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 | 失去信号?  

知乎 豆瓣 新浪微博

 切换贴吧QQ经验分享 天文爱好者 美文 投诉举报! Aymi的兴趣释放乐园: 精品 | 热点 | 图片测试 | 公告 
 首页 > 贴吧列表 > 天文爱好者吧 > 宇宙起源新说(采 访 •  答辩 •  纪 实)(中)
回复 0 浏览 2765 
1 宇宙起源新说(采 访 •  答辩 •  纪 实)(中)

续上

记者:赵老师,您不能再这样“交叉”下去了,再这样“交叉”下去,就意味着我得很快走人。
作者:陈记者,“真话”其实真的就这么短。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读懂了水漩涡,就等于读完了《宇宙起源新说》的一半,甚至还要多。
记者:真是这样?
作者:其实,宇宙的奥秘几乎全部都藏在漩涡态里,而现在的物理学恰巧又回避着漩涡态,或者说是漩涡态一直困惑着现在的物理学。
记者:在地球之地壳表面的重力场中,漩涡态属于“个案”,而在宇宙空间里,漩涡态却是星系稳定存在的最普遍方式,应该属于“普象”,我理解的不知道对不对?
作者:其实,我们将“漩涡态”视为“物质态”的基础形态,这也是一条最重要的依据。说实在的,我们应该感谢“哈勃”,如果《宇宙起源新说》是成立的,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全是“哈勃”的功劳。或者这样说,“哈勃”不仅是现代宇宙图像的奠基人,也是颠覆现在物理学基本观点的“始作俑者”。
记者:颠覆现在物理学的基本观点?这样说是不是有点轻狂?
作者:坦率点讲,不纠正我们现在对万有引力的“引力场源”的理解,或者说万有引力作用本质的理解,我们就无法读懂漩涡态。读不懂漩涡态,我们就想象不出星球和基本粒子的“椭球漩涡态”模型,就揭示不出来“电荷”和“电场”具体可见的存在方式,也就寻觅不到大自然的最基本存在。试想,连物理学的最基本的定律——万有引力定律都得重新理解,这不算“颠覆”又算什么?
记者:但由万有引力定律所给出的所有理论结果却是无可争议的,是不是这样?
作者:亦然,亦未然。
记者:您又“文”起来啦。
作者:然此“文”却是回答您的提问的最恰当、最准确的表达。不是吗?
记者:嗯,既简单,又明了,又全面,还富有延展性。看来,咱们的老祖宗给咱们留下来的都是宝啊!
作者:可要推广“俚俗”文学,在雅与俗之间我们就不得不做出某种割舍。“五四白话”运动虽有些过激,然不过往怎么能矫正?
记者:真是可惜了我们的国宝。
作者:然比起人民大众都能平等地享受文化,这点遗憾就微不足道了。
记者:唐是诗的王朝,宋是词的王朝,元是曲的王朝,明清是小说的王朝,我们当今呢?是“俚俗”文学的王朝?这是不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讽刺?
作者:我可以不回答这个问题吗?
记者:亦然,亦未然。您接着说。
作者:万有引力定律所揭示的自然作用规律固然没有错,然依据“黑洞”和“中子星”的“个头”和所表现出来的超越我们想象的引力强度,如果我们不愿接受“黑洞”和“中子星”超越我们想象的物质密度,就得打万有引力常数G的主意。也就是说,我们用在地球之地壳表面的重力场中测出的“物质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常数G,放在“漩涡态”之宇宙普象中,不一定普遍适用,所以才误导我们对“黑洞”和“中子星”的“物质密度”做出那种超越我们想象的判断。
记者:如果您的判断是对的,水漩涡中心的引力场源对应着“空”,而物质体的引力场源对应着“实”,从“引力场源”的角度出发,这种“空”与“实”可能会以何种方式取得本质上的统一——这个问题就作为我今天向您提问的第四个问题吧。
作者:简单点说,只能通过“零能位域”。
记者:“零能位域”?
作者:是的。这将涉及到我们怎样来解读宇宙或者曰大自然的最基本存在。
记者:也就是说宇宙或者曰大自然所对应的那个最简单的“一”是什么?
作者:您的“交叉”非常到位。我们可以这样来假定,既宇宙按照“原路”再退回到诞生之前,那么,大自然的图像就应该对应着某种“一”的绝对静止、绝对均匀的分布状态,对于这种状态,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的基本稳定态,或者叫自然平衡态。
记者:它为什么不能是什么也没有的“真空态”?
作者:您问的非常好,大约是在20天前,我儿子通过网络给我传回一篇题为《宇宙起源之“源”之哲学思维》的补充观点,回答的正好是您刚才的提问,其原文是这样写的——

