭如川等人都先后考中进士,成为有明一代知名的儒士。如今在明代的许多古籍中,都能找到他们的名字,在《步辇图》、《神骏图》等传世名画上,还能找到郭衢阶的私人印鉴。

而辖神岗郭氏族谱中最宝贵的记录,是从汾阳王郭子仪到郭伯达23世的传承记载。

曾经有人说,家谱都是胡乱编写,是和名人攀亲,但是,辖神岗郭氏族谱的记录,却与新 唐书及台湾、江西、四川等地的族谱的记录完全一致,是可以采信的宝贵历史记录。

〖JP3〗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的记载,郭子仪祖籍陕西华阴,是地地道道的汉人,而非一些少数民族学者所称的胡人。新唐书说,“郭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弟虢叔於西虢,封虢仲东虢。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兴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於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於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传也,因以为氏。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曲,生蕴,蕴生准、配、镇。谒者仆射、昌平侯。裔孙徙颖川。

《新唐书》自太原徙冯翊。後魏有同州司马徽,徽弟”“郭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准、配、镇。镇,谒者仆射、昌平侯。裔孙徙颍川。”

《新唐书》又说,“华阴郭氏亦出自太原。汉有郭亭,亭曾孙光禄大夫广智,广智生冯翊太守孟儒,子孙自太原徙冯翊。后魏有同州司马徽,徽弟进。”在新唐书的表中,详细记录了郭子仪前后几代人的传承记录,原来,郭子仪祖上是郭徽,郭徽之子郭荣?为隋大将军

、蒲城公。郭徽之弟郭进的孙子是郭履球。履球公,任隋朝金州司仓,生一子名昶。昶公:字宏畅,履球公子,唐初凉州司法参军,生一子名通。通公:讳通美,字德政,昶公子,历 任京兆尹、美源县主薄等职,卒后追赠兵部尚书。生二子:长名恭之,次名敬之。敬之公:通公次子,历任绥、渭、桂、寿、泗五州刺史,累加中大夫,策勋上柱国,赠太保,卒后追 封祁国公。敬之公之子为子仪公:唐华州郑县人,敬之公次子,玄宗时,任朔方节度使,平 安史之乱,收复两京,再造唐室,以身系天下安危二十年,累官太尉、中书令,封汾阳郡王 ,世称郭汾阳,亦称郭令公,尊尚父,卒谥忠武,配享太庙。

新唐书中,记载了从郭子仪长房郭曜到卫尉少卿郭在徽的传承经历,与辖神岗郭   氏族谱是吻合的。在网上找到两个台湾郭姓本家的博客,他们虽然不是湖南桃源一支,但都是郭曜的后人,对于郭在徽后面几代的记录,却与桃源的族谱不谋而合。

比如,题为“紫色的木头”的博客主人,是台湾的郭氏本家,他家与我家分野,是在郭子仪第13世郭桂的三个儿子之中分出来的。郭桂的三个儿子分别是锐、绂、绶,我家是绶公后人。而台湾郭氏还有一家近代的祖宗叫郭谦贤,是郭子仪第43世,这家人与我家分野也是在郭桂这里,他们是郭绂之后。

而江西万载田下郭氏,也是郭子仪长房郭曜之后,该支聚落与我家分野,是在郭子仪第11世郭熙这里。郭熙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龙、圣、宣,该支是长房郭龙之后,我家是次房郭圣之后。另有江西吉安郭龙彪,也在博客上公布了自己的家族传承,他亦是长房郭曜之后,与我家分野在第15世,郭绶有儿子四个,名字分别是议、训、诫、谓,我家是训公之后,龙彪是谓公之后。

湖南隆回梓兰公一系,与我家也是在郭子仪公第15世分野,是郭绶之子郭议的后人。

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贵州,有许多郭姓聚落,都是在历代的迁徙、繁衍扩张中分化出来的。理论上说,如果郭子仪有孙子20人,经过1300多年的繁衍,后代众多是在情理之中的。古代父系宗祠能够把这些人都凝聚在一起,那怕是比任何“思想”的凝聚力都要强了。

从子仪公到48代本人的传承情况是这样的:

一世:子仪公

二世:曜(太子少保、太原孝公)

三世:钅奇(京兆仓曹参军)

四世:(王)余(濮州刺史)

五世:端夫(太原令)

六世:在徽(卫尉少卿)

七世:晖(南唐金紫光禄大夫)

八世:轩(以子贵赠左中大夫)

九世:靖(举进士,殿中侍御史,银青光禄大夫)

十世:熙(荫袭吉州观察御史)

十一世:圣

十二世:桂

十三世:绶

十四世:训

十五世:镇十六世:文宗十七世:知礼十八世:拔十九世:元迈二十世:尚道

二十一世:道成

二十二世:王圭

二十三世:卫士

二十四世:伯象(兄伯达)

二十五世:元四(入川始迁祖)二十六世:仕俊二十七世:子颜

二十八世:体宗

二十九世:珠(接下来记录就详细了,明成化丁未进士,官至御史太仆寺少卿,曾任山

西道监察)

三十世:安(明嘉靖戊子举人)

三十一世:如一

三十二世:衢阶(明万历甲戌进士,官真定令、苏州府知府)

三十三世:端正(万历壬子举人,兵部武选司员外)

