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来源 1、相传,早在上古夏后氏部落领袖禹的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郭姓就已得姓开基。郭姓人的得姓,有相当古老的渊源。 2、出自夏代的郭支和郭哀之后。古书记载“禹乘二龙,郭支之御”。“上古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驭手郭哀。”郭支与郭哀是中国有史籍记载的最早的郭姓人。因此,我国历史上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东)等地的夏代人郭支与郭哀,都被后人认为是郭姓人的始祖。 3、出自商代郭崇之后。据《三一经》记载:商有郭崇。可知商代继夏代之后也有郭姓。因此,商代郭崇,也被认为是郭姓人的另一位始祖。 4、出自姬姓,周代虢国的子孙后代是当今郭姓最大、最主要的一支,他们以郭为姓,渊源自姬姓,又多半与河南、山西有关。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文王姬昌的弟弟虢叔於东虢,东虢地址在今天河南省荥阳市东北。到了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申侯勾结犬戎作乱,周幽王被杀於骊山,周王室被迫东迁。当时,郑武公与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洛阳,立下汗马功劳,深得平王依重,同时把郑国从陕西迁到河南虢(即东虢)、郐之间。为兴建郑国,郑武公於周平王二年(公元前769年)灭郐国,平王四年(公元前767年)又吞并东虢。从此,郑国日渐强盛,引起各诸侯国的不满。楚国趁机起兵向周平王问罪,率陆浑(地在河南省嵩县东北)之师,逼近洛阳。周平王大惧,於是把虢叔裔孙虢序封於阳曲(地在今山西太原市北),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虢公”又称“郭公”,於是,其后代遂成郭姓。 5、以封地为姓,史载,郭姓始祖有以封地“虢”为姓的,又因虢、郭同声之转,故虢、郭二姓互通。 6、以居处命氏。中国古代有些居住在城、郭、园、池的人,分别以“城”、“郭”、“园”、“池”为姓。其中居住在郭(即外城,古代“郭”字的字义为外城)的人,以居住地为姓氏,形成郭姓。 迁徙分布 郭姓族人最初的发源地当是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先秦两汉时期,郭姓族人繁衍之地仍以山西、陕西、河南为主,“太原”郡望在这一时期形成,并成为后来郭姓人繁衍播迁的主要支源,逐渐在阳曲、冯翊、华阳、京兆(今陕西省西安附近)、中山(今属河北省)、彭城(今江省苏徐州)、馆陶(今属河北省)、曲沃(今属山西省)、河内、广平、邯郸、河东闻喜、敦煌等地形成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为避战祸的大批南下迁徙者,郭姓人开始在浙江、江苏等地散居,南迁者尤以太原郭姓为多;隋唐时期,山西、山东以郭姓为第一大姓。这一时期,除战乱使得郭姓入居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外,还形成以华阴郭子仪为始祖的汾阳(今山西省静乐一带)望族。后汾阳郭姓后裔嵩入闽成为福建郭姓始祖;从五代到宋元时期,随着金兵的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南下,迫使郭姓人再度南迁,由此,郭姓人遍布大江南北;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明清时期,郭姓人已是散布全国各地。如今,郭姓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最多,上述五省郭姓约占全国汉族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 历史名人 郭 隗:战国时代燕国大臣,为燕昭王招贤纳士出计献策,为燕国的兴起作出了贡献。 郭 伋: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初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任上谷太守,官至太中大夫。郭象:河南洛阳人,西晋时的玄学名士。 郭 璞: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博学多才。代表作为《游仙诗》,著有《江赋》等著作。并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典籍,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 威: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隆尧)人,五代时期后周王朝的建立者。在位时的一系列改革为赵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郭 象:西晋学者、玄学大师,所撰《庄子注》对后世影响很大。 郭 嘉:三国时魏曹操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渡之战显名。 郭 沔: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时音乐家、琴家、浙派创始者。作《潇湘水云》、《泛沧浪》、《飞鸣吟》等曲。 郭 标:广东省中山人,近现代史上知名海外人士,澳大利亚华侨领袖。