宇宙起源之“源”之哲学思维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人类自己创建的物理学已经“臻真臻准”,“无可质疑”,然在解释宇宙的“异象”及回答宇宙的起源问题上,我们人类却陷入了“共惑”。宇宙的“异象”及宇宙起源问题之所以会导致我们人类“共惑”,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我们人类都不习惯或不具备回答宇宙起源问题的哲学思维方式或能力,而实质上,很有可能是我们人类自己创建或权定的物理学的基本观念和概念偏离了宇宙或者曰大自然之最基本存在之真实,将我们都带人了歧途。
宇宙或者曰大自然之最基本存在是什么?现在的物理学没有回答。或者说也回答了,但没有回答清楚(或准确)。现在的物理学认为:“太空”是“真空态”,而“太空”中分布着“有稳定形体”的星系物质和“无稳定形体”的能,依据我们已经权定的“质能关系”,我们又将“有稳定形体”的星系物质理解成“无稳定形体”的能的“聚合态”,然“无稳定形体”的能是按照什么规律“聚合”成“有稳定形体”的星系物质——既基本粒子的,现在的物理学正在“苦苦寻找”——无疑,现在的物理学的观点是将“无稳定形体”的能作为宇宙或者曰大自然的“最基本存在”去认识的——最起码“无稳定形体”的能应该是“有稳定形体”的星系物质的前存在。至于这些“无稳定形体”的能又是怎么来的——既是“无”而“有”?还是宇宙或者曰大自然中原本就这样存在着,并且其总量也是恒定的?现在的物理学虽然没有明确给出结论,依据大家对“大爆炸”起源说的尊崇程度,应该说大家都自觉不自觉地权定为后者。
我们回答宇宙起源,其实质是回答宇宙空间里的这么多星系物质从何而来?如何而来?显然,“无”而“有”的方式是无法想见的,“散”而“聚”的方式却是可以想见的。如果我们将大自然原本就真实存在着的那种“散”理解为大自然的自然态,那么,大自然原本就真实存在着的这种“散”在宇宙诞生之前必然对应为绝对平衡态——因为只有绝对平衡态才有可能表现为自然自在。这样,其“聚”所对应的宇宙现象必然反映为大自然之绝对平衡态的失衡态,而物质现象就应该对应为大自然之绝对平衡态的失衡态的相对稳定态。显然,这种思维是将大自然之自然态(绝对平衡态)理解为无限大,就像我们现在理解的“真空空间”一样,漫无边际。而将宇宙缩小为大自然之自然态(绝对平衡态)内部局部出现的失衡态。
历史的原因,我们人类总习惯用“物体”、“空间”、“时间”与“力”作为最基础的概念来感受、思维和认识自然,我们人类所创建的物理学也是以“物体”随“时间”在“空间”的位置与运动状态的变化与力作用的关系作为最基础的对象发展起来的理论科学,所以,以“空”(空间)代“态”(物质分子的离散态)已成为我们无法遏止的思维惯性。回顾一下物理学的发展史,当我们还不认识“空气”的物质性时,就曾主观认为“空气”为“空”,其结果是我们都被风、云、雷、电这些“气象”所长期困惑,甚至也为之感到神奇而堕入迷信——当我们最终认识了“空气”的物质性以后,一切却都又变得那样具体和简单。现在,我们面对“太空”又重蹈覆辙,将“太空”再次人为权定为“真空态”,其结果使我们又落入了“宇象”之神奇,不仅导致我们无法想象这么多星系物质是如何由“无”而“有”,由“太空”的“真空态”所奠定的我们对“光”的模糊解读也陷入了无休止的争议状态。又介于我们对“质能关系”的“确信无疑”,大自然的最基本存在最终以“虚能态”的形式被彻底抽象化,致使我们对基本粒子的“模样想象”几乎变得无门可叩。既然“气压”能引导我们人类认识“空气”的物质性,最终使我们人类从“气象”的困惑中解脱出来。那么,“光压”呢?它会不会再次引导我们认识“太空”的“物质性”,将我们人类从“宇象”的困惑中再次解脱出来呢?
现在,我们有必要来这样设想:既自然态既然只能以一种绝对平衡态表现为自然自在,如果这种绝对平衡态对应的是无作用平衡,就像我们过去理解的真空态一样,只是一个没有外壳的无限大的“空匣子”,那么,自然态必然反映为“恒空”,我们也就看不到我们现在所面对的这个物质宇宙。如果这种绝对平衡态对应的是有作用平衡,就像我们理解的气体分子的离散态一样,这种绝对平衡态必然对应存在着可以承载平衡的物理属性完全一样的“平衡子”,而这种“平衡子”之间所遵循的平衡作用规律既对应为绝对平衡态的基本作用规律,也必然对应为其失衡态——宇宙现象的基本作用规律。既然物质宇宙作为真实存在已经实实在在的摆在了我们面前,那么,我们没有理由不这样断定:其自然态所对应的绝对平衡态应该唯一对应为有作用平衡,其“平衡子”的自然存在也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将“平衡子”理解为大自然中唯一的也是最小最基本的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发生重叠的独立稳定的正球形的刚性粒子体,那么,我们面对的“太空”所对应的就应该是这种“平衡子”的稳定离散态,所有星系物质所对应的也应该是这种“平衡子”的稳定组合态。这样,其大自然的图像就可以描述为:“太空”+ 星系物质构成有限大的宇宙形态体,有限大的宇宙形态体被无限大的自然态包裹在其中。
