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 | 失去信号?  

知乎 豆瓣 新浪微博

 切换贴吧QQ经验分享 天文爱好者 美文 投诉举报! Aymi的兴趣释放乐园: 精品 | 热点 | 图片测试 | 公告 
 首页 > 贴吧列表 > 郭吧 > 阳曲县就是隋唐的汾阳暨郭子仪是阳曲县人证据 [精品]
回复 9 浏览 5077 
1 阳曲县就是隋唐的汾阳暨郭子仪是阳曲县人证据

详情:http://www.guoziyi.cn/p.asp?/=476

上一篇: [寻根]我是漳州浮宫的
下一篇: 给宗长宗亲们拜年
作者:58.254.39.* 2011/1/22 12:01:27 | [已有9人回复]回复楼主 举报 TOP

2 回复:阳曲县就是隋唐的汾阳暨郭子仪是阳曲县人证据

上面《隋书》中有关太原阳曲县的记载:
晋阳后齐置,曰龙山。带太原郡。开皇初郡废,十年改县曰晋阳,十六年又置清源县,大业初省入焉。有龙山、蒙山。太原旧曰晋阳,带郡。开皇十年分置阳真县,大业初省入焉。有晋阳宫。有晋水。交城开皇十六年置。汾阳旧曰阳曲。开皇六年改为阳直,十六年又改名焉,复分置孟县,大业初废。
《旧唐书》中关于太原阳曲县的记载:
阳曲 隋阳直县。武德三年,分置汾阳县。七年,省阳直县,改汾阳为阳曲县,仍移治阳直废县。其年,又分置罗阴县。贞观元年省。十七年,又省燕然并入。
《新唐书》中关于太原阳曲县的记载:
太原府太原郡,本并州,开元十一年为府。
阳曲。畿。本阳直。武德三年析置汾阳县,七年省阳直,更汾阳曰阳曲,仍析置罗阴县。贞观元年省,六年以苏农部落置燕然县,隶顺州,八年侨治阳曲,十七年省。有赤塘关、天门关。
    这些句子清清楚楚地说明现在的太原阳曲县就是隋唐时期的汾阳。当然,唐代名将郭子仪所封“汾阳王”也是以现在的阳曲县冠名的。以此推论,现在天下所有郭氏后裔,只要是冠以“汾阳堂”、“太原堂”、“点颔堂”等堂号的都是从唐代以后从阳曲县走出去的后代。

作者:221.131.60.* 2011/2/17 19:12:11 举报 TOP

3 回复:阳曲县就是隋唐的汾阳暨郭子仪是阳曲县人证据

如你所评现在天下所有郭氏后裔,只要是冠以“汾阳堂”、“太原堂”、“点颔堂”等堂号的都是从唐代以后从阳曲县走出去的后代。不免有些武断,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华阴郭氏亦出自太原。汉有郭亭,亭曾孙光禄大夫广智,广智生冯翊太守孟儒,子孙自太原徙冯翊。后魏有同州司马徽,徽弟进。郭徽即为郭子仪的六世祖,为北魏同州司马。 这里说明了汉时孟儒子孙即徙居冯翊,而后徙华阴再徙郑县。我族老谱载:敬之唐刺史赠太保而生子仪以将相才考中书令二十四赐号尚父封汾阳郡王谥忠武子仪生八子皆青紫联镖至七世孙太初自郑而避河朔之乱来居平阳之钱浦有墓焉。这里明确了徙自郑县,其时作为子仪公的后裔们都应是自郑县(现为华县)而往外迁徙绝非阳曲!
长衢郭浩军

作者:115.192.138.* 2011/5/21 13:32:57 举报 TOP

4 回复:阳曲县就是隋唐的汾阳暨郭子仪是阳曲县人证据

祖先迁徙路线:阳曲县----陕西华阴----郑县----....
祖先郭序-----....-----郭亭----广智---孟儒---徽----....----郭子仪---....

作者:221.131.60.* 2011/5/28 16:08:53 举报 TOP

5 回复:阳曲县就是隋唐的汾阳暨郭子仪是阳曲县人证据

郭序原本虢序,是周平王所封北虢诸侯,地在黄河千里一曲泛指拐弯处山西平陸县,非今阳曲也。切勿混水摸鱼!

