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 | 失去信号?  
Aymi乐园

知乎 微博 小红书

 切换贴吧QQ经验分享 天文爱好者 美文 投诉举报! Aymi乐园: 精品 | 热点 | 图片beta | 公告 
 首页 > 贴吧列表 > 郭吧 > 百家姓--郭 [精品]
回复 2 浏览 2372 
1 百家姓--郭

历史来源
1、相传,早在上古夏后氏部落领袖禹的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郭姓就已得姓开基。郭姓人的得姓,有相当古老的渊源。
2、出自夏代的郭支和郭哀之后。古书记载“禹乘二龙,郭支之御”。“上古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驭手郭哀。”郭支与郭哀是中国有史籍记载的最早的郭姓人。因此,我国历史上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东)等地的夏代人郭支与郭哀,都被后人认为是郭姓人的始祖。
3、出自商代郭崇之后。据《三一经》记载:商有郭崇。可知商代继夏代之后也有郭姓。因此,商代郭崇,也被认为是郭姓人的另一位始祖。
4、出自姬姓,周代虢国的子孙后代是当今郭姓最大、最主要的一支,他们以郭为姓,渊源自姬姓,又多半与河南、山西有关。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文王姬昌的弟弟虢叔於东虢,东虢地址在今天河南省荥阳市东北。到了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申侯勾结犬戎作乱,周幽王被杀於骊山,周王室被迫东迁。当时,郑武公与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洛阳,立下汗马功劳,深得平王依重,同时把郑国从陕西迁到河南虢(即东虢)、郐之间。为兴建郑国,郑武公於周平王二年(公元前769年)灭郐国,平王四年(公元前767年)又吞并东虢。从此,郑国日渐强盛,引起各诸侯国的不满。楚国趁机起兵向周平王问罪,率陆浑(地在河南省嵩县东北)之师,逼近洛阳。周平王大惧,於是把虢叔裔孙虢序封於阳曲(地在今山西太原市北),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虢公”又称“郭公”,於是,其后代遂成郭姓。
5、以封地为姓,史载,郭姓始祖有以封地“虢”为姓的,又因虢、郭同声之转,故虢、郭二姓互通。
6、以居处命氏。中国古代有些居住在城、郭、园、池的人,分别以“城”、“郭”、“园”、“池”为姓。其中居住在郭(即外城,古代“郭”字的字义为外城)的人,以居住地为姓氏,形成郭姓。

迁徙分布
郭姓族人最初的发源地当是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先秦两汉时期,郭姓族人繁衍之地仍以山西、陕西、河南为主,“太原”郡望在这一时期形成,并成为后来郭姓人繁衍播迁的主要支源,逐渐在阳曲、冯翊、华阳、京兆(今陕西省西安附近)、中山(今属河北省)、彭城(今江省苏徐州)、馆陶(今属河北省)、曲沃(今属山西省)、河内、广平、邯郸、河东闻喜、敦煌等地形成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为避战祸的大批南下迁徙者,郭姓人开始在浙江、江苏等地散居,南迁者尤以太原郭姓为多;隋唐时期,山西、山东以郭姓为第一大姓。这一时期,除战乱使得郭姓入居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外,还形成以华阴郭子仪为始祖的汾阳(今山西省静乐一带)望族。后汾阳郭姓后裔嵩入闽成为福建郭姓始祖;从五代到宋元时期,随着金兵的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南下,迫使郭姓人再度南迁,由此,郭姓人遍布大江南北;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明清时期,郭姓人已是散布全国各地。如今,郭姓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最多,上述五省郭姓约占全国汉族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