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唐代军事家。在平息安史之乱,维护国家统一中功绩卓著。 郭忠恕: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宋著名画家、文字学家。著有《佩 》三卷、《汗简》等。 郭若虚:宋代太原(今属山西省)人,著名书画评论家,所著《图画见闻志》集中体现了他在绘画上的主张及见解。 郭守敬: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人,元朝著名文学家、水利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郭子兴:元代定远(今属安徽省)人,为元末起义军中江淮地区首领,后被朱元璋追封为滁阳王。 郭亮生:清代常宁(今属湖南省)人。自幼研习岐黄医术,医术精湛,著有《豆麻心经》一书。 郭嵩焘:清代湖南湘阴人,为中国第一位驻英大使,曾任广东巡抚、兵部侍郎等职。 郭沫若:四川省乐山人,现代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著有《女神》、《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许多著作。郭永怀:山东省荣城人,著名的空气力学家,我国导弹、核武器的奠基人。 郭化若:又名郭俊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军事学家。曾任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1955年授中将衔,是位集诗人、学者与书法家于一身的将军,是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权威。郭化若原来文化水平很低,只上过5年学,全靠自学考入黄埔军校,学完中学的数理化知识。他从1938年起便研究精深的孙子兵法及其他古代兵书。解放后,他将大量论文汇集成册,成了我军研究军事辩证法的专家。 郭小川:河北省丰宁人,现代诗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人民日报》特约记者。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生于柔佛邦新山市,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有“亚洲糖王”之称。曾被推选为亚洲十大富豪之一。 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汉郭全之族所在。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太原阳曲,生蕴,蕴生准、配、镇。准,魏雍州刺史,生奕。配,城阳太守,其婿有裴秀、贾充。镇,尚书郎、昌平侯。镇七代孙祚,后魏左仆射、东光文贞公。曾孙士谦、士伦。士谦玄孙由为驸马。士伦,唐仓部员外、深州刺史。曾孙珍,桂州都督。 华阴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隋大将军蒲城公郭荣,太原人,后居华州,生福善,唐兵部侍郎。荣弟宏道,同州刺史,生敬君、广敬。敬君生依仁。广敬左威卫大将军,礼部尚书。广敬生昶,庆州刺史。郭子仪说:荣,父叔进之后。进曾孙通,美原尉,生敬之,天宝中渭、吉、寿三州刺史。生子秀、子仪、子英等11子。 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开基始祖为东汉冯翊太守郭孟儒。魏雍州刺史准孙正,因官冯翌,居焉。裔孙彦,周兵部尚书。孙福始,唐绥州刺史。 汾阳县: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华阴郭氏分支,开基始祖为郭子仪。 京兆郡:即为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开基祖为西魏右仆射郭嵩,郭准八代孙。嵩生衍,隋左卫大将军,洪州刺史。衍生斌、嗣本、俭。斌为隋武强公,生依宗。宗生袭庆、袭业。业生味丘,申州刺史。丘生液,驸马都尉。液生由峋。袭庆台州刺史,生味先、味贤。味先生景华。味贤生雄、儒华。雄吏部郎中,儒华校书郎。嗣本司农卿,生绍宗、齐宗。绍宗徐州刺史,齐宗司农郎中、怀州刺史。曾孙求商州刺史。俭生敬宗、肃宗。敬宗濮州刺史,曾孙南金,硖州刺史肃宗孙涣,荣州刺史。生佐殷、曙,殷剑州刺史,曙殿中御史。肃宗少子袭承左拾遗。 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西南)。 广平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 敦煌郡: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市西)。 中山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开基祖为唐中书侍郎、平章事、颖川男,郭正一生忠,通事舍人。 馆陶郡:此支开基祖为唐齐州刺史郭庆善,林宗之后。生元振,兵礼刑三尚书、平章事、代国公。生晟,鸿胪卿、左骁卫将军。生箴、膳、兵员外。 昌乐郡:汉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郭泰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配、镇。镇封昌平侯。后汉郭泰,世居介休,后世郭有道,裔孙居魏州昌乐。 阳曲郡:治所在今太原北部定襄县。 颖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开基祖为北齐黄门侍郎平章事郭举,生秦方。