作者:118.77.69.* 2011/6/6 9:33:30 举报 TOP

6 回复:阳曲县就是隋唐的汾阳暨郭子仪是阳曲县人证据

郭序原本虢序,是周平王所封北虢诸侯,地在黄河千里一曲泛指拐弯处山西平陸县,非今阳曲也。切勿混水摸鱼!

作者:118.77.69.* 2011/6/6 9:33:31 举报 TOP

7 回复:阳曲县就是隋唐的汾阳暨郭子仪是阳曲县人证据

再者,唐初只称过四年汾阳名,就说太原阳曲是隋唐时期的汾阳。鱼目混珠,太高明了!

作者:118.77.69.* 2011/6/6 9:43:58 举报 TOP

8 回复:阳曲县就是隋唐的汾阳暨郭子仪是阳曲县人证据

回答567楼的宗亲:事实胜于雄辩,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今天的我们郭氏后裔靠着信息灵通的条件,不会再让你蒙蔽的。继续拖延郭氏找到发源地的后腿,终将被郭姓后裔所唾弃!终将成为不齿于郭氏后裔的狗屎堆。

作者:221.131.4.* 2011/6/28 21:08:34 举报 TOP

9 回复:阳曲县就是隋唐的汾阳暨郭子仪是阳曲县人证据

各位宗亲:大家好?   我乃河南-光州-固始郡郭氏,乃汾阳堂分  支,由于家谱在文革期间被毁,听老辈说  我们这一支在清朝时期由于家道中落,有  2个分支,分别迁出固始黎集郭家楼,现  在急盼于失散的亲人联系,我爷爷是(庆)字  辈,以下字辈排列是(中厚世代传家)我  父亲是(中)字辈,我是(厚)字辈,盼那位宗亲  于我家字辈相符者联系我!qq375717447  隋唐年间,郭姓已成为今山西、山东省的第一大姓。唐初,陈光元开基漳州,即有郭姓随同入闽。唐中期,因“安史之乱”,又有大批郭氏分迁于今浙江、江苏、湖北等地。此讨,郭姓还繁衍有一大望族,即汾阳郭氏,其始祖为来自华阴的郭子仪。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封为汾阳王,其后裔便以‘汾阳’为堂号。这—支郭氏后裔郭嵩,迁入福建,成为入闽郭姓的始祖。
子仪公后代从汾阳向南方和海外的迁徙情况
目前已经知道的有以下十支:
长子曜公后裔有两支迁徙:
(一)唐时迁往河南固始,五代时郭嵩由固始迁往福建福州,居闽县、长乐、福清、莆田、仙游、泉州、延平一带,其中除延平外均在海边。明以后郭氏后裔从海边州县陆续迁往海外。
(二)五代时郭在徽迁往江苏南京,其后裔又迁往江西吉州,居庐陵、吉水、安福一带。南宋时郭亮一支迁往湖南桂阳县。元时郭益埙由吉州迁往广东南海,其第三子郭好智则由吉州迁往湖南,后人则由湖南、广东播迁至海外。
六子暧公后裔有七支迁徙:
(一)唐时郭瞿迁往江西太和县龙泉场。
(二)五代时某公迁往浙江杭州富阳县,元末郭德广由富阳迁往福建泉州晋江县,其中以仲远公一族为盛,后裔由泉州陆续播迁至海外。
(三)五代时某公由汾阳迁至山西介休县,北宋末郭进随军南渡,子孙散居南方各地,南宋
理宗时郭春隐居江苏润州丹徒县,后裔散居云阳(今丹阳)、武陵(今常州武进县)、镇江、扬州等地。
(四)五代时某公由汾阳迁往山西沁水,北宋神宗时又迁往安徽毫县,始迁祖失名,明正德年间郭王景聚族而居于毫县,日益壮大。
(五)某公在元代以前从汾阳迁至安徽凤阳县,明初郭英由凤阳迁往江苏南京。不久郭才又从南京迁至江苏泰兴县。
(六)明嘉靖年间,因汾州大雨山崩,汾阳家室遭难,郭廷章在任所附近丹徒另聚妻室,繁衍生息。
(七)某公在明代以前从汾阳迁至江苏宜兴县。明万历年间,郭永清与其子郭鉴由江苏宜兴迁往湖南麻阳县,其后世播迁至四川、贵州、广西各地。
七子曙公后裔有一支从汾阳迁出:
曙公后代由汾阳迁往河南光州息县,明初郭得由息县迁往浙江宁波鄞县。
再将各支播迁分述如下:
(一)郭嵩福建长乐分支
曜公裔孙唐末迁往河南光州固始县,其中一支名郭嵩,于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跟随王审知的从弟王想来到王审知任后梁闽王的福建福州,王想被任命为新宁县(今福建长乐县)县令,郭嵩随往,居新宁县芝山。安家后,在芝山的北峙溪择地建汾阳王庙,称地名为“郭坑”,庙名为“福惠庙”,以志不忘先祖子仪公和历代先祖。
郭嵩有三子:赘、贵、贽。郭赘世居郭坑,郭贵迁居到长溪县(今福建霞浦县)。郭贽有二子:恂、绚。郭恂字正道,官明贤侍郎,由郭坑迁居兴化府仙游县(今福建仙游县),卜居北郊大蜚山下,号“郭宅宫”。后世屡有灾异,乡人立庙祭祀郭恂,称之为“司马圣王”。郭恂子郭斌,字尚文,不久迁至泉州高桂坊。郭斌子郭瑛迁至惠安县北门外东赤程村。郭恂另一子郭质,字尚同,移居仙游县碧溪,郭质裔孙郭惟高,于北宋咸平年间由仙游碧溪迁至莆田县魏塘,称居住地为“郭埭”。其后裔闻名于世者有南宋初郭义重、元初郭道卿、南宋末郭廷炜,分别被朝廷旌表为孝子,后人以此为荣,称为“魏塘三孝子”。
郭绚字弘道,五代后唐时官福唐县(今福建福州县)训导,曾访汉代何仙姑遗迹,看中了该县玉融山下的南阳村,于是在此筑室定居。此支此后三百二十年中失考。至元初,郭初迁居福清县马山之西。郭初二子:耀、华。长子郭耀元中叶迁居福清县东南五十里之化北里下泽朗后洋之中兴社。耀子京,京子显,显子贵卿、子贵、建朗。至此分为天房、地房、人房三支,枝繁叶茂,播迁各地。据说当时就有谶言说:“南泽岐,北泽朗,五百年后衣冠火良火良。”后来真有不少人做了官。郭初次子郭华迁居泉州府城土门。
(二)郭在徽江西安福分支
曜公第二子锋,官光禄少卿,封汾阳郡公。锋子王余,仕至县尹。王余子端夫,仕至大中大夫。端夫子在徽,拒不仕后梁,由汾阳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佐后唐庄宗,为鸿胪右卿,后坐吉州之事,谪居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后居安福县。在徽三子:晖、宜、兴。郭晖字伯阳仕南唐,为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平广国公,迁庐陵麻冈,从太祖战没河内,葬卢陵儒行乡。其后代散居江西各地。其中一支郭亮(子仪公二十六世孙)仕湖南桂阳县令,遂迁居于桂阳。其后又有郭益埙(第三十世)于元代官广东南海县令,遂迁居南海。益埙第三子郭好智于明永乐元年由江西安福县白石乡迁居湖南上汀横路桥老屋场。
(三)郭瞿江西遂川分支
暧公第三子郭钅从,郭钅从子仲元,仲元子郭瞿,官御史中丞,改江西吉州太和县龙泉场卿,遂迁居于太和县龙泉场(今江西遂川县)。郭瞿子郭延岩,仕至枢密使。其后世在南方繁衍播迁。
(四)郭德广福建泉州分支 (据现在考证,此支本不姓郭,是阿拉伯后人,回族)
暧公后代有一支于五代时迁至杭州富阳县,称该村为郭家村。八传至郭德广,元末官至太常寺卿宣慰使,以督需供应来到泉州,泉州兵起,不能回朝,便纳室于泉州晋江县(今福建泉州市),卜居晋江县三十五都法石里。德广子子洪,子洪三子:长和卿、次仲远、三季渊。和卿二子:长仕显、次仕彬。仲远五子:长仕初、次仕源、三仕壁、四仕敏、五国斌。仕初七子:长孟俊、次孟伟、三孟杰、四孟佳、五孟传、六孟侗、七闰。仕源三子:长邦永、次邦纶、三邦爵。仕壁九子:长应、次孟、三童、四应嗣、五应祖、六荣、七宁、八凤、九连。仕敏九子:长崇、次亮、三福、四惠、五楚、六善、七奴、八季、九顺。