历史名人
郭 隗:战国时代燕国大臣,为燕昭王招贤纳士出计献策,为燕国的兴起作出了贡献。
郭 伋: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初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任上谷太守,官至太中大夫。郭象:河南洛阳人,西晋时的玄学名士。
郭 璞: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博学多才。代表作为《游仙诗》,著有《江赋》等著作。并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典籍,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 威: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隆尧)人,五代时期后周王朝的建立者。在位时的一系列改革为赵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郭 象:西晋学者、玄学大师,所撰《庄子注》对后世影响很大。
郭 嘉:三国时魏曹操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渡之战显名。
郭 沔: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时音乐家、琴家、浙派创始者。作《潇湘水云》、《泛沧浪》、《飞鸣吟》等曲。
郭 标:广东省中山人,近现代史上知名海外人士,澳大利亚华侨领袖。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唐代军事家。在平息安史之乱,维护国家统一中功绩卓著。
郭忠恕: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宋著名画家、文字学家。著有《佩 》三卷、《汗简》等。
郭若虚:宋代太原(今属山西省)人,著名书画评论家,所著《图画见闻志》集中体现了他在绘画上的主张及见解。
郭守敬: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人,元朝著名文学家、水利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郭子兴:元代定远(今属安徽省)人,为元末起义军中江淮地区首领,后被朱元璋追封为滁阳王。
郭亮生:清代常宁(今属湖南省)人。自幼研习岐黄医术,医术精湛,著有《豆麻心经》一书。
郭嵩焘:清代湖南湘阴人,为中国第一位驻英大使,曾任广东巡抚、兵部侍郎等职。
郭沫若:四川省乐山人,现代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著有《女神》、《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许多著作。郭永怀:山东省荣城人,著名的空气力学家,我国导弹、核武器的奠基人。
郭化若:又名郭俊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军事学家。曾任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1955年授中将衔,是位集诗人、学者与书法家于一身的将军,是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权威。郭化若原来文化水平很低,只上过5年学,全靠自学考入黄埔军校,学完中学的数理化知识。他从1938年起便研究精深的孙子兵法及其他古代兵书。解放后,他将大量论文汇集成册,成了我军研究军事辩证法的专家。
郭小川:河北省丰宁人,现代诗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人民日报》特约记者。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生于柔佛邦新山市,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有“亚洲糖王”之称。曾被推选为亚洲十大富豪之一。

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汉郭全之族所在。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太原阳曲,生蕴,蕴生准、配、镇。准,魏雍州刺史,生奕。配,城阳太守,其婿有裴秀、贾充。镇,尚书郎、昌平侯。镇七代孙祚,后魏左仆射、东光文贞公。曾孙士谦、士伦。士谦玄孙由为驸马。士伦,唐仓部员外、深州刺史。曾孙珍,桂州都督。
华阴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隋大将军蒲城公郭荣,太原人,后居华州,生福善,唐兵部侍郎。荣弟宏道,同州刺史,生敬君、广敬。敬君生依仁。广敬左威卫大将军,礼部尚书。广敬生昶,庆州刺史。郭子仪说:荣,父叔进之后。进曾孙通,美原尉,生敬之,天宝中渭、吉、寿三州刺史。生子秀、子仪、子英等11子。
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开基始祖为东汉冯翊太守郭孟儒。魏雍州刺史准孙正,因官冯翌,居焉。裔孙彦,周兵部尚书。孙福始,唐绥州刺史。
汾阳县: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华阴郭氏分支,开基始祖为郭子仪。
京兆郡:即为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开基祖为西魏右仆射郭嵩,郭准八代孙。嵩生衍,隋左卫大将军,洪州刺史。衍生斌、嗣本、俭。斌为隋武强公,生依宗。宗生袭庆、袭业。业生味丘,申州刺史。丘生液,驸马都尉。液生由峋。袭庆台州刺史,生味先、味贤。味先生景华。味贤生雄、儒华。雄吏部郎中,儒华校书郎。嗣本司农卿,生绍宗、齐宗。绍宗徐州刺史,齐宗司农郎中、怀州刺史。曾孙求商州刺史。俭生敬宗、肃宗。敬宗濮州刺史,曾孙南金,硖州刺史肃宗孙涣,荣州刺史。生佐殷、曙,殷剑州刺史,曙殿中御史。肃宗少子袭承左拾遗。
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西南)。
广平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
敦煌郡: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市西)。
中山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开基祖为唐中书侍郎、平章事、颖川男,郭正一生忠,通事舍人。
馆陶郡:此支开基祖为唐齐州刺史郭庆善,林宗之后。生元振,兵礼刑三尚书、平章事、代国公。生晟,鸿胪卿、左骁卫将军。生箴、膳、兵员外。
昌乐郡:汉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郭泰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配、镇。镇封昌平侯。后汉郭泰,世居介休,后世郭有道,裔孙居魏州昌乐。
阳曲郡:治所在今太原北部定襄县。
颖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开基祖为北齐黄门侍郎平章事郭举,生秦方。兄子秦初,生润、纳。润起居舍人,纳为给事中,陈留采访使,生贲、谟、霸。纳兄孙监察御史、阳翟公。郭孝恪,颖川阳翟人,生待封,左卫将军、宋州刺史。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
曲 沃:郭镇后,唐蒲州刺史,子贱。
河 内:晋郭默。武昌,晋郭纳、郭察。
西 河:(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县)郭公仆,西汉人。
云 中:(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郭昌,东汉人。
洛 阳:后汉郭整,六代孙荷。
邯 郸:郭纵,冶铁富捋王公。
闻 喜:晋郭瑷,建平太守,生璞、骜。
敦 煌:晋郭禹,太傅左长史。
晋 昌:唐左武将军郭知运,生英杰、彦英、协。祖籍太原。协生嘉。彦英剑南节度使。冯翌,光禄少卿郭仁助,生茂玮,玮生崇礼、崇默、崇嗣。礼济州刺史,生震、观、豫。震左司员外郎。观拾遗。豫生图,图生降,降鸿胪卿,生同知、同节。崇默襄州刺史,生恒。崇嗣生损,库部员外。
京 兆:工部郎中郭虚巳,生恕、弼、彦、枢。恕少府少监,彦锦州刺史,枢京兆兵曹、右骁卫将军。齐州历城,北庭都护郭虔。
2、堂号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如招贤,先从我开始。你把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敬郭如老师,后来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纷纷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此外,郭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太原堂”、“华阴堂”、“冯翊堂”、“汾阳堂”等。