兄子秦初,生润、纳。润起居舍人,纳为给事中,陈留采访使,生贲、谟、霸。纳兄孙监察御史、阳翟公。郭孝恪,颖川阳翟人,生待封,左卫将军、宋州刺史。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 曲 沃:郭镇后,唐蒲州刺史,子贱。 河 内:晋郭默。武昌,晋郭纳、郭察。 西 河:(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县)郭公仆,西汉人。 云 中:(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郭昌,东汉人。 洛 阳:后汉郭整,六代孙荷。 邯 郸:郭纵,冶铁富捋王公。 闻 喜:晋郭瑷,建平太守,生璞、骜。 敦 煌:晋郭禹,太傅左长史。 晋 昌:唐左武将军郭知运,生英杰、彦英、协。祖籍太原。协生嘉。彦英剑南节度使。冯翌,光禄少卿郭仁助,生茂玮,玮生崇礼、崇默、崇嗣。礼济州刺史,生震、观、豫。震左司员外郎。观拾遗。豫生图,图生降,降鸿胪卿,生同知、同节。崇默襄州刺史,生恒。崇嗣生损,库部员外。 京 兆:工部郎中郭虚巳,生恕、弼、彦、枢。恕少府少监,彦锦州刺史,枢京兆兵曹、右骁卫将军。齐州历城,北庭都护郭虔。 2、堂号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如招贤,先从我开始。你把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敬郭如老师,后来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纷纷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此外,郭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太原堂”、“华阴堂”、“冯翊堂”、“汾阳堂”等。 ============================================================ 【郭姓宗祠通用对联】 〖郭姓宗祠门楣题辞〗 汾阳世泽 “汾阳世泽”,源出郭姓是春秋周王室的后裔。周武王封叔叔姬仲在东虢;周文王之弟亦封在虢,周平王又封姬仲后裔在此虢,故今陕地有北虢、东虢、西虢。郭、虢古代同音通用,子孙便称为郭氏,其后,郭氏代有封侯袭爵者。分支繁衍极盛。故郭姓的郡望有五处:即太原、河南、颍川、东郡、冯翊。至唐代,郭姓出了个威名盖世的大将军郭子仪,他统帅大军,英勇善战、历时三载,征战无数,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使唐朝转危为安,国威大振,为其后唐室中兴立下了旷世功勋。唐王加封其为“代国公”、“汾阳郡王”,唐德宗尊其为“尚父”。此时的郭氏可谓名冠一时,声振朝野,郭氏的兴盛亦如日中天。为纪念这位荣耀的显祖,郭氏取堂号为汾阳堂。对郭子仪的功勋,历代名人多有赞誉(如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寇准、明代解缙等)。今录范仲淹诗一首,曰:“令公名望寇肖何,葛亮储勋汝更多。心服边戎都将相,身扶国祚宰山河。钧衡自秉分轻重,鼎鼐端居本让和。图像凌烟为第一,名镌金石永难磨。” ----------------------------------------------------------------- 〖郭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北宫史表; 东国人伦。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燕国大臣郭隗。下联典指东汉学者郭泰。博通坟典,居家教授,弟子至数千人,名震京师。 道学千士; 纲佐一人。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开封人郭忠孝,字立之,曾跟从程颐学《易经》和《中庸》。进士出身,靖康年间官永兴军路提点刑狱,金人侵永兴,他与唐重分城拒守,城破战死。他曾命名书房为“兼山”,学者称他“兼山先生”,著有《兼山易解》。下联典指唐代大将郭子仪,华州郑县人,以武举历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击败史思明。肃宗即位后,他为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官中书令,后又晋封汾阳郡王。“纲佐”,指官员中的主管和辅佐。郭子仪以一身系天下安危达二十年,故如此称谓。此联另有不同版本,下联前二言“纲佐”为“纲目”。 汾阳世泽; 虢国家声。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郭子仪,封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虢国为周诸侯国,后裔改虢姓为郭。 金台师事; 竹马欢迎。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郭隗,燕昭王为隗筑黄金台,以招徕人才,乐毅、邹衍等闻风而至。下联典指东汉·郭伋,有德政,民乐年丰,儿童数百,骑竹马,迎拜道次。 光州世胄; 魏阙名家。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郭姓的望族在河南省光州固始县。下联典指唐·郭子仪,祖籍为山西阳曲(当时称汾阳),因而封为“汾阳王”。在阳曲东南是寿阳和乐平,为郭子仪五子、八子的封地;南面是太原、清源、祁,为郭子仪长子、四子、七子的封地。郭子仪的五个儿子也都是受封于祖籍地和得姓处。郭子仪被封汾阳王后,本氏族便以 “汾阳”为堂号。