国斌七子:长孔宪、次孔惠、三孔定、四孔周、五孔容、六孔佳、七孔渊。 郭德广后世以仲远公一族最盛。仲远公字毅轩,生于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二月二十三日卯时,卒于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七月十三申时,享年七十五岁。夫人陈氏,生于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十月初一日巳时,卒于明宣德八年(公元1443年)二月二十二日申时,享年83岁。合葬泉州晋江县三十五都龙头山阳。其后世陆续迁往海外。
(五)郭春江苏丹徒分支
暧公后世有一支从汾阳迁至太原府介休县。传至郭进,仕北宋,督军山西。其后代随高宗南渡,子孙散居四方。南宋理宗端平年间,郭春官司成祭酒,奉旨往东都扫陵,遂不复仕进,隐居京口,不久迁至润州(又称镇江府)丹徒县马迹山观前村。二世郭孟。其后第三世郭仲正由观前迁至北港,第六世郭洪英由观前迁至毗陵(今江苏武进县)南门山陵桥,郭洪福由观前迁至维扬(今江苏扬州市)西乡。第十四世郭汉、郭英兄弟由丹徒迁至润南开仪村,后郭汉又迁至云阳乡瓦屑坝郭家沟。第十八世郭大元由郭家沟迁至本县洪巷里殷家村,郭大亨由郭家沟迁本县蒋使务村。第十九世郭成全由蒋使务村迁至丹阳县吕城乡荷花池。第二十世郭文琏由马迹山观前迁居镇江西门外山巷里。
(六)安徽毫县分支
暧公后代有一支由汾阳迁至山西沁水县,北宋神宗时迁至安徽毫州。其后世郭益,于元末任淮安太守。传到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郭王景字良玉,曾官福建建安县丞,例授迪功郎。聚族而居,日益壮大。
(七)郭英江苏南京分支
暧公后世有一支迁到安徽濠州(今凤阳县)。传至元末,有郭兴、郭英兄弟二人,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郭兴被封为巩昌侯,郭英被封为武定侯。郭英有子十二人,知名者三人:镇、铭、镛。郭镇尚永嘉公主,郭铭官辽府典宝,郭镛官中军右都督。郭英有女九人,二女为辽郢王妃。郭镇长子珍,官锦衣卫指挥佥事。郭铭有一女为明仁宗妃,铭子王玄袭封武定侯。
王玄子聪,官锦衣卫指挥佥事。郭珍子昌袭封武定侯。昌子良初官指挥佥事,后袭武定侯。郭良子勋,官至太师,封翊国公。郭勋子守乾,袭封武定侯。传于曾孙培民,已是崇祯末年。
郭英子孙中有一位名郭才,于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北平发起“靖难”之役后,离开南京,避乱到了江苏泰兴,住北门外太平乡南盛庄。其后世在这里繁衍生息,日益壮大。
(八)郭廷章江苏丹徒分支
暧公有一支世居山西汾阳县爱子村,后来传到郭雯,已是明代嘉靖年间。长子郭廷章字松山,次子郭廷芳字国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郭廷章被汾阳县选拔为贡生,官直隶通判,不久迁江南苏州府通判,后因事罢官,闲居京口(今江苏镇江)。这一年汾阳县遭受特大暴雨灾害,山洪暴发,洪水与泥沙冲毁并埋没了爱子村,一部分郭氏后人逃离了虎口,而廷章的妻室子女全部遇难。廷章此时已年过五十,痛不欲生,后经人劝说,续娶润州丹徒县李氏为妻,生得二子:郭印与离御。于是占籍丹徒,筑室县城竹竿巷,在那里繁衍生息,日益壮大。
(九)郭永清湖南麻阳分支