============================================================
【郭姓宗祠通用对联】
〖郭姓宗祠门楣题辞〗
汾阳世泽
    “汾阳世泽”,源出郭姓是春秋周王室的后裔。周武王封叔叔姬仲在东虢;周文王之弟亦封在虢,周平王又封姬仲后裔在此虢,故今陕地有北虢、东虢、西虢。郭、虢古代同音通用,子孙便称为郭氏,其后,郭氏代有封侯袭爵者。分支繁衍极盛。故郭姓的郡望有五处:即太原、河南、颍川、东郡、冯翊。至唐代,郭姓出了个威名盖世的大将军郭子仪,他统帅大军,英勇善战、历时三载,征战无数,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使唐朝转危为安,国威大振,为其后唐室中兴立下了旷世功勋。唐王加封其为“代国公”、“汾阳郡王”,唐德宗尊其为“尚父”。此时的郭氏可谓名冠一时,声振朝野,郭氏的兴盛亦如日中天。为纪念这位荣耀的显祖,郭氏取堂号为汾阳堂。对郭子仪的功勋,历代名人多有赞誉(如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寇准、明代解缙等)。今录范仲淹诗一首,曰:“令公名望寇肖何,葛亮储勋汝更多。心服边戎都将相,身扶国祚宰山河。钧衡自秉分轻重,鼎鼐端居本让和。图像凌烟为第一,名镌金石永难磨。”
-----------------------------------------------------------------
〖郭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北宫史表;
东国人伦。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燕国大臣郭隗。下联典指东汉学者郭泰。博通坟典,居家教授,弟子至数千人,名震京师。
道学千士;
纲佐一人。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开封人郭忠孝,字立之,曾跟从程颐学《易经》和《中庸》。进士出身,靖康年间官永兴军路提点刑狱,金人侵永兴,他与唐重分城拒守,城破战死。他曾命名书房为“兼山”,学者称他“兼山先生”,著有《兼山易解》。下联典指唐代大将郭子仪,华州郑县人,以武举历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击败史思明。肃宗即位后,他为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官中书令,后又晋封汾阳郡王。“纲佐”,指官员中的主管和辅佐。郭子仪以一身系天下安危达二十年,故如此称谓。此联另有不同版本,下联前二言“纲佐”为“纲目”。
汾阳世泽;
虢国家声。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郭子仪,封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虢国为周诸侯国,后裔改虢姓为郭。
金台师事;
竹马欢迎。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郭隗,燕昭王为隗筑黄金台,以招徕人才,乐毅、邹衍等闻风而至。下联典指东汉·郭伋,有德政,民乐年丰,儿童数百,骑竹马,迎拜道次。
光州世胄;
魏阙名家。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郭姓的望族在河南省光州固始县。下联典指唐·郭子仪,祖籍为山西阳曲(当时称汾阳),因而封为“汾阳王”。在阳曲东南是寿阳和乐平,为郭子仪五子、八子的封地;南面是太原、清源、祁,为郭子仪长子、四子、七子的封地。郭子仪的五个儿子也都是受封于祖籍地和得姓处。郭子仪被封汾阳王后,本氏族便以 “汾阳”为堂号。其后,郭子仪那些枝叶茂盛的子孙,便以“汾阳”两个字作为家族的表记。一直到今天,只要提起“汾阳郭氏”,谁都知道那便是“郭子仪”的子孙,自然而然崇敬之情谥于言表。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虽然祖居四川省乐山,可其故居门庭上醒目书悬:“汾阳世第”。这无疑是向子孙和外姓表明郭氏之血脉源流。五十年代,郭沫若参观杏花村汾酒厂时就曾说:郭姓始祖在汾阳。
-----------------------------------------------------------------
〖郭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双阙家声大;
汾阳世泽长。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相国家声大;
汾阳世泽长。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汾阳家声远;