三十四世:明阳

三十五世:有位

三十六世:崇贤

三十七世:应熊

三十八世:王常

三十九世:维广

四十世:兴荣

四十一世:庭儒

四十二世:永发

四十三世:家银

四十四世:承华

四十五世:恒贵

四十六世:履咸

四十七世:霜傲

四十八世:偶

——录自《中华郭氏网》作者为上海《新晨报》首席记者

作者:aymi 2009/7/31 22:18:06 举报 TOP

3 部翔实记载汾阳王六子郭暧后裔的专著 花寨郭氏家谱元月中旬面世

  在汾阳王郭子仪封地的古老汾州,至今仍为郭氏家族的聚居之地。在这近10万之众的郭氏家族中,又大部为唐代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其中一支汾阳王六子郭暧之后世居汾阳郭(崞)村,明代成化二十三年汾阳王34世孙郭士维父子由郭村移居孝义吕居堡;崇祯元年汾阳王41世孙郭登昌父子由吕居堡移居交口花寨;清代又有汾阳王50世孙郭光祥由花寨迁回汾阳。花寨家谱,就翔实地记载了这一支郭氏的源流世系、祖德家风、人物业绩以及汾阳王后裔由汾阳外迁的史实资料。

这部由郭暧后裔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郭世科,与本族宗亲郭兆笏先生主编的《汾阳王后裔花寨家谱》,承袭旧体,又立新意,其主要特点有四:一是世系清晰 ,传承有序。从轩辕黄帝到虢叔公;从虢叔公到子仪公;从子仪公到如今,除子仪公7世孙 至33世孙记名缺续,其余皆世系连接,昭穆分明,特别是子仪公34世孙之后世系排辈,世代有名,各有辈份。二是有男有女,有名有形。旧传家谱,大多有男无女,而花寨家谱,从子仪公34世孙士维公始,就将妻室记入谱中,虽然只是有姓无名,但在旧家谱中能够如此,也属不易。这次续修家谱,更将妻、女及女婿、外甥同入谱中,同排世系,还将本人肖像载入,使后人读谱,既可知其情,又可识其人,实为创新之举。三是记载有据,前后贯穿。从 篇目的设计,到谱文的编排;从源流的追溯,到世系的排列;从祖德的考证,到家风的传承 ;从事迹的表述,到图像的印证,前呼后应,顺理成章,均追求系统规范,通俗易懂,便于 领会,利于传承。四是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无论历史的,还是当代的;无论做官的,还是 为民的;无论富有的,还是贫穷的,在谱中体现,一律平等。一切以事实为准,一切用事实 说话;不厚此薄彼,不弄虚作假。

《汾阳王后裔花寨家谱》的面世,为海内外郭氏宗亲寻根问祖提供了方便;对家族的凝聚 ,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将起到积极作用。

曾在2008年1月23日发表于《人民网》

帖子相关图片:
查看原图
作者:aymi 2009/7/31 22:19:04 举报 TOP

4 汾阳后裔令公世系  源流清晰的郭氏新谱陆续面世

文章《汾阳后裔令公世系  源流清晰的郭氏新谱陆续面世》详见郭网(http://www.guoziyi.org.cn)相关页面。

作者:aymi 2009/7/31 22:22:58 举报 TOP

5 《小务口村郭氏家谱》举行首发式

郭世科秘书长应邀出席

   2007年11月16日,河南省安阳市郭氏为长垣县《小务口村郭氏家谱》举行首发式,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应邀出席。此前,郭世科秘书长还应邀为该谱作序。《小务口村郭氏家谱》由原安阳市人大副秘书长郭震先生主编。该谱明确记裁:“长垣县小务口村之郭氏,是早年从滑县黄默村经冯付集迁来;而黄默村之郭氏,根据《滑县郭氏祖传家谱》和该村郭氏祖茔古碑记载,并经郭震先生进一步考证,其源流是祖籍汾阳,迁居宁乡(今中阳县),寄居洪洞,于明洪武初年迁滑县黄默村落户。属明初官方移民,是迁自古老汾州的汾阳郭氏。”

在黄默村举行的《家谱》首发式暨郭氏祠堂《四方受年碑》揭碑仪式非常隆重,有郭氏家族与本地村民2000余人参加。他们请郭世科秘书长为《四方受年碑》揭碑;郭世科秘书长还代表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热情致贺,他说,这次活动体现了家族的凝聚,民族的团结,是“尊祖之举,传承之举,功德之举,”值得提倡学习。

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安阳市郭氏对研究郭氏文化的热情,郭震先生表示,他将协同郭氏同仁筹建安阳市郭氏文化研究会,力争明年成立。

郭震先生还在15日、17日两天陪同郭世科秘书长与夫人刘彩云参观了殷墟博物苑、羊久(音yǒu)里周文王演义馆、岳庙、郭朴祠、红旗渠等。在红旗渠上,郭世科秘书长感受颇深,他说:“同样的年代,却因不同的领导,出现不同的决策,造成不同的后果:河南林县是修成造福子孙后代的红旗渠(浇灌56万亩土地,解决54万人口吃水问题),成为千秋伟业;而山西汾阳是拆毁宏伟古建老爷山,留下千古遗怨。”郭世科秘书长还为当年红旗渠建设的决策者林县县委书记与县长即席抒情:“杨贵李贵,巧结一对;决策红旗,难能可贵!”

在红旗渠展馆,当从图片上看到当年修建红旗渠的铁姑娘队队长叫郭秋英时,郭世科秘书长高兴地说:“这是我们郭氏家族的光荣,我们向她祝贺,向她问好!”

