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 | 失去信号?  

知乎 豆瓣 新浪微博

 切换贴吧QQ经验分享 天文爱好者 美文 投诉举报! Aymi的兴趣释放乐园: 精品 | 热点 | 图片测试 | 公告 
 首页 > 贴吧列表 > 天文爱好者吧 > 地面观测“嫦娥”最多5分钟
回复 0 浏览 2367 
1 地面观测“嫦娥”最多5分钟

  “嫦娥”即将奔月,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昨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经完成了对“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最后一次检测,而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也将于今天开始进入全面封闭阶段,只等时机成熟,“嫦娥”腾空而起。

  “嫦娥”奔月肉眼难观赏

  “嫦娥一号”上天后,我们能够用肉眼或者天文观测工具观看到嫦娥的身影?
  记者了解到,人们根本不可能用肉眼看到“嫦娥一号”,即使利用光学观测工具,能够捕捉到嫦娥的几率也是微乎其微,在嫦娥所经过的地区,人们只有1到5分钟的时间能够观测到它的身影。
  据专家介绍,“嫦娥一号”卫星在完成发射的最初时间内,由于距地球较近,各地天文观测站,包括“远望5号”测量船,都会利用大型光学望远镜进行监测。在脱离地球轨道绕月飞行的一年时间里,我国共有4台射电天文望远镜接收其信号,进行精确定位和观测。这4只“千里眼”分别位于国家天文台北京密云地面站、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和乌鲁木齐天文台。
  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嫦娥一号”发射后,很快就要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所以它在地球周围绕行的时间比神舟6号绕行5天的时间还要短,这样某个地区的民众对它进行光学观测的机会就十分难得了,“嫦娥一号”在所经过地区的上空只飞行1到5分钟。当“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后,就是用我国现有的最大口径光学天文望远镜也不可能看到38万公里之外的“嫦娥一号”卫星。对公众来说,比较值得期待的是,在“嫦娥一号”到达绕月轨道后,会于距地球38万公里之遥的太空向地球播放30首歌曲了。

  门票售完200张售给记者

  昨天,记者从成都嫦娥奔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了解到,截至昨天为止,该公司已停止外地预订嫦娥奔月现场参观券。
  记者从该公司了解到,外地预订参观券需要有一定的审核和邮递时间,而按照参观要求,所有参观人员必须于23日最迟24日上午抵达四川省西昌市,以能按时参观卫星发射现场。
  由于一些事先预订了参观券的游客临时放弃预订,空下了一些参观券,该公司目前正在将这部分参观券进行发售,对象仅限于现场出售。
  记者了解到,首次公开发售卫星发射现场参观券场面火爆,尽管这样,“参观者从老年到儿童,分布在各个年龄段。”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800张票中,有200张是由全国各地的记者买走的。
  根据目前的计划,预计将于24日下午组织参观者进场。

  【探访“嫦娥”】“嫦娥一号”集合高科技元素

  昨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结束了最后一天的对外开放,正式进入了“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准备阶段,从今天开始到成功发射为止,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将停止对外开放。
  昨天,记者联系到相关专家,在保密的范围内,对嫦娥进行了相关的解读。
  据该专家介绍,17日下午5时左右,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曾经对“嫦娥一号”卫星进行了总检查——将发射塔原本闭合的回转平台开启,这是“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第一次亮相。
  据介绍,改装后的三号发射塔为2006年12月投入使用,与改装前相比,位置上向发射中心后部移动了2.3米,高度增加了8米,设备更为先进。
  从改装至今,该塔已成功发射了“北斗二号”、“鑫诺三号”两颗通讯卫星。
  在火箭外面包围着的是回转平台,主体为蓝色,火箭吊装时,它会张开,关闭后,基本上所有对火箭和卫星的测试都是在里面完成的,它将在发射前完全开启。
  在三号塔的底部是火箭的导流槽,它能耐高温和高速气流的冲刷。这个深近30米的水泥槽发射前将注满近200吨的水。火箭发射时,它可以将火焰控制在槽体内部,把火焰造成的热浪影响范围限制在最小,又可以给火箭以最大的反推力。
  “嫦娥一号”的身上集合了诸多我们平时无法见到的高科技元素。比如发射台上所用的漆,外表看去没有什么不同,但它却可以在3000度的高温下保持性状不变,在火箭发射时,箭体会产生高温火焰“炙烤”发射架,这些特殊的耐高温油漆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护发射架,以保证发射架能够重复利用。记者了解到,每次发射完成后,仅这样的油漆就要用掉100多公斤。
  “嫦娥一号”对周围环境很严格,要求温度保持在15到25度,湿度为35%到55%,洁净度要达到10万级。因此,在火箭四周全部由空调对环境进行全程监控。记者了解到,在火箭发射前的10多天里,空调都将24小时开启,每天仅空调就要耗掉6000多度电。

上一篇: 天文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下一篇: 天文学家——哥白尼
作者:aymi 2007/10/19 14:03:49 | 回复楼主 举报 TOP

共有帖子数1篇  首页 1 尾页
标题:
内容:
图片: 如何贴图?
名字: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验证码:

(Ctrl+Enter)

Copyright © Since 2006.12.29 郭池作品 郭池 源码 | 帮助 |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