鄂渚世泽长。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汉口沿长江一带的郭氏宗祠联。
抱玉三朝楚;
怀书十上秦。
——郭向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郭向诗句联。
阁连云一色;
池带月重光。
——郭震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大臣郭震诗句联。
-----------------------------------------------------------------
〖郭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晋水功勋世族;
汾阳将相传芳。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共赏松石间意;
自谓羲皇上人。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诗人郭麟撰书联。
-----------------------------------------------------------------
〖郭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晋水功勋绵祖德;
汾阳将相旧家风。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功封虢叔家声远;
威重汾阳世泽长。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大英县隆盛镇檀木湾村郭氏宗祠联(1)。
祖德问安犹点颔;
我裔继烈要留心。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大英县隆盛镇檀木湾村郭氏宗祠联(2)。上联典出《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的有关郭子仪的史实。这段史实《旧唐书》记载道:唐德宗时,郭子仪被封为宰相,尊称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册封2000户,给皇粮1500人,马200匹;建宗2年,郭子仪得病,德宗派舒王去探望郭子仪,郭子仪不能起床,只能在床上叩头谢恩。《旧唐书》还记载,郭子仪8个儿子7个女儿、孙和外孙数十人,每年未向郭子仪拜年问安时,郭子仪认不完这些孙子和外孙,只能点颔作答。这二段历史即谓之为“点颔流辉”。
潇湘水云留雅韵;
关山春雪展新图。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古琴演凑家郭沔。有《潇湘水云》等流传于世。下联典指北宋画家郭意。工山水,与李成并称“李郭”,为山水画主要流派之一。有《关山春雪》等存世。
一池浓墨盛砚底;
万木长毫挺笔端。
——郭沫若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撰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联。
郭子精忠复唐室;
燕招贤士筑金台。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下联典出指战国·郭隗事典。
支分法石源流远;
地卜奇山甲第兴。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惠安县百崎回族乡郭氏宗祠联(1)。百崎回族乡是福建省18个少数民族乡中惟一的回族乡,也是泉州市惟一的少数民族乡。这里景秀物华,地灵人杰,优越的地理、优良的历史、优秀的人文增强了整个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郭氏家庙是一座构筑典丽、恢宏壮观、凸显明代建筑风格的古祠,全庙长37.6米,宽17.6米,屋脊高达9米,为皇宫式的木石结构建筑。距围墙60余步的西南隅,至今保存着“午门”的遗迹,午门遗址中间是大门,两边是侧门,花岗岩石礅所雕的云月图案表现了伊斯兰的风格。午门是皇宫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的官吏来到午门前都必须下轿、下马,步行而进。顺着午门进入的古道返回宗祠。围墙西南角水沟涵口的盘形石头上面刻着螺旋形的花纹,这里的回民称它为“分水石”,水沟里的水通过这里时会形成回流。它的寓意是宗支番衍、脉旺流长,而且还寄望远支的族裔应当溯本追源,回报祖德宗功。大门上的这副对联,道出了郭氏的渊源。
-----------------------------------------------------------------