暧公后代有一支迁到了江苏常州府宜兴县,传至郭永清,已是明代嘉靖年间。永清考中进士,官江西吉安府刺史,有六子:昱、鉴、钢、钅兹、某、镒。次子郭鉴读书有成,为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举人,官四川益阳县教谕,升任沅教训。永清此时已告老还乡,随郭鉴仕宦,居无定所。后来郭鉴被解职,永清父子便就近在湖南麻阳县安家落户,住石羊哨严床坪通达林。其后世发展成为一个很大的家族,并向四川以及贵州、广西等地播迁,如第九世登禄迁往重庆府巴县郭家坪;第十世大松迁往贵州松桃县,大荣迁往四川沅州城,大超迁往广西,大育迁往四川来凤县,大聪迁往贵州松桃县蒙雾溪;第十一世士选、士才俱迁四川彭水县上柏溪场,士贵迁广西林平县,士礼迁四川来凤县,士元携六个儿子俱迁四川来凤县,士景、士京迁居贵州施秉县,士武迁往重庆府城;第十二世绍年移居四川沅州城,绍宗迁往四川来凤县,绍琏迁往贵州罗河县;第十三世宗桓、宗柏兄弟俱迁至贵州永丰州,宗孟迁往贵州铜仁县溪江口;第十四世祖钊、祖锡兄弟俱迁贵州永丰州;第十五世元文迁往贵州古州等等。
——麻阳分支无论从所提明代嘉靖、万历朝代与年份上,还是以九世、十世、十一世所记世系上(以始迁者为一世计),以及登、大、士(世)起字排序上,都与汾阳郭氏郭村一支迁居吕居堡之先祖相似甚至相合,又同属郭暧后裔,极可能是同迁徙自汾阳郭村的同支郭氏。
(十)郭得浙江鄞县分支
曙公后代有一支迁到河南光州息县朱刘社,在那里繁衍壮大,日益兴旺。传至元末,有一位叫郭得的后人,响应朱元璋起兵,打到浙江宁波府鄞县,在那里立了大功,于是朱元璋奖励他在鄞县世袭食邑百户,郭得就在那里安家落户。其后世人口众多,有些陆续迁到了海外。
到明代前叶和中叶中国历史上第四次大移民时,无论是北方如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还是南方“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一定会有许多郭氏族人再次卷入移民潮中,从原居地迁徙到南方各地,甚至迁到云、贵、川,在那里生存下去,繁衍壮大。这在各地现存的乡志、家谱中的记载比比皆是。如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山东《荷泽县乡土志•氏族》中就有:“郭氏,系出晋大夫郭偃,原籍山西洪洞县,其始祖名权,明初迁居曹州,世居城东,传世至今二十五代。”而民国25年(公元1936年)编撰的河南《西平县志》在《氏族志》中记载的更为详细:
北街郭氏,相传为唐汾阳王郭子仪后裔,明成祖靖难后由山西交城迁居西平县南流堰河之阳(在今新丰堡)。始祖讳子中,妻黄氏,生七子,长曰芳,余均失传(明末旧谱被流寇焚毁)。芳有子曰宗廉、宗清、宗直。宗廉,英宗天顺六年制贡,宪宗朝任中城兵马指挥,孝宗弘治初奉旨讨万贵妃党,有声于时。宗廉有八子,即瑾、璐、瑶、琪、五常、六艺、七书、八钅宏。五常,正德六年庚午举人,次年辛未联捷成进士,十四年以谏阻武帝南巡罚跪午门七日。六艺,正德十三年岁贡,仕杭州右卫经历。七书、八钅宏均死于正德六年群寇难。五常子五,曰佃、田、姜、万、雷。其侄东(六艺子),嘉靖十年辛卯科举人。姜后世有名玉声(字虞拊,廪膳生)者,于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夏续订族谱。乾隆间岁贡郭炎森、嘉庆戊午科举郭魁元(炎森子)、民国建元后沈丘县巡警局长郭连升,皆斯族之较著者也。
备注:云南郭氏迁移过程(江西省泰和县人于来源明初时出自福广永州府,开阳县晋洛乡石桥头迁移四川心田(新田)至今分布云南、昆明、保山、曲靖、大理、楚雄、版纳、玉溪、德宏等地)