整个活动期间,郭震先生与徐冰、刘晓鹏先生始终陪同,经郭震先生约请,还与殷商文化 专家杨善清、甲骨文专家刘继贤、谱牒研究学者栗文飞、滑县原环保局局长高新伦、林州市人大副秘书长刘顺吉及郭震先生夫人酒爱枝等会面进餐,进行学术交流。

临行,郭震先生、杨善清先生、刘继贤先生还盛情赠物、赠书、赠字画,相互间建立了深 厚的友谊。

帖子相关图片:
查看原图
作者:aymi 2009/7/31 22:25:48 举报 TOP

6 附图:1

附图:1

帖子相关图片:
查看原图
作者:aymi 2009/7/31 22:26:27 举报 TOP

7 《小务口村郭氏家谱》序

郭世科

盛世修谱,弘扬民族正气,促进民族团结,传承优良传统,增强家庭凝聚,实乃构建和谐社会功德之举。

长垣县小务口村之郭氏,是早年从滑县黄默村经冯付集迁来;而黄默村之郭氏,根据《滑县黄默村郭氏祖传家谱》和该村郭氏祖茔古碑记载,并经郭震先生进一步考证,其源流是“祖籍汾阳,迁居宁乡(今中阳县),寄居洪洞,于明洪武初年迁滑县黄默村落户”。由此看来,黄默村郭氏应属明初官方移民,是迁自古老汾州的汾阳郭氏。

汾阳郭氏,已成为海内外郭氏家族的荣耀。千百年来,诸多郭氏家族都以汾阳郭氏世代相传,续家谱、建宗祠、刻碑文、镶门额、制香盒、书家具、起堂号、定会名,如此等等;在一些城市,还有“汾阳路”、“汾阳街”、“汾阳别墅”,台湾还有祖传“汾阳气功”,日本郭氏以“汾阳”为姓。郭氏先祖,叱咤风云,呵护乾坤,其丰功伟绩,可喜可庆,可歌可泣;“林宗振汉、子仪鸣唐“,更为历史美谈。他们的品德,他们的功绩,千古流传,世代不忘,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郭氏家族继承发扬的光辉典范。郭氏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遗产,我们必须加以保护和弘扬。

郭震先生长期从政,在任期间和退休之后,广泛搜集,四出考证,也曾来汾阳、赴中阳(古宁乡),耗时尽力,历经五年,挖掘、整理、编撰完成河南省长垣县《小务口村郭氏(颜亨公支系)家谱》,既是对本支家族的贡献,也是对郭氏文化研究、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的善举。此谱的突出特点和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源流清晰、系统,考证可信,传承有据;二是女性入谱,体现了男女平等的原则;三是设置“部分族人简介”,并附小照,其意义会随时间而显现;四是收集编入部分重要的郭氏文化资料,使《家谱》内容更加丰富,其可信性、可读性、查阅性、资料性明显提高;五是“寻根问祖记事”,读来感人。编者这种对家庭、对社会认真负责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发扬。

《家谱》的撰修,得到了黄默村、小务口等郭氏举族响应和支持;《家谱》的完成,必将进一步激励小务口宗亲传承郭氏家风,弘扬郭氏文化,团结奋进,再谱新篇。

丁亥年夏月

作者:aymi 2009/7/31 22:27:29 举报 TOP

8 读《长垣县小务口村郭氏(颜亨公支系)家谱》

程利田

  提示:此文除了对郭震先生撰修的家谱给予中肯的评价,还在家谱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家谱对社会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日前,郭乾兄(与程是北师大同学)寄来他胞弟郭震主编的《长垣县小务口村郭氏(颜亨公支系)家谱》,嘱我写点评价及意见。情挚意重,不敢推辞。但是我对于谱牒学知识和修谱之规范所知甚浅,能否说出几句中肯之言,实无把握。唯文公正气歌有云:“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先儒之心,悠悠千古,虽有隐显,而绝无断灭。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精诚所贯,古今不隔。家(族)谱编修,难道会不同于此心此理吗?

家(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为纽带组成的纯血统的共同体,维系家(宗)族的制度是宗法制。宗法制始于西周。儒家先驱者周公旦在辅佐周成王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其中就有宗法制。宗法制是一种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它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格区别嫡、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有效地防止了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周初,宗法制首先在周天子和诸侯间实施,而后逐渐及于中小贵族,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具有了普遍性质。宗法制与封建制相结合,成为周王朝政治统治的基础和保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政治与伦理秩序极为混乱,宗法制遭到破坏。儒家创建者孔子提出“正名说”,兴礼乐振纲纪,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以纠正当时人们对“名分”、“名位”规定的背叛,宗法制得到重建。此后,宗法制不断巩固加强,家族由此兴盛。家族最兴盛期则在宋朝及其后。

从宋朝开始,聚族而居是中国基层社会的组织形式或基本特点。所谓聚族而居,就是指已 经分裂或派生成个体小家庭的同一男性祖先的子孙,世世代代相聚在一起,以血缘关系为核 心为纽带,并受一整套规范而被制约的社会组织。这样一种基层社会组织从宋朝开始就遍布 全国各地。在聚族而居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家族至几十代都聚居在一起的家族村落,甚至 还造就了不少累世同居于一所房宅之内的大家族。在这种情况下,为加强社会基层管理,也 为因战乱、灾难等而避祸在外谋生的家(族)人回来认祖归宗。宋朝理学家提出了“家(宗)族说”这样的社会组织理论,倡导编修家(族)谱。如,张载就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之法不立,则朝廷无世臣。……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经学理窟·宗法》);又如,程颐也说:“宗子者,谓宗主祭祀也。……凡小宗以五世为法,亲尽则族散”(《河南程氏遗书》卷17);朱熹在编修《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和为别人写谱序时,都明确强调:要弘祖先功德,扬优良家(族)风,厚风俗,不忘本,管摄人心,敬宗收族,就要纂修家(族)谱。宋仁宗时,欧阳修编纂《欧阳氏族谱》,苏洵编纂《苏氏族谱》,由此开启了后世编修家(族)谱之风气。此后,各种家(族)谱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家(族)谱与国家正史、地方史志共同构筑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大厦,谱写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经历多次政治运动,家(族)谱却被视为“封资修”的产物,遭到大规模的破坏和毁灭。家(族)谱真的没有意义了吗?真的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了吗?不!人们经过苦苦的反思,对一些残存的家(族)谱的研究,从上岁数的老人们的口传中,深深地认识到家(族)谱对弘扬祖先功德和优良家(族)风、继承祖先遗志、敦化导民、激励后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港台同胞、海外侨胞等回国观光的增多,家(族)谱更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因为他(她)们凭着手中的家(族)谱找到了自己的祖根和亲人而认祖归宗,认同中华文化,向祖国投资办企业,支援祖国建设,促进祖国统一事业和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上世纪90年代始,全国各地姓氏都开始编修新的家(族)谱,以 区别于旧家(族)谱。郭震同志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编修了《长垣县小务口村郭氏(颜亨公支系)家谱》。