上一篇: 中山百家姓寻源 郭
下一篇: 郭姓古今分布
作者:222.91.97.* 2008/3/3 20:44:49 | 举报 | [已有2个回帖] 回复楼主

2 续上..

〖郭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织女赐词,汾阳寿考;
郭主好礼,真定芳徽。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郭子仪以平安史之乱功封汾阳王,相传织女赐其词“大富贵亦寿考”。下联典指汉·郭昌,娶真定恭王女,号郭主,好礼节俭,绰有母仪。
派出汾阳,将相两朝济美;
堂居晋水,簪缨百卉传芳。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见虏单骑,远祖忠贞昭日月;
旌闾双阙,先人孝德动乾坤。
——戴大宾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莆田县郭氏宗祠联
祖汾阳、派富阳、族螺阳,三阳开泰;
原晋水、分法水、聚奇水,万水朝宗。
——郭伯廷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惠安县百崎回族乡郭氏宗祠联(2)。百崎回民的开基祖郭仲远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从泉州法石(今石头街),带着妻儿迁到后渚港畔的惠南海滨,就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奇山之下安居乐业,生息繁衍,至今600多年,发展成为现在1.3万多人的百崎回族乡。大门上面匾额题字“汾阳衍派”,“汾阳”是汉族郭姓的堂号,源于他们的始祖郭子仪曾经被封为“汾阳王”。百崎郭氏既然是回族,为什么自称是汉人郭子仪的后裔呢?原来元朝时发生了一起“反色目”的排外风波,郭氏回民为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只好寄托在汾阳郭氏望族的名分下。这与大门的匾额异曲同工,当时的严峻局势可窥一斑。其实,百崎回民的先人是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经商的阿拉伯穆斯林,最初定居在杭州府富阳县的郭家村,历经数代繁衍至郭德广,他的阿拉伯名译音为伊本·库斯·德广贡。“库斯”与“郭氏”谐音,这就是回族人汉族姓的由来。
谱衍汾阳,念祖德之贻,谋世传忠孝;
堂居晋水,承天朝之宠,渥罔替簪缨。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汾阳诗礼传家,科甲名未即光绳祖武;
晋水簪缨奕世,尽忠孝已涅克裕孙谋。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万里寻根乡关何处,黄河岸边虢国文明光华夏;
千秋祭祀鼎豆所在,崤函大地郭氏宗裔遍寰宇。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世界郭氏宗亲总会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郭氏祭祖联。
前朝名吏,以素知兵系中州安危,岂止六壬浅术;
今代德门,惟阴行善使累叶繁盛,更多三甲寿征。
——吴汝纶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河北省深州市郭氏家祠联。
祖汾阳、派富阳、族螺阳、旅台阳,一阳光照天下;
原晋水、分法水、开奇水、聚淡水,万水潆洄吾宗。
——郭伯廷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惠安县百崎回族乡郭氏宗祠联(3)。百崎回族开基祖是郭仲远。宗谱载,他生于元末至正八年(1348年),卒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明初洪武九年(1376年)郭仲远率妻子来惠安,卜居於螺阳二十三都白崎铺,安家创业,生五男二女。死后,葬于吉浦与下埭间龙头山之阳,因其地形似而号 “狮穴”,郭氏子孙尊称为石狮墓,基墓纯属回族墓葬,俗呼“石棺”,周围雕刻花卉图案及阿拉伯文,内容是古兰经章句。郭仲远墓说明了白崎郭姓宗族最初的信仰与文化倾向。百崎郭氏宗祠中的这副对联,“聚奇水”,说明开基祖郭仲远是在崎水之滨聚族而居。祖先墓葬采取回教形式,族属分明的百崎郭姓,却自认是汉族人郭子仪之后裔,“源晋水”,却强调补“祖汾阳”的血缘认同,这一点颇值得探讨。郭氏初修族谱的题辞中,其实亦有值得玩味的记载:“厥后分处他郡,愈远愈繁,历烽火之间关,乃无从而考订。今以不可知者,阙其攸传;靡敢谬立宗支,以罔后人。姑自先大父(指郭德广)肇迁来泉所可知者(始)……”题辞人“嗣孙萌”是白崎郭姓二世祖长房公郭萌(字仕初),生于洪武四年辛亥(1371年),卒于正统十四年已已(1449年)。他说自己为郭氏家谱题辞用意在于“世代相承,别其长幼而稽其姻亲,俾代不乏书而传于无穷。”
谱有祖基,汾阳而富阳、螺阳家道,悠然天道之开泰;
堂乃肯构,世德而世爵、世禄宗功,并此功臣以流徽。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姓氏自姬周西虢叔而彰,历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以迄乎今朝,奕叶相承,迭有贤豪兴异代;
祠宇据印尼雅加达之胜,由高曾祖考伯仲昆季子孙,更传于后世,一龛共祀,还期俎豆享千秋。
——郭汤盛撰郭姓宗祠通用联(37+37=74字)
    此联为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郭氏宗祠联。

