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 | 失去信号?  

知乎 豆瓣 新浪微博

 切换贴吧QQ经验分享 天文爱好者 美文 投诉举报! Aymi的兴趣释放乐园: 精品 | 热点 | 图片测试 | 公告 
 首页 > 贴吧列表 > 天文爱好者吧 > 嫦娥一号发射在即 中国将迈出探月第一步
回复 0 浏览 2987 
1 嫦娥一号发射在即 中国将迈出探月第一步

   中国将迈出探月第一步。

  数天之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首颗人造月球卫星将从85米高的3号发射塔起飞,奔往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

  “嫦娥1号”在进入绕月轨道后,科学家将通过远程遥控,指挥卫星获取数据并传回地面,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应用与研究。此后,那颗遥远的天赐芳邻的神秘面貌将更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将会变得很近,很近……

  神秘月球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天空中除太阳以外最亮的星球,它已经默默地陪伴着地球走过了四十多亿年的历程。经过千百年的观测和研究,也许有人觉得我们已经很了解月球,其实并非如此。

  磁场之谜。现有的月球探测资料证明,31亿年前月球曾经有过全球性偶极磁场,月球早期可能存在过比现今更为稠密的大气层,因而可能曾经有过电离层的发育,那么这个磁场是如何形成的,后来为什么又消失了呢。

  水冰之谜。探测发现月球极区的撞击坑中可能存在水冰。如果月球上真的存在水冰,那么,水冰来自哪里,如何在极区的永久阴影区中富集并保存下来,月球上的水冰有没有开发利用前景,能否解决未来月球基地的水资源需求?这些问题的分歧和争议还很多,目前尚无定论。

  能源之谜。一般认为,月球土壤起源于就地岩石粉碎和外来溅射物的混合,土壤中的各种组分具有不同的来源和成因,不同地区的土壤在物质组成的物理化学的性质上差异性极大,这些需要进行系统的探测与积累。另外,在月球表面的土壤中蕴含着丰富的理想能源氦-3,月球岩石中更有大量的铁、钛、铝等矿产,这些资源到底有多少,能不能开发利用,如今还无法解答。

  这些问题的谜底都远在38万千米之外的月球上,要想得到答案,人类必须身临其境地去探索。

  探月时代

  人类的太空时代始于1957年10月4日那个寒冷的夜晚。

  在咸海以东大约160公里的克孜勒库姆沙漠边缘附近,一枚苏制R-7弹道导弹从发射台上腾空而起,导弹头部携带着一颗84公斤重的铝制球体,那就是名为“史泼尼克”的人造地球卫星,它成了第一件环绕地球轨道运行的人造物体。历史上又一个意义重大的探索与发现的新纪元开始了。人类将由此继续绕地飞行,遨游寰宇,并完成最震撼人心的壮举——踏足月球。

  发射“史泼尼克”卫星的R-7火箭是一项技术杰作,对西方世界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传奇的火箭设计专家谢尔盖·科罗廖夫的带领下,苏联科学家不仅开发出了能够将核武器投放到美国本土的火箭,还打开了通往月球和太空深处的道路。一份苏联新闻稿宣称:“如今这代人将会亲眼目睹,新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通过自觉自愿的劳动将人类最大胆的梦想变成现实。”

  一个月后,苏联人发射了重达508公斤的“史泼尼克”二号,比上一颗卫星重五倍,还搭载着一条名叫“莱卡”的小狗。由于太空舱内温度过高,莱卡几个小时后就毙命了,但苏联人证明了一个事实:如果他们能让狗进入地球轨道,他们也能把人送上去。二战后移居美国的纳粹科学家沃纳·冯·布劳恩恳求当时即将成为美国国防部长的尼尔·迈克尔罗伊:“看在上帝的份上,让我们放手去干吧。”冯·布劳恩后来打造了“土星”五号火箭,“阿波罗”登月任务都是由这种火箭承担发射。

  在随后的数年中,美国和苏联开发出了各具特色的技术,但他们面临着同样的基本挑战。发射的物理定律是永恒不变的,过去如此,现在依旧。要想将一个物体发射到太空中,需要达到2.7万到2.9万公里的时速才能进入近地轨道。要想完全摆脱地心引力,飞到其他地方,航天器就必须达到4万公里的时速。有效载荷越大,火箭的功率就要越大,在这方面最早拥有巨大优势的是苏联人的R-7火箭。“史泼尼克”发射四个月后,美国才设法将第一枚人造卫星(重量为14公斤的“探险者”一号)真正送入地球轨道,但是就在同一年的岁末,苏联人又成功发射了重达1.5吨的“史泼尼克”三号。