综观郭震同志编修的家谱,笔者认为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第一,资料丰富,审视全面,可信度强。编者占有了尽可能多的文献资料和碑刻等实物资 料,对小务口村郭氏来源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审视,以确立小务口村颜亨公一支郭氏家谱编 修的可行性,并进而得出具有较强可信性的结论。郭震同志对民间郭氏信息口传(口传史学)、各种郭氏家(族)谱、各种郭氏文化文献(诗文、地方史志、国家正史)、郭氏碑刻等的流传和记载,认真地进行比对、分析、研究、考证,获得了小务口村颜亨公一支郭氏源流的信息是十分清晰的、系统的,家谱的编修是完全可行的。在编修中,又将这些文献资料和碑刻尽可能地收编进家谱中,使这本家谱所反映的小务口村颜亨公一支郭氏源流是传承有据、考证准确,可信度强。

第二,客观准确,实事求是。郭震同志在编修家谱中,对不同说法和未搞清的问题,绝不偏听偏信、不囿成说、随意编修,而是本着一位修谱家的求真求实、秉笔直书的立场,忠实于祖先、负责于后代的诚信态度,务求真实、客观、准确。如对迁来先祖郭天民公在山西的 祖籍是汾阳还是泽州?编者对郭氏文化、历史文献和现实实物资料进行爬(筢?)梳、研究、证,发现迁来祖郭天民在山西的祖籍不是小郭村家谱记载的泽州而是汾阳,后来从汾阳迁居宁乡再寄居洪洞,洪武初年从洪洞迁滑县黄默村的。郭震同志就把经考证而新得的这一正确结论编入家谱中,而不是照搬小郭村家谱的成说。又如小务口村郭氏本支系郭泰一支中麻榜族人的下落和小务口村村东郭氏一支源流,以及小郭村郭氏一支今也说是从黄默村迁出的说法等都因缺少资判,难以搞清,新编修的家谱对此也予以说明,表示留待以后查考,以求彻底。郭震同志这种不仅于文献资料和碑刻等实物资料上搜求广泛、于问题上爬(筢?)梳清晰、于学术上考究源流,并在分析和论证上力戒片面,在研究考证和修谱方法上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红线的修谱作风,与时下某些浮躁化、空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学风和修谱风比较起来,尤其显得可贵。正因为郭震同志的这种实事求是、严谨负责的态度,使得这部新修的家谱显得更得更加客观、准确、真实、可信。

第三,大胆改革,力意创新,家谱面目全新。笔者曾看到的一些旧家谱,大都只是编写出 世系谱、本支谱、世序排列(辈份排列)、郡堂号、家风等,缺少寻根溯源或姓氏源流的探析,就是有的话也说的较单薄,姓氏文化更是少得可怜,而且只是单纯地收宗族、编家谱,没有与国家、民族的兴亡盛衰相联系,更为严重的是宣扬了封建宗法制,维护了封建特权等级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因此,其思路狭隘、构思陈旧,家谱单调枯涩、不新颖无神采。郭震同志编修的家谱已冲破了旧家谱的樊篱,大胆改革,力意创新,其表现:(一)增加新内容、开设新栏目,家谱体例新颖、构思新巧、内容新奇鲜活。谱中的《寻根溯源话变迁》、《追本溯源》、《尊祖敬宗》等栏目都加入诸多新内容,郭震同志又自纂或刊用大量文章对郭氏源流进行探析、考证,配以图表、碑刻,使郭姓根基扎实;又通过《虢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华人家谱世纪大收集》等文和光碟歌词,让郭氏融入国家、民族大家庭之中,郭氏的兴衰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密相连,既肯定郭氏先祖对国家、民族的贡献,又激励郭氏后人发扬先祖功德,为国家为民族再创伟业、再立新功。又设《根在家乡》、《寻根问祖记事》等新栏目和“部分族人简介”并附小照,还收录大量郭氏文化内容,表明郭氏后人既不忘本又人丁兴旺、心想事成。郭震同志这样的构思和布局,既克服了单调枯涩之弊,又突显新颖、新巧、鲜活、新奇之特色。(二)剔除糟粕,建立新规。如家谱中,虽有世系传承、尊祖敬宗、家规族训等,但已剔除了封建宗法制糟粕。又如家谱中将郭氏家族中的历代女性全部入谱,并注明娶来、嫁出之地,这就超脱封建主义男尊女卑的思想,革除了“女不入谱”的传统模式,表达了尊重女权、男女平等的思想,家族、家庭、家谱也趋向完整、全面而和谐。又如《历代贤哲》中,对郭巨事母至孝被后世列入“二十四孝”评为“封建孝道”是正确的,因为,郭巨恐分母食而要活埋亲儿子的行为是不人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孝道强调尊重人权、人人平等。郭震同志编修的家谱告诉我们:必须剔除旧家谱中的糟粕,建立起修家谱的新规,才能保证新家谱的质量和创新,才能发挥家谱在构建社会主义孝道和社会主义和睦家庭、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建议:今后在续修家谱时,应把国家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编进家谱中的“家风”栏里,作为新家风的纲领。在谱中增设寿星榜、孝星榜、模范榜、成才榜、能人榜、名人榜、功德榜等,以表彰本村本支族人,使家谱在发挥凝聚人心、厚风俗、不忘本、促和谐、做贡献上的作用会更大。