其后,郭子仪那些枝叶茂盛的子孙,便以“汾阳”两个字作为家族的表记。一直到今天,只要提起“汾阳郭氏”,谁都知道那便是“郭子仪”的子孙,自然而然崇敬之情谥于言表。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虽然祖居四川省乐山,可其故居门庭上醒目书悬:“汾阳世第”。这无疑是向子孙和外姓表明郭氏之血脉源流。五十年代,郭沫若参观杏花村汾酒厂时就曾说:郭姓始祖在汾阳。 ----------------------------------------------------------------- 〖郭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双阙家声大; 汾阳世泽长。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相国家声大; 汾阳世泽长。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汾阳家声远; 鄂渚世泽长。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汉口沿长江一带的郭氏宗祠联。 抱玉三朝楚; 怀书十上秦。 ——郭向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郭向诗句联。 阁连云一色; 池带月重光。 ——郭震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大臣郭震诗句联。 ----------------------------------------------------------------- 〖郭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晋水功勋世族; 汾阳将相传芳。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共赏松石间意; 自谓羲皇上人。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诗人郭麟撰书联。 ----------------------------------------------------------------- 〖郭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晋水功勋绵祖德; 汾阳将相旧家风。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功封虢叔家声远; 威重汾阳世泽长。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大英县隆盛镇檀木湾村郭氏宗祠联(1)。 祖德问安犹点颔; 我裔继烈要留心。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大英县隆盛镇檀木湾村郭氏宗祠联(2)。上联典出《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的有关郭子仪的史实。这段史实《旧唐书》记载道:唐德宗时,郭子仪被封为宰相,尊称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册封2000户,给皇粮1500人,马200匹;建宗2年,郭子仪得病,德宗派舒王去探望郭子仪,郭子仪不能起床,只能在床上叩头谢恩。《旧唐书》还记载,郭子仪8个儿子7个女儿、孙和外孙数十人,每年未向郭子仪拜年问安时,郭子仪认不完这些孙子和外孙,只能点颔作答。这二段历史即谓之为“点颔流辉”。 潇湘水云留雅韵; 关山春雪展新图。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古琴演凑家郭沔。有《潇湘水云》等流传于世。下联典指北宋画家郭意。工山水,与李成并称“李郭”,为山水画主要流派之一。有《关山春雪》等存世。 一池浓墨盛砚底; 万木长毫挺笔端。 ——郭沫若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撰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联。 郭子精忠复唐室; 燕招贤士筑金台。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下联典出指战国·郭隗事典。 支分法石源流远; 地卜奇山甲第兴。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惠安县百崎回族乡郭氏宗祠联(1)。百崎回族乡是福建省18个少数民族乡中惟一的回族乡,也是泉州市惟一的少数民族乡。这里景秀物华,地灵人杰,优越的地理、优良的历史、优秀的人文增强了整个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郭氏家庙是一座构筑典丽、恢宏壮观、凸显明代建筑风格的古祠,全庙长37.6米,宽17.6米,屋脊高达9米,为皇宫式的木石结构建筑。距围墙60余步的西南隅,至今保存着“午门”的遗迹,午门遗址中间是大门,两边是侧门,花岗岩石礅所雕的云月图案表现了伊斯兰的风格。午门是皇宫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的官吏来到午门前都必须下轿、下马,步行而进。顺着午门进入的古道返回宗祠。围墙西南角水沟涵口的盘形石头上面刻着螺旋形的花纹,这里的回民称它为“分水石”,水沟里的水通过这里时会形成回流。它的寓意是宗支番衍、脉旺流长,而且还寄望远支的族裔应当溯本追源,回报祖德宗功。大门上的这副对联,道出了郭氏的渊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