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的姓郭桥桥民以及他们在其他各地的宗亲,故乡位於福建省泉州惠安县白崎铺。在马来西亚,他们之中尚有不少人自称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後裔。 根据本地族人在六十年代刊印的一张《白崎铺九乡十三社略历》单张上记录∶“远明代中叶,吾乡始祖长远公自北移居福建泉州,卜地族惠安白崎铺,。。。瓜瓞绵延,展创白崎、里春、後海、下埭、埭东、大山、澳厝、山兜、加坑、田吟、後坡、东园头、克普等九乡十三社,分蕃系统,联成一气,丁壮逾万。” 白崎铺原乡,地频鲤江之滨,背山环水,居民多从事农耕或靠海上作业维生,因此也就注定了南来槟屿的先人,在缺乏农耕地带以及依海而居的地理条件下,从事海上生计。 组成姓郭桥桥民的白崎郭姓宗人与其他南渡的闽籍华人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他们继承了先祖在信仰方面的一些特点,据略历中记载∶“郭氏族人,先祖遗传,自原始则信奉回教,虔诚祈祷,即在故乡,亦历史遵行不替。” 回到白崎郭姓的发源地探究其人口分布,又会发现到俗称九乡郭的白崎郭姓,其实早就不只聚居在九乡了。世代繁衍的聚族而居习俗,使他们有万人丁之称,现有居住区包括现称为白奇、里春、埭上、华山、下埭、贺厝、山兜、後海、梁慕、後塘、田吟、斗门头、嘉坑、吉蒲的-十四乡,人口遍布在三十多平方华里的土地上。 有关白崎郭氏是郭子仪後代的说法,源自白崎第二世祖长房郭萌的手笔,见於〈郭氏宗谱题辞〉。从血统上追究,可以说郭萌本人的说法不一定正确,但是从历史条件及文化背景上探讨他的说话,这一说法却是可以被接受。 ■姓郭桥上仍然住著百奇回族後裔,有老有小。 白崎郭姓的始祖是回族人,其来源地迄今也是回族自治区。据〈郭氏族谱序〉,始祖原名伊本。库斯。德广贡,改从汉名郭德广,先世落籍於浙江省杭州府富阳县。根据白崎八世孙郭君锡撰〈富阳坡庭郭氏家谱序〉以及二世孙郭天合撰〈崎山家谱笔序〉等材料,郭德广在蒙古人统治的元朝时代任太常寺卿,於元武宗至大年间(一三0八-一三一一)以宣差微禄,奉命到泉州督粮,其时干戈加剧,他无法还朝,遂纳室於泉州,援例占籍于晋江法石,而疾终於当地。〈华山四房郭氏家谱〉说,他生子洪公,子洪公生三子,长和卿公,分支江西;次仲远公,开基白崎;三季渊公,居於法石。 白崎回族开基祖是郭仲远。宗谱载,他生於元末至正八年(一三四八),卒於明永乐二十年(一四二二)。明初洪武九年(一三七六)郭仲远率妻子来惠安,卜居於螺阳二十三都白崎铺,安家创业,生五男二女。死後,葬于吉浦与下埭间龙头山之阳,因其地形似而号“狮穴”,郭氏子孙尊称为石狮墓,基墓纯属回族墓葬,俗呼“石棺”,周围雕刻花卉图案及阿拉伯文,内容是古兰经章句。郭仲远墓说明了白崎郭姓宗族最初的信仰与文化倾向。白崎郭氏宗祠中,有一对说明白崎郭姓源流之楹联,文曰∶“祖汾阳,派富阳,族螺阳,三阳开泰;源晋水,分法水,聚崎水,万水朝宗。” “聚奇水”说明开基祖郭仲远是在奇水之滨聚族而居。祖先墓葬采取回教形式,族属分明的白奇郭姓,却自认是汉族人郭子仪之後裔,“源晋水”却强调补“祖汾阳”的血缘认同,这一点颇值得探讨。 郭氏初修族谱的题辞中,其实亦有值得玩味的记载∶“厥後分处他郡,愈远愈繁,历烽火之间关,乃无从而考订。今以不可知者,阙其攸传;靡敢谬立宗支,以罔後人。姑自先大父(指郭德广)肇迁来泉所可知者(始)。”,题辞人“嗣孙萌”是白崎郭姓二世祖长房公郭萌(字仕初),生於洪武四年辛亥(一三七一),卒於正统十四年已已(一四四九)。他说自已为郭氏家谱题辞用意在於“世代相承,别其长幼而稽其姻亲,俾代不乏书而传於无穷”。 