总之,郭震同志历经五年编修的这部家谱是部好家谱,因为郭氏源流清晰、系统、可信,郭氏根基坚固、扎实,郭氏家(族)人平等、和谐,郭氏风范长存、绵延,郭氏文化丰富、多彩,郭氏后人志向远大、胸怀天下,家谱与时俱进、新颖鲜活、读来感人。

2008年4月13日于北京


作者简介:1941年6月生,福建古田人。曾任福建南平师专历史系主任、学生处处长、朱熹研究所所长;现任福建武夷学院管理系副教授、武夷学院朱熹研究所顾问,福建林则徐研究会理事、闽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副会长、历史名人研究会游酢分会顾问。

作者:aymi 2009/7/31 22:28:40 举报 TOP

9 四海联宗 构建和谐 ——参加浙江省郭子仪后裔联谊会二届二次会议随记

郭世科

  这次会议是5月10日在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召开的。

在横店镇梁渡郭宅代表郭德华致欢迎词后,按照议程,我代表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向浙江省郭子仪后裔联谊会赠送由郭士星会长书写的“四海联宗,构建和谐”的大幅贺词,赠送《郭氏源流考》、《郭氏文化》、《汾阳郭氏郭村支谱》各5册,《汾阳王后裔花寨家谱》2册,《郭璞研究》1册。出席会议的郭氏宗亲热烈鼓掌表示感谢。

赠词、赠书后,我代表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向大会致词。致词首先对浙江省郭氏宗亲的 盛情邀请表示衷心感谢,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接着,以《构建和谐的楷模》为题,谈了我对先祖汾阳王研究的一点感受。

清·乾隆皇帝对汉、唐历史研究透彻,对孔明与子仪公崇敬有嘉。他在《子仪赞论》中写道:“自古大臣出将入相,为国安危者,必有忠诚之德,经世之才,有以扶危安邦定国,然后立非常之功,万世之业。汉之孔明,唐之子仪,信其人也。二公以忠正老成,为当世人望,加以非常之才,功盖天下,是故亮殁而汉亡,子仪存而唐复。古今所称,不可诬也。”

诸葛孔明与子仪公先祖,均为中国历史上的显赫人物,乾隆皇帝对他们的崇敬,对他们的 评价一点也不过分。他们各有千秋,在建功立业上,诸葛亮用的是计谋,子仪公用的是感化 。从构建和谐上讲,感化是构建和谐的最好武器、灵丹妙药,子仪公是构建和谐的楷模。

纵观子仪公一生,他以自身的崇高品德,人格魅力,忠实行为,表率作用,感化他人,感 化社会。具体来说,他感化了同僚,感化了朝廷,感化了奸佞,感化了敌人,感化了部下,感化了人民。他化险为夷,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化争斗为和谐。他用感化,保住了唐 室江山,使人民免遭战乱;他用感化,保住了自身富贵寿考,官越做越大;他用感化,保全 了儿孙满堂,兴旺发达。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价子仪公是“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其实,翻阅史实,在子仪公一生中,主疑 、众嫉、人非的事是累有发生的,只不过每次都被他的品德,他的人格,他的忠实,他的行 为,他的清白所感化,从而铸成一代纯臣,千古完人。

举个例子,戏剧《打金枝》,在中华大地,可以说是妇孺皆晓。这本戏就是和谐戏,和谐地处理了君臣、父子、夫妻及国事与家事的关系。全剧以家务纠纷起头,以皆大欢喜收场。仔细想来,这样的完满结局,如果没有子仪公绑子上殿的举动,其结局又会怎么样呢?不用 说亲家公是皇上,就是一般百姓,女儿被女婿所打寻回娘家,也难以无事收场。而子仪公一 个绑子上殿的举动,就感化了皇上,驱散了乌云,也堵塞了奸佞挑拔陷害的空子。先祖子仪 公,谁能不佩服?

我们作为子仪公的后人,就是要弘扬子仪公的品德,传承子仪公的精神,效法子仪公的行为,塑造子仪公式的人格,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去奉献我们的才华,去体现人生的价值,使 自己无愧于先祖,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中华民族。

通过参加这次会议,加深了与浙江省郭子仪后裔联谊会常务副会长郭武泉的友谊,结识了 该会名誉会长郭世德、会长郭尧舜、秘书长郭升平等郭氏宗亲;结识了陕西省广东商会会长 郭昆先,江西省上饶市青年企业家俱乐部秘书长郭大汉等宗亲。还与陕西省华县郭氏宗亲会 会长郭志成恳切交谈,探讨源流,形成共识。由郭浩军宗亲开车,有浩军、忠苗两位宗亲陪 同,赴郭宅一村参观了我郭氏于宋代所创石洞书院、郭氏古宅,浏览了厚达27本的《东阳长 衢郭氏宗谱》。