============================================================
【郭姓典故、趣事】
〖口若悬河〗
“口若悬河”源于《晋书·郭象传》。
晋代的郭象是一个著名的清谈家。他幼年非常好学,善于思考问题,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他总喜欢探个究竟。成年后,在许多人请他去做官,他都推辞不就,而是把研究学问和谈论哲学当成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因为他专心读书,所以知识非常渊博。讲解问题时能够把事情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又喜欢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的太尉王衍常常称赞他说:“听郭象说话,好比悬在山上的河流奔泻,直往下灌,从来没有枯竭的时候。”
后来,人们就用“口若悬河”来形容谈吐流利。能言善辩。
【近代民主革命郭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郭继枚烈士
郭继枚(1893-1911),广东省增城县福和都(今福和镇)官塘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务边埠。先后在务边埠小学和怡保保育才学堂就读,成绩优良。自幼学习英文,早年人填罗育才学堂,中英文字,均明大略。稍长返回故里, 倾心革命,立志反清。成人之后,适值推翻清朝统治的国内革命风起云涌,并波及南洋。1910年夏复游南洋,郭继枚在务边埠聆听过孙中山先生的演说,受革命 思想熏陶,又曾回国目睹清政府的腐败,对祖国和乡亲寄予深切的同情。1910年夏天,在务边埠加入同盟会,积极活动,支援革命。1911年初回增城。 1911年初,父亲让他与邱氏完婚,想籍儿女之情转移其革命之心。此时正值同盟会密谋在广州起义,郭继枚毅然告别结婚仅三天的妻子,回国参加起义。临行时 对妻子说:“我还未实现自己的志向,怎能受家庭拖累呢?”又说:“我耽误你了,这次远行成败难测,你不必记挂我,倘有不测,请你为我在父亲面前尽孝!” 2月27日,与余东雄至广州。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为攻打总督署的先锋队(决死队)队员,奉黄兴之命随何克夫炸两广督署,冒险争先, 丝毫不畏惧,在双门底(今广州市北京路)只身炸毙8名清军,为直捣总督署开辟前进道路。事败后与何克夫退至大南门内,弹药尽绝,撤退时,在南大门三兜村 (今北京路附近)不幸中弹牺牲,年仅18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上,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为纪念烈士,后在增城市(今广州市增城区)荔城镇命名了一条继枚 路,在其乡修建一间继枚小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领导人名录】
郭子化副部长
郭子化(1896-1975),又名葛法元、葛幼如、李念三、郭省三,安徽省泗县人。早年就读于省立徐州第七师范学校。1919年参与领导响应北京五四运 动的学生爱国运动,被推选为徐州学生联合会会长。曾领导组织宣传队和抵制日货小分队,到各商店、火车站查禁日货。后成立徐州地区八县学生联合会,被选为副 会长。1920年夏参与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1921年1月组织成立进步学生团体赤潮社,创办《亦潮》旬刊。是徐州地区著名的学生领袖。1924年春 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北伐军打到武汉时,受中*组织的派遣,参与国民党江苏省党政训练班的筹办工作。从而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接触了不少国民党党员,和徐州地区不少上层人士都有交往。在中国共产党正确路线的感召下,使他们走上了抗日之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在家乡从事教育,秘密进行地下工作。1928年起先后任中*泗县县委组织部长兼马厂区委书记。1930年8月领导发动泗 县农民暴动,失败后转至沛县任教。1931年1月任中*永城县委组织部部长兼中*薛湖区委书记。1932年10月底受中*徐州特委派遣,以行医为名到枣 庄,在老街西门外鸡市租了两间草棚开起药铺,后发展成“同春堂”药店。此后以行医为掩护,肩负起重建枣庄党组织和开展工人运动的任务。1933年春成立了 中*枣庄矿区工委,任书记。1935年2月成立中*苏鲁边区临时特委,任书记,在同上级组织失去联系情况下,独立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积极发展抗日救亡活 动。5月去沛县帮助建立县委,组织发动两万余群众的围城斗争,领导发动徐州贾旺煤矿5000工人罢工27天。1936年冬任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 1937年5-6月奉命参加了在延安召开的党的苏区代表会议,向中*中央汇报苏鲁边区党的工作情况,任中*苏鲁边区特委书记。7月初由延安返回鲁南,随后 出席中央白区工作会议,任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委员,中*山东省委委员兼统战部长,中*山东分局统战部部长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在四省边界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3月领导发动鲁南沛县、滕县、峄县武装起义,成立 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同年夏率义勇队到费县抱犊崮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游击地。同年秋同中*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机关会合,任省委委员兼统战部 部长。1939年10月被选为出席中*“七大”代表,步行赴延安,先后在延安马列主义学院、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参加党的“七大”后,于10月回山东,先后任中*中央华东局委员、山东省政府秘书长、华东省支前委员会主任、中*中央华东局秘书 长,山东省支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中央山东分局编制委员会主任等职。1948年9月任济南解放后的第一任市长。1949年2月起,先后任中*中央山东分 局委员兼统战部部长。参与领导山东各解放区恢复发展生产,支持华东人民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山东省政府副主席、代理主席,1954年任华东行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等职。 1955年2月后历任国务院卫生部部长助理,1961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5年12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郭沫若将军