但要理解郭萌的用意,还须从历史背景来看问题。 元朝时代的统治者把人种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在蒙古政权的概念中,色目人乃西域各民族,包括回族白崎郭姓的祖先;汉人则仅是北部中国人,南人则是南部中国各族人民。元朝大小统治者给于蒙古人及色目人特权,对汉人、南人进行残酷统治。迨及明朝建立,汉民族排斥蒙古人和色目人的情绪提升,色目人各自隐蔽自全。郭仲远於洪武年间移居白崎,杂处汉村间,向传说中汉人出身的英雄人物郭子仪认祖,声明先世系出汾阳王,有其历史根源和必然性。中国历史以来的风尚,大凡中国诸姓氏,一般都追认名位俱隆的历史人物为远祖,即可提高本姓的门望,又可教育後辈效法祖先风范。白崎郭姓之追尊郭子仪为远祖,除了历史背景渊源,更带有祖先崇拜的风尚,所以不论“系出汾阳”是真是伪都是顺理成章。 郭仲远进入惠安白崎开基的时代是明初。无可否认,当时正值不少汉人极端主义者对蒙古人报复之际,一些汉族极端者也会欺 与蒙古人较亲善的少数民族。白崎郭姓曾是蒙古人委任的官吏,当然人所皆知,白奇郭氏先祖将自已的渊源与郭子仪的历史连接,一方面可以维护回教的信仰,另一方面,又因唐朝郭子仪被汉族普遍接受为民族英雄,因此可以缓和矛盾。郭氏子孙从此感恩祭祀郭子仪,亦无可厚非。 而且,我们还必须清楚,在中国的传统宗教制度中,不一定以血统作为认祖归宗的标准。回族村落,归宗汾阳堂,始于元代郭德广在富阳认同郭子仪为祖,这其中可能是有其仪式过程。所以郭萌才在宗谱中说∶“靡敢谬立宗支,以罔後人”;意即说,他不是胡乱认祖。 白崎子孙传至第五世时,因泉州有回族支援明军,所以受到郑茂七的叛军攻打福建各地的回族村。有些回村除了早已和汉族交流融和,也被迫进一步加强汉化色彩,作自我保护,策略上便把回教传统习俗淡化;但白崎郭姓是较坚持传统的一支,虽然连猪也养了,到了八世子孙便重新振兴回教。所以他们一方面认郭子仪为祖,另一方面还是保持回族村落拥有清真习俗的特点。 根据2000年修谱的《白奇郭氏回族宗谱》,内中转载《惠安文史资料》秋君撰〈惠安回族-百奇郭〉一文,结合我们对回教徒的生活训诫的认识,便知道他们教规中也有权宜开放的一面;如此恰好可以把明代白奇郭姓因外侵而拆教寺、藏经典、养猪等行为,看成是保全回民的血脉延续的一种手段。他们不是取消传统,而是为了对先辈负责,让宗族及信仰都有机会躲过灾难,传承下去。所以当年的老族长才留下临终遗嘱,沈痛告诫其族中人曰∶“活人即吃猪肉,料难挽回;但对先人的祭祀,要力求洁净。生者已背离祖教,死者要复返清真!”又信誓旦旦曰∶“供祭不清,子孙不兴,死後亦无面目见祖先于地下。” 结果,历六百馀年,即使在中国以外,有不少百奇郭的族人已不再是回教徒,却依然坚守著不以猪油与猪肉祭祖的惯例。 我们必须理解,泉州回族原本就因先祖是中国与中东世界贸易的先驱,流著海上谋生的血液,他们的中东祖先,至迟在唐代已认识马六甲海峡这一带的海域。 泉州的回族,因其先祖从事航海经商,所以大都选择海滨或临江之处居住。如金、丁、蒲、纪、郭等姓回族先民,最初聚居在晋江出口频临海岸的泉州城东南隅。就以元朝末年到明初来说,郭德广子孙分散迁居泉州东南的法石乡和与後渚港隔海相望的惠安白崎乡,还有一支进入泉州城内东街,另一支迁入泉州北郊的河市蛰蜂乡,白崎这支还是靠海维生。此外,宋初由河南固始入闽的还有另一支郭姓回族先民,则经过辗转迁徒後,於南宋末定居滨海的後龙乡郭厝村和山腰乡龙山村。 所以我们不妨说,郭姓回人,不仅是白崎一支。当然,白崎一支在马来西亚是人数较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