会议还组织旅游了著名的横店影视城,明清民居园。会前在诸暨市由郭武泉宗亲接待安排在其胞弟郭武安的华安宾馆住宿,郭武泉夫人设家宴款待。返回山西前路经杭州旅游,郭浩 军宗亲殷勤服务。

在杭州旅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久仰的“汾阳别墅”。“汾阳别墅”是西湖上的私家园林 ,从唐朝起就有人开始营造了,经过五代吴越国和宋、元、明、清的兴衰交替发展变迁,形 成了中国江南园林中风格鲜明、内涵丰富的流派之一——西湖园林,简称“湖园”。其特色,是在杭州天造地设的湖光山色大风景、大环境中,通过独到的选址、巧妙的构思和精心的 建造,外师造化,内拓意境。尤其是借景真山真水,妙用名家名篇,汲取乡土风情,从而营 造出园中有园、景外有景、情趣盎然的境界和格调。地处西湖杨公堤卧龙桥畔的郭庄,就堪 称湖园的经典之作。

郭庄是清朝后期由富商宋端甫改建位于庄址所在的一处宋氏家族祠堂而出现的。上个世纪 早期,这座私家园林转让到山西汾阳郭氏福建人郭士林名下。郭氏追随当时西湖园林别墅多 采用中西合壁手法建造的时尚进行了改建,并据唐朝中兴名将子仪公的封号“汾阳郡王”而 雅称庄园为“汾阳别墅”。

在“汾阳别墅”游览,脑海中浮想联翩,草诗一首,以作纪念并对浙江郭氏宗亲的热情接 待再表谢意:

汾阳别墅西湖畔,

六和塔下钱塘江。

断桥成全白蛇传,

雷峰塔上好风光。

净寺济公当和尚,

灵隐寺里聚神仙。

杭州美景数不尽,

郭氏亲情世代传。

2008年5月20日

帖子相关图片:
查看原图
作者:aymi 2009/7/31 22:35:26 举报 TOP

10 附图:1

附图:1

帖子相关图片:
查看原图
作者:aymi 2009/7/31 22:36:08 举报 TOP

11 附图:2

附图:2

帖子相关图片:
查看原图
作者:aymi 2009/7/31 22:36:44 举报 TOP

12 浙江省郭子仪后裔联谊会二届二次会议纪要

在省郭子仪后裔联谊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临海康谷)召开一年之际,2008年5月10日,二届二次会议在东阳市横店镇郭新宅村召开。来自全省六地市,16个县(市、区)的76名理事、常务理事出席了会议。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联谊会章程的修改稿,就联谊会组织发展、经费筹集、财务管理、《浙江郭氏名人录》编纂及宣传、表彰优秀郭氏宗亲等事项形成了决议,并对联谊会机构调整与财务管理人选提出建议。完成了预定的议程。

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郭世科先生专程到会致贺,向会议赠送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郭士星会长书写的“四海联宗   构建和谐”的字幅与郭老多年研究郭氏文化的四部专著:《汾阳郭氏郭村支谱》、《郭氏源流考》、《郭氏文化》、《汾阳王后裔花寨宗谱》。世科先生还向会议介绍他最近论文《古老汾州是郭氏文化的发祥地》,阐述了郭氏得姓、郭子仪先祖居住地及汾阳郡王封地汾阳的史实。作为持不同观点的记者专访《郭红栓:郭氏文化的传人》,也提供与会代表,“疑义共与析”,表现了郭老严谨的学术研究风格。

郭子仪故乡,陕西华县郭氏宗亲会会长郭志成先生一行三人也专程到会致贺,并向会议倡议成立《中华郭氏联谊总会》,以及在子仪公出生地,莲花寺镇西马村修建“中华郭氏第一 祠”积极筹资的建议。

陕西省广东商会会长昆先先生,江西上饶大汉先生,特邀顾问金星先生,名誉会长世德先生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为开展下一步联谊会工作提出建议。

会长尧舜先生做会议总结。他肯定了二届代表大会一年以来秘书处及各地代表克服种种困难,认真努力工作的成绩,强调这次会议通过大家求真务实,求同存异,使联谊会取得了实 质性的进展,希望按会议形成的决议,一步一个脚印,兢兢业业地去做。

会议对横店梁渡郭氏及郭新宅村老年协会、郭新宅村委会为二届二次会议提供的良好条件与辛勤细致的会务表示感谢,同时,对广昌、向东、晓东等郭新宅村郭氏宗亲慷概解囊资助 本次会议,利刚宗亲为全体与会代表赠送礼品表示衷心的感谢。

浙江省郭子仪后裔联谊会

二OO八年五月十日浙江东阳

作者:aymi 2009/7/31 22:37:18 举报 TOP

13 长衢郭氏重修宗谱简介

郭文周

  2004年10月4日,长衢郭氏在宗祠旧址隆重举行颁谱庆曲。郭宅沸腾了,到处是欢庆锣鼓,到处是彩旗灯笼,到处是烟花爆竹。璜湖400米长的水泥火道上,全是铜管乐队、民乐队、秧歌队、腰鼓队、霸王鞭队的精彩表演。台前宏钟大鼓、龙凤巨烛、十二顶领谱仙轿一字排 开;大街小巷摩肩接踵,三条主干公路上停着几百辆轿车。这一天是郭宅(民国以前号称长衢)自北宋以来最热闹的一天。原金华地区专员郭懋阳亲临会场致贺词,本县市洪塘、北楼、良渡郭宅、外县市仙居、临海、三门、椒江、缙云、义乌、嵊州、诸暨都有宗亲莅临祝贺。