郭M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号尚武,化名吴诚、丁汝常等。四川省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人。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 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还是国家领导人和社会活动家。出生在一个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1914年留学日本长达10年,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开 始新诗创作。“五·四”运动时期,发表新诗《女神》等,并创立了 “五·四”新文学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之一——创造社,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7年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伐战争爆发后,毅然投笔从戎,同年7月随国民革命军北伐,任北伐军政治部秘书长,军衔为少将。攻下武昌后,升为政治部副主任,军衔晋升为中将。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随起义部队南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2月因受蒋介石通缉,避难旅居日本又近10年,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等。1937年7月27日,结束在日本的流亡生活回国。
抗日战争时期,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组织和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被国民政府授予 中将军衔)、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写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孔雀胆》等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等,以古喻今,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发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革命人民的斗志。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 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同时继续进行历史研究,写出了研究古代思想的《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两部著作。
解放战争时期,仍用手中之笔坚守宣传阵地,与我党里应外合,又写出了《历史人物》等论著,来作为对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过许许多多的行政职务,但一直没有变动过的一个职务是——中国科学院院长。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副委员长、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1949年10月19日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长达29年,直至逝世)、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 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文化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第二、三届)、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从事着繁重的 国务活动、文化科学活动、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和国际和平活动、对外友好与交流事业。同时还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历史剧和历史、考古著作。
1978年6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所著《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震动。 M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文化巨匠,周总理曾给予极高的评价:“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 的先锋,M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著述收入《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

作者:222.91.97.* 2008/3/3 20:45:39 | 举报

3 回复:百家姓--郭

【郭氏商业联盟】:9141902  57053073(商人) 【郭氏创业群】54862730
郭淇/北京(284539031) 12:43:08
欢迎加入!

作者:219.238.25.* 2008/3/4 12:53:31 | 举报

共有帖子3篇 首页 1 尾页
标题:
内容:
图片: 如何贴图?
名字: 你当前是匿名回帖  登录
验证码:

Copyright © Since 2006.12.29 郭池作品 郭池 源码 | 帮助 |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