我们这样理清自然态与宇宙形态体的关系以后,就可以通过由“平衡子”所承载着的自然态的绝对平衡条件来破解宇宙运动的最基本作用的方式及其规律——这要比我们现在所采用的非常模糊不定的物理实验方法省事的多,简单的多,也准确的多。不是吗?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得提及一下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又陌生的“台风”。实际上,面对“台风”,现在的物理学所给出的解释也是非常模糊的。我们都知道,“台风”是水汽分子的漩涡态,在“台风”的中心,总存在着一个“风眼”,在这个“风眼”里,也应该存在着一个引力强度与其漩涡态的形态的大小相对应的引力场源,且引力场源以“吸引”的方式维系着整个漩涡态的稳定。就万有引力的引力场源,现在物理学认为,物体的质量越大,密度越高,产生的万有引力强度越强,可“台风”中心呢?我们能找到与之对应的“引力场源”吗?“台风”中心对应的“引力场源”表现为“空”,我们怎样解释?由此看来,“万有引力作用”的本质究竟是怎么回事,非常值得我们去重新认识!
既然引力场源既可以表现为“有”(星系物质)之“实”,又可以表现为“无”(空间)之“虚”,最起码已经表明我们对能够产生“万有引力”的引力场源的认识是不全面的。至于“万有引力”是不是真实存在着的“力作用”?或者这样问:“万有引力”是自然作用的本质?还是自然作用的表象?也应该说还存在着一争。
现在,我们先撇开万有引力的引力场源所留下的争议不说,来看看引力场源以外既其周围的空间有什么物理特点。我们先设定万有引力定律没有问题,其周围的空间每一个点位置的引力强度E都可以表述为G•M/R2。显见,在半径相同的球面上,其引力强度E的标值都相等。如果我们将引力场空间每一个点位置的引力强度E的意义都转换为它体在对应位置的“能势位”,这样,我们将所有相等的“能势位”点连结起来,在引力场源以外既其周围的空间就可以对应得到一个又一个闭合的等能势位面。而它体(质点)的运动能位(动能)只要与其中任何一个等能势位面的能势位相吻合,且运动方向也与其等能势位面保持相切,就会沿其等能势位面上与其运动方向对应的一条闭合圆周线——等能势线永不停息的稳定运动下去——我们将它体(质点)在对应等能势位面上的这种能态完全吻合状态定义为吻合态,其吻合态所对应的稳定运动状态定义为稳态运动。
做此转换有意义吗?现在我们再这样思考,既无论引力场源表现为“有”之“实”也好,还是表现为“无”之“虚”也罢,在引力场源以外既其周围的空间里,自里向外,自强向弱均以闭合的等能势位面的方式表现为不同标值的等能势位面的集合——既能态空间。它体在能态空间里的吻合态唯一对应为稳态运动,它体在能态空间里的非吻合态则必然对应为能态空间对其(它体)的能位调节,既能态空间对它体的能态平衡作用。也就是说,我们所熟悉的万有引力,其本质很有可能是能态空间对处在其能态空间里的它体处于非吻合态的能态平衡作用。注意,能态空间里每一点的能势位反映为与等能势位面相切方向的能势位,所以,能态空间的能势位反映为标矢量——在标量值上与万有引力定律反映的引力强度E相对应,在方向上反映为与E垂直的平面上的任意一个方向。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所有的能态空间里,运动体的能位(矢量)与运动体所处的位置点上能势位(标矢量)相吻合时,平衡作用为零;不相吻合时,能、势差越大,平衡作用对应越强;能、势差越小,平衡作用对应越弱。
当它体在能态空间里表现为沿E的方向运动时,其能位(矢量)相对于能态空间的能势位,其吻合度始终为零,所以会反映为直线加加速运动。
在能态空间的零等能势位面上,它体(质点)的能位也若为零,则它体将以静止状态保持平衡。