作者:122.4.76.* 2012/2/25 20:44:52 举报 TOP

10 回复:阳曲县就是隋唐的汾阳暨郭子仪是阳曲县人证据

闽台郭氏根祖在光州(固始)
阳曲,乃郭氏根祖之地。而汾阳堂固始郡郭氏是郭氏主要发源地之一。
      山西阳曲是郭氏家族的发祥地,是海内外郭氏家族公认的根之所在,是郭氏家族由虢姓改为郭姓繁衍生息、辗转迁徙的具有根祖意义的源头。
      郭氏始祖为谁?郭氏在何处得姓?全世界1500余万郭姓后裔都十分关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郭氏始祖是郭公。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此为氏。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淮、配、镇。镇,谒者仆射、昌平侯。裔孙从颍川。”
      这段关于郭氏起源的经典论述,说明“虢序”受封于阳曲,由“虢”转声为“郭”。这是关于郭氏始祖和郭姓起源的经典论述,不容质疑。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这段记载,讲清了五个问题:一是郭氏来源,郭氏来自姬姓,由虢叔之虢,按声转为郭;二是阳曲是郭姓开宗之地,因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三是阳曲是郭氏居住延续接代之地,因郭全“代居阳曲”,还生下了数代人;四是阳曲是郭氏祖籍地,因为“裔孙从颍川”,郭氏之后代离开祖籍地阳曲而迁往他地;五是虢叔为郭氏始祖,序是虢叔的裔孙,序做为虢叔后裔的代表者,是经周王朝正式承认的,从序开始号为郭公,成为虢转为郭的第一代人。
     “郭氏是中华民族古老姓氏之一,其肇始于西周,自东周平王求虢叔后裔序,封于山西太原阳曲后,郭氏一族遂世居太原,后迁徙至河南等地繁衍生息,历世不衰、枝繁叶茂、族远宗大。”
      1995年10月20日至23日,泰国郭氏宗亲总会举行该会成立30周年庆典活动,印制了“泰国郭氏宗亲总会成立30周年纪念特刊”,纪念特刊封二处还绘了“子仪公后裔南迁徙图”。从图上可看出,从阳曲迁出的郭氏分四支迁往我国的南方,第一支为冯翊和华阴郭氏,从阳曲迁到华州,从华州又分为两路,一路到河南光州(固始)、福建后又分三股到了广东、海南和台湾,从华州迁出的另一路到了湖南;从阳曲迁出的第二支先到介休,后又到江苏,从江苏分路,一路到江西,另一路到了湖南;从阳曲迁出的第三支,先到洪洞、沁县,后到安徽;从阳曲迁出的第四支到了沁水,从图中可看出郭氏发源地为太原阳曲。

      郭氏在全国的迁徙分布
      郭氏得姓开宗后,其后裔奔向各方,在各地发展壮大起来。
      郭姓分布很广,是当今中国常见的第16大姓(在台湾排名第14);按姓氏人口统计,现总数达140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5%,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19个姓氏之一。内地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多此姓。
      从西虢东迁后的分布看,虢叔之后裔最初主要集中于今河南、山西和陕西一带,并以山西为主要聚集地。虢国于春秋战国时期灭亡后,除在上述三地留居者外,另有一部分东移、南迁、西徙或北上,陆续分布于整个中国大陆,接着又东渡台湾,延伸至南洋群岛以至世界各地。
      至秦、汉时,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并有一部分移居内蒙古、甘肃、四川、安徽。汉代及其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山西太原、河南(光州、南阳)仍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
      到了三国时期,吴国有富春人(今属浙江)郭成、晋代有武昌人(今属湖北)郭翻和闻喜人(今属山西)郭璞于西晋末避乱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

      唐初与唐末,河南郭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次是唐高宗总章年间至武则天垂拱年间,河南省固始县人郭淑翁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龙溪郭埭乡安家落户,又有将佐郭益亦随陈氏父子入闽;另一次是唐懿宗咸通年间,郭子仪之孙郭嵩与其叔带着先祖郭子仪的香火,自光州固始随节度使王审知的弟弟王想避战乱入闽,定居长乐新宁(今称芝山),地名郭坑(此即郭氏入闽始居之地),子孙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此后,闽台两地郭氏大部分均是河南光州(固始)的后裔。郭子仪后裔大批南迁,福建、台湾、广东、香港的郭姓,多为郭子仪的后代。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等国的郭姓,很多都是郭子仪的后裔。
      到南宋时期,有一部分郭姓开始进入广东。其中,入琼始祖为郭氏始祖第七十六世孙郭元音、郭元吉两兄弟(原籍福建莆田。南宋末年,元吉任广东琼州评事,与兄元音渡琼,落籍文昌县)。
      元末明初,一场大规模的、历时50余年的官方移民高潮开始,又有大批郭姓人从山西、河南移居各地。
      明末清初,福建郭嵩一支又从长乐分迁至闽东、闽中、闽南及闽西等地,后东渡台湾,散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

作者:221.131.4.* 2012/2/29 20:50:33 举报 TOP

共有帖子数10篇  首页 1 尾页
标题:
内容:
图片: 如何贴图?
名字: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验证码:

(Ctrl+Enter)

Copyright © Since 2006.12.29 郭池作品 郭池 源码 | 帮助 |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