长衢郭氏宗谱,有案可稽,最早是南宋庆元二年(1196)谱,由千十一伯清公生前重修,吕成公祖谦生前参订,太师韩成道撰源流序;最末是民国戊年(1918)谱。历经战乱、破四旧等劫难,有识之士仍冒险珍藏(有的藏谱于坛埋入土中)各房堂自乾隆癸已(1773)至民国戊子(1948年)西国谱旧谱202本,但世系世传不全,最有文史价值的文集缺四本。

1998年11月,仙居有5人来郭宅寻根访祖,族老孝文等人深感有重修宗谱之必要,但苦于资料残缺。2002年11月,仙居升平老师在缙云项村文生家意外发现全套8本光绪丁亥(1887)郭伦堂谱,填补了郭宅谱七百年的空白,于是章洪等人信心倍增决心重修。2001年11月10日、11日在安庆庙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成立了理事会和编委会,但到13日,镇政府就出面阻止。我们顶风重修,2002年3月16日在永贞堂祭祖,公开宣传,27日在安庆庙设室办公。起初,很多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对宗谱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过宣传动员, 结果有1万6千新丁入谱。改欧式为苏式,新丁逐户登记,老丁逐个抄写,工作量非常大,编辑人员都是年过花甲的老人,最大的84岁,武洪、正海身患癌症,带病坚持工作,其精神令人敬佩。大家不但不收分文报酬(仅工作期间每日供便菜中饭一餐),反而赞助出几百元、几千元。经费不足,春节时抬胡公雕像和中华巨烛挨村挨户筹资,动员大家赞助。共筹集新丁费、赞助款筹80万元。

郭氏宗谱,宣纸印,线装,39cm×25cm大,全套6函(卷)27本,高达60cm,分12个房堂,卷首1本,文集2本,印刷成本35万元。另外建了思暖亭,立了王舀公墓,画了列祖像,颁谱庆典(含各房堂)花了23万元,再加资料费、办公费、旅差费等,共支出70万元。余下10万元,购买重建宗祠土地224m27万元,留下3万元供以后清明祭祖开支。

尊师重教是长衢郭氏历史文化的最大特点。南宋初,先祖创办了石洞、西园、南湖、高塘、清溪、嬴(加竹头)经、洛阳共七所书院,东南三贤中就有朱文公、吕成公二贤在此讲学,长衢被朱熹称为“豪杰之窟理义之场”,数以百计的郭氏弟子有的以勋业炳国,有的以理学著名,出了8名进士,宋熹为宗祠题匾“理学名宗”。1996年到1998年,忠苗等人发起并负责重建石洞书院,且立有朱熹等身铜像,仲选题石洞书院门匾,千年古迹,重放异彩。明清时有《石洞贻芳集》传世。


   长衢郭氏谱载:子仪→暧→钊→仲宣(河东令)→虞咨(郎州刺史)→德→太初(自郑避河朔之乱居浙江温州平阳之钱浦)→景孜(迁居赤城之郭岩)→釜→起莘(任海东榷盐提举) →王舀。

王舀公,字右唐,号义斋,后梁龙德辛巳(921)二月十七日寅时生,此宋雍熙戊子(988)十月廿六日亥时卒,享年68岁,自天台以文学游东阳,遂占籍高塘,为长衢始祖,至今千余年,已有39世孙矣!

东阳尚有曙公十三世孙峙,字孟、行晋十一,世籍仙居石井仙姑岩,宋靖康中赐进士第,仕浙江湖州府学教授,后隐居东阳兴贤乡龙山下,是为东阳龙山郭氏始迁祖。郭懋阳乃峙公 二十六世孙。

说明:1、暧(753-800)至王舀(921-988)凡十世,仅169年,约17年一代,待考。2、新印文集,因多种原因,错误无数,作为主编实出无奈,见谅!

2008年5月13日于大明堂

帖子相关图片:
查看原图
作者:aymi 2009/7/31 22:38:50 举报 TOP

14 盆窑郭氏寻根认祖纪实

   受盆窑郭氏支系族人的重托,2008年6月15日,由郭松福、郭天喜、郭玉敬、郭营舟一行四人赴山西省汾阳市寻根认祖。寅时出发,午时到达。下午拜会了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郭世科先生。郭世科先生听完我们的陈述,翻阅了2007年出版的盆窑郭氏族谱及碑文等资料,就郭氏渊源及先祖子仪公后裔支脉源流世系等作了详细分析。经共同探讨,形成以下共识:

一、根据盆窑郭氏祖谱封面的“汾阳堂”堂号,以及历代郭氏家族口袋、钱叉上印有“汾阳堂”的记载,“盆窑郭氏为汾阳王之后”的口头相传,认定盆窑郭氏属汾阳王子仪公的后裔。

二、家谱载:“我先祖首批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至河南偃师峨岭北麓双塔。”迁双塔始祖有三子,长门世居双塔,二门迁禹州郭家寨,三门迁登封郭家村(郭家村现称郭村),郭家村郭氏以后又迁往东金店、盆窑和郏县等地。”由此说明,盆窑郭氏为明代自山西迁来的官方移民。

三、既然是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至河南的官方移民,而始迁祖是否祖居洪洞,也有可能,但可能性较小。以汾阳堂、汾阳王子仪公之后的族系来说,始迁祖祖居古汾州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古汾州是郭氏发祥地,是汾阳王子仪公食邑之地,后人聚居之地,是郭氏汾阳郡望 所在。

四、明代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约有50年移民历史,经洪洞移居双塔的郭氏始迁祖,属哪阶段移民?有清·乾隆二十年“迁郏裔孙贡士大田率男长举人玮次增生呈立石”《郭氏先茔碑记》载:“明初始祖迁于河南。”由此说明移民时间在明朝初年。