——以上这些结论与我们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所推演的结果会严格保持一致,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大自然的能态平衡作用表现为我们现在理解的万有引力作用的结果。非常有趣的是,在能态空间里,能态平衡作用的作用方向总指向能态空间的中心——既引力场源的方向。如果引力场源所对应的是大自然的自然态——自然态体(从大自然中成团分离出来的独立稳定的自然态体——由多个“平衡子”组成的几何稳定态。),那么,这种自然态体又有什么意义呢?
既然大自然的自然态所对应的是有作用平衡的绝对平衡态,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承载这种绝对平衡态的“平衡子”都以自体为引力场源,在其周围形成自己的能态空间——这种能态空间从理论上来说,其空间范围都对应为无穷大——零能势位面对应为无限远处,但由于“平衡子”的体积无论再小也不是零,所以,反映在它“平衡子”的能态空间里,“平衡子”都不存在绝对平衡位置,只会对应存在着一个相对平衡域。在这个相对平衡域里,是由“平衡子”的微重力(能态空间的等能势位面对应为几何面,既厚度为零,而“平衡子”的几何体积不为零,所以,无论“平衡子”在能态空间里是处于静止状态也好,是处于运动状态也罢,就像我们理解的物体在地球的重力场空间中运动一样,“平衡子”的所有“几何(质量)点”几乎都不能反映为吻合态——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几何点”有可能反映为吻合态,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反映为一条“几何线”或一个“几何面”,我们将“平衡子”在保持宏观稳态运动的状态下能态空间对其各个“几何点”所表现出来的能态平衡作用的集合,定义为微重力。显然,“平衡子”沿能态平衡作用的方向的微重力在“平衡子”保持宏观稳态运动的状态下是一个按照弦规律变化着的变值,而微重力作用的结果会使“平衡子”沿能态平衡作用的方向做谐振动运动。)来维持着“平衡子”成为实际存在着的相对平衡状态——既相对平衡态。这样,一个“平衡子”所对应的对它“平衡子”有效作用的能态空间不仅是有限的,而且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将这个意义推广到所有的引力场源,其伴存的能态空间无论再大,受最小最基本的“平衡子”的几何体积所奠定的相对平衡域所限定,都将反映为有限大。有了这个认识前提,其“平衡子”所对应的自然态的绝对平衡态就可以描述为:1、每一个“平衡子”都处在其周围“平衡子”的能态空间的“零”等能势位面的交汇点上,保持绝对静止状态。2、任意不相邻的“平衡子”之间,其能态空间互不发生有效作用——其有效作用为零。3、相对于自然态的绝对平衡态,其“平衡子”的在空间分布上呈绝对均匀。4、自然态的绝对平衡态所对应的温度反映为绝对零度。5、我们从自然态的绝对平衡态中所抽取的出来的任意大小的正球体都可以对应成为独立稳定的几何稳定态。显见,任意大小的几何稳定态都对应着确定的“平衡子”数。6、任意大小的几何稳定态一旦因为某种原因从自然态中分离并运动起来以后,其体积将发生自然收缩——每个“平衡子”都将移至与其整个几何稳定态的运动能位相对应的能态空间的位置点上,以相对静止的状态继续保持平衡。当整个几何稳定态的运动能位达到某一个高值以后,“平衡子”与“平衡子”的球面相挨,其运动能位如果再提高,“平衡子”将因得不到平衡空间而失衡,导致整个几何稳定态解体——表现为爆炸式的能量释放。如果其几何稳定态所对应的正是我们所预期的宇宙现象中星球和基本粒子的引力场源,其实质就是“零能位域”。在宇宙空间中,如果某一空间因某种原因其“平衡子”被抽取空,这一空间域就转换成“真空态”式的“零能位域”,这样,我们通过“零能位域”就将困惑我们的引力场源之“实”与“空”统一了起来……

上一篇: 宇宙起源新说(采 访 • 答辩 • 纪 实)(上)
下一篇: 宇宙起源新说(采 访 • 答辩 • 纪 实)(下)
作者:老圃 2011/2/23 10:48:44 | 回复楼主 举报 TOP

共有帖子数1篇  首页 1 尾页
标题:
内容:
图片: 如何贴图?
名字: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验证码:

(Ctrl+Enter)

Copyright © Since 2006.12.29 郭池作品 郭池 源码 | 帮助 |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