  冷战时期美苏的敌对竞争激发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也造就了一批风云人物。

  约翰·F·肯尼迪总统曾经在1961年许诺,要“在60年代结束前”把人类送上月球。在这样的激励下,美国宇航局的冯·布劳恩和苏联的科罗廖夫快速完成了一套格外复杂的试飞和轨道飞行任务,直至最终各自建成了两枚巨大的登月火箭——美国的“土星”五号和苏联的N-1火箭。这两枚火箭都可以将数吨的载荷物送入太空。

  然而,这两项计划都发生了惨剧。1967年1月27日,在肯尼迪航天中心进行的一次训练活动中,“阿波罗”号太空舱内因电线短路引发火灾,宇航员格斯·格里索姆、埃德·怀特和罗杰·查菲不幸遇难。

  1969年7月3日,苏联进行了N-1的第二次试射,在发射台上空200米左右,火箭的一个金属部件因为晃动而松脱,几秒钟后,这个加满燃料的2800吨庞然大物落回地面,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球,不但炸毁了发射场地,也粉碎了苏联人的登月雄心。

  17天后,已经恢复元气的美国人终于完成了人类登月的梦想。1969年7月20日,“土星”五号载着迈克尔·柯林斯、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飞向月球。

  阿姆斯特朗成为登陆月球第一人,并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

  但三年后,人类探月的黄金时代即告终结,美国在越战期间资金捉襟见肘,于是放弃了进一步的登月计划,转而建造航天飞机以及后来的国际空间站,苏联苦于资金短缺,也放弃了登月计划。随着两强争霸局势的缓和以及后来苏联的解体,太空探索以及登月计划的迫切性随之消亡。

  随着1972年12月“阿波罗”号飞船完成最后一次登月飞行,一个探索月球的时代宣告结束。

  重返月球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月球研究的深入,出于对月球能源,以及环境监测和军事战略的考虑,很多国家都制定了重返月球计划。

  美国计划2015年至2020年之间实现宇航员重返月球,并在那里建立太空基地;以此为跳板,2030年后将宇航员送上火星乃至更遥远的宇宙空间。

  欧洲也提出“曙光”计划:在2020年前,进行一系列不载人的月球探测,包括月球轨道探测器、月面软着陆与月球车勘测;2020至2035年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

  俄罗斯则打算在2015至2020年开发出专门用于登月的航天运输工具,其中包括能够多次使用的载人飞船“克利波尔”号和使用液体喷气发动机的轨道运输拖车;2020至2025年,在月球上建立俄罗斯自己的常设基地,开发利用“氦3”。

  此外,日本、乌克兰、奥地利、德国、巴西、印度等国家也制定了月球探测计划。

  我国的探月计划是从1994年才开始的,这项计划被称作“嫦娥工程”,分“绕(绕月)、落(物体登月)、回(物体登月并采样返回地球)”3个阶段,完成了这3个阶段以后,再考虑实施载人登月。而首次发射的“嫦娥1号”担负的是“4+5行动”任务——完成4项科学任务:拍摄三维立体月球地形图,探测月球上特殊元素的分布,评估月壤厚度和氦-3的储量,摸清距离地球40万公里的空间环境;实现5项工程目标: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开展首次月球科学探测,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最后,“嫦娥1号”在绕月飞行一年、完成预定任务后,将可能主动撞月,拍摄近距离、高分辨率的月球照片,搜集撞击瞬间的相关数据。

  伴随着最新一轮的探月热潮,中国的“嫦娥奔月”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美国太空总署署长格里芬更是断言:“中国会比美国更早一步达成登月之旅”。有外国观察家解读说,“这是美国在暗示它已经将中国作为对手了。人们都知道,在上世纪的冷战后期,就因为竞争对手苏联进行太空竞赛的斗志减弱,美国才放缓了进军太空的步伐。如今,喜欢把中国的一切都拉进政治圈子来‘较量’的美国,就像一头好斗的公牛,又重新拉开了太空竞赛的架势。”

天文爱好者/新闻

上一篇: 详解嫦娥一号:深空探测前哨站
下一篇: 嫦娥一号发射“最担心的问题是天气”
作者:aymi 2007/10/22 13:28:04 | 回复楼主 举报 TOP

共有帖子数1篇  首页 1 尾页
标题:
内容:
图片: 如何贴图?
名字: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验证码:

(Ctrl+Enter)

Copyright © Since 2006.12.29 郭池作品 郭池 源码 | 帮助 |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