五、考传辈世系,清·同治六年碑文曰:“越三十世。”推断应为明朝初年至清代同治六年,也就是说,自始迁祖传至清代同治六年,已30余世。而追溯连贯世系,由于旧谱失毁,记世断续,故不能准确排序。要认定属子仪公哪一代世孙,只能以25年一代的一般传世规律对照,但此仅能作为参考。

盆窑郭氏谱系二十字:

成殿中凤临   君章正贤用   庭国广钦崇   建云同其兴

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盆窑郭氏裔孙

2008年6月16日    

2009年1月2日松福宗亲来信补证:据大清同治六年碑文曰:“庙为先庶人以宗派为本派越30世载历四百年先远”。我们理解为:郭氏先祖迁居盆窑至同治六年应为四百年先远,从子仪公至清代同治六年(共1171年)已有30余世,具体多少世,按照现在我支盆窑郭氏世差有7世,应该是33世至39世,同治六年至今有6世,我支盆窑郭氏世系字谱中的“用”字辈应为45世。

帖子相关图片:
查看原图
作者:aymi 2009/7/31 22:39:47 举报 TOP

15 《盆窑郭氏族谱》序(摘)

   国以家为本,家以人为本,人以族为本,族以谱为本。族谱犹国家之史鉴。列其宗支,修其世系,摄其源流,记其史实,可知本支派亲疏。今修谱是为尊祖敬宗,昭穆不乱,使后代子孙知其木本水源,既知和宗睦族,又晓尊老爱幼;既知先祖创业艰辛,又爱现代幸福家园;既知本族文化,又晓发展经济。此乃族之有谱、续谱必不可少也。

我支盆窑郭氏族谱于2007年出版后,郭沟郭氏后裔天喜发现家中存放的墓碑记载有先祖兄弟五人,世系清晰,其中有长门晋,长子成霄,子殿魁,子监生中远,次监生中选,子凤鸣,三子中和,上述记载与盆窑族谱中刘庄郭氏世系相同。据刘庄宣统岁次己酉墓碑载:“祖 居盆窑后迁刘庄至今。”故认定刘庄郭氏属郭沟墓碑中长门后裔;刘庄、郭沟同出一祖,均 属盆窑郭氏支系后裔。

为查清我支盆窑郭氏的祖籍,数年来,我们先后到偃师市、禹州市、汝州市、新密市和登 封市郭氏所在地走访老人,查阅家谱,收集资料,均无进展。为达目的,我们决定到山西祖 地寻根认祖。2008年4月中旬和6月中旬,我支松福、天喜、天敬、营舟一行四人先后两次自费赴山西寻根认祖。4月中旬到洪洞大槐树祭祖园管理处等部门,查询了有关郭氏家族于明初迁河南情况,拜祭了郭氏先祖,收效不大。6月15日我们四人冒雨赴汾阳市,拜会了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郭世科先生。先灵安排,事该有成,经共同探讨,认定我支盆窑郭氏属汾阳王子仪公的后裔,盆窑郭氏为明朝初年自山西迁来的移民,始祖祖居古汾州。16日下午,郭世科先生带领我们到汾阳市汾阳王纪念堂拜祭了先祖子仪公,并在堂前合影留念。之后,郭世科先生代表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书赠我支宗亲:“汾阳郭氏传天下,令公美德铸千秋”和本人书赠:“追本溯源,认祖归宗”之墨宝,我祖有灵,夙愿成真。尽管我们付出了很多艰辛,但总算查清了我支盆窑郭氏的渊源。

盆窑郭氏裔孙松福谨序

2008年仲夏

帖子相关图片:
查看原图
作者:aymi 2009/7/31 22:41:22 举报 TOP

16 回复:《郭氏文化(续)》祖德承传(续)

接着阅读:http://www.aymi.com.cn/p.asp?/=31453

作者:aymi 2009/8/1 21:35:29 举报 TOP

17 回复:《郭氏文化(续)》祖德承传(续)

怎么没有我们的人?我也是汾阳世家的人,我是湖北咸宁的,听我们长辈说过,我们是从江西搬过来的,这么大的家族怎么没有把我们给加进去?我们以前的祖堂屋写着《汾阳堂》三个大字,编写家谱,怎么能把我们给遗忘了?请加我QQ392710915

作者:219.138.166.* 2009/11/4 10:53:29 举报 TOP

18 回复:《郭氏文化(续)》祖德承传(续)

    二楼郭翔鹤宗亲,你们百堵坪究竟是子仪公第几个儿子的后裔啊,有网友提供资料你们富顺百堵坪系子仪公七子曙公之后啊 并有谱考印证的啊 纳闷啊  愿以探究  QQ179835502
                      浙江临海子仪公七子曙公后裔郭征记
                        

作者:210.26.62.* 2009/12/5 0:04:10 举报 TOP

19 回复:《郭氏文化(续)》祖德承传(续)

我是子义公长子曜公24世孙佰达次子元二的后裔,和郭翔鹤宗亲分支23代。

作者:183.67.119.* 2014/12/10 9:49:29 举报 TOP

20 回复:《郭氏文化(续)》祖德承传(续)

各位宗亲,我也是汾阳世家的人,从小看过家谱,江西搬过来的,现在家谱找不到了,我的老家湖北省麻城市郭家大湾,qq949156830

作者:59.172.244.* 2015/1/21 19:47:05 举报 TOP

共有帖子数20篇  首页 1 尾页
标题:
内容:
图片: 如何贴图?
名字: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验证码:

(Ctrl+Enter)

Copyright © Since 2006.12.29 郭池作品 郭池 源码 | 帮助 |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