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查北宋郭逵 |
|
郭养法宗亲:你好! 我是北宋郭逵的后代。家谱为《螺湖塘郭氏重修族谱》 郭逵、郭忠孝、郭雍祖孫三代均入《宋史》。据说也是郭子仪后裔,但不知哪个儿子的后裔。特求助于你,是否知道?四川郭永钊。gyz009@chinaacc.com
|
|
|
|
|
作者:222.212.184.* 2009/8/5 13:08:16
|
举报
|
[已有2个回帖] 回复楼主
|
|
|
|
|
|
2 |
回复:查北宋郭逵 |
|
郭永钊宗亲:你好!贵家谱《螺湖塘郭氏重修族谱》的序,能不能用数码相机拍下来,传给我看看,我的信箱是:yfguo@tom.com 郭逵、郭忠孝、郭雍祖孫三代均为宋代名人,河南籍人士,我手中无河南郭氏族谱,实在无法回答你的提问,抱歉! 郭养法于皖南家中 8月6日
|
|
|
|
|
作者:218.23.154.* 2009/8/6 6:37:51
|
举报
|
|
|
|
|
|
3 |
回复:查北宋郭逵 |
|
兼山學派人物考略-郭氏家族 郭忠孝的父親郭逵(西元1022-1088年),字仲通,河南洛陽人,爲北宋名將。郭逵、郭忠孝、郭雍祖孫三代均入《宋史》,實為罕見。郭逵原是范仲淹麾下的將官,范仲淹勸其習文。郭逵“蚤學弓劍,晚通詩書,勇而有謀,整且能暇,威名懾於西鄙,柄任及於中樞。”[2](《蘇轍集》)因其屢立戰功,時稱宿將,被封爲秦國公[3],諡號“忠穆”,有文集、奏議多卷傳世[4]。郭忠孝的伯父郭遵也是軍人,戰死于延州。《宋史》有《郭逵傳》。[5] 郭忠孝(西元 ?-1127年),字立之,號兼山,少年時,因父蔭入仕途,爲武官。後考中進士,改爲文職。靖康初年(西元1126年),召爲軍器少監,立主抗金。高宗命其與宰相吳敏、樞密李綱共議抗戰對策,郭忠孝提出了戰守利害、士馬分合等十餘條對策。但因爲主和派人多勢衆,他的戰策未被採用。後改任永興軍路提點刑獄,屢有戰功。《宋史.本纪第二十五.高宗二》記載,靖康二年春正月乙未,“金人破永兴军,前河东经制副使傅亮以兵降,经略使唐重、副总管杨宗闵、提举军马陈迪、转运副使桑景询、判官曾谓、提点刑狱郭忠孝、经略司主管机宜文字王尚及其子建中俱死之。”郭忠孝死後,朝廷追贈為“大中大夫”。郭忠孝年輕時,在河南任職,求學于程頤門下,爲程頤晚年弟子,于《易》《庸》多有心得,開創兼山學派。《宋史》列入《忠義傳》。[6] 郭雍(西元1103年-1187年),郭忠孝之子,字子和,號白雲。出生于北宋崇寧二年(西元1103年),郭雍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向南宋過渡的動蕩時期。《宋元學案.兼山學案》云:“兼山以將家子,知慕程門,卒死王事,白雲高蹈終身。”面對國破家亡的戰亂局面,郭雍退居山林,隱於峽州(今湖北宜昌東南),遊浪于長陽山谷間。以平生之力精研易學及醫學,成爲當時有名的易學家、醫學家。與朱熹、陸游等人有直接或閒接的學術往來。由於門人弟子的舉薦,宋孝宗曾欲召見郭雍並委以官職,《宋史.孝宗本纪》記載,“孝宗隆兴四年十一月乙亥,诏峡州布衣郭雍赴行在。”郭雍未赴命,第二年三月壬午,赐号“冲晦处士”。[7]淳熙十一年,宋孝宗命令峡州地方官“岁时存问处士郭雍。”[8]其弟子謝昌國曾經擔任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宋孝宗问謝昌國:“闻卿与郭雍游,雍学问甚好,岂曾见程颐乎?”謝昌國回答說郭雍之學受於其父郭忠孝,郭忠孝是程頤親傳弟子,“雍父忠孝尝事颐,雍盖得其传于父。”[9]於是,宋孝宗封郭雍为“颐正先生”,意為郭雍得程頤之真傳。《宋史.孝宗本紀》記載: “淳熙十三年五月丙申,赐冲晦处士郭雍号曰颐正先生,仍遣官就问雍所欲言,备录来上。” 受封“頤正先生”的第二年(淳熙十四年),郭雍去世,卒年八十四歲。《宋史》列入《隱逸傳》。[10]
|
|
|
|
|
作者:222.209.48.* 2009/8/7 0:22:56
|
举报
|
|
|
|
|
|
|
共有帖子3篇 首页 1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