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战车曾经横行天下 “悲情虢国惊现天下”系列之五 ●李红军 1991年4月17日下午,在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陪同下,由日本朝日新闻社、每日新闻社、经 济新闻社、北海道新闻社等媒体的记者组成的记者团来到三门峡。在参观了三门峡市博物馆、虢国车马坑博物馆后,记者们来到虢国墓地新出土的大型车马坑。面对 车马坑,他们张大了嘴巴,惊愕半晌,然后连连惊呼:这是继陕西秦俑之后又一世界奇迹,堪称世界第九大奇迹! 回国后,他们连续报道了虢国考古重大发现,在日本及东南亚引起极大轰动。 永远的车马阵 在如今的虢国博物馆,虢国墓地车马坑被称为车辚马萧厅。 虢国太子、国君虢季、虢国夫人梁姬的陪葬车马坑恰好连在一起,由东向西一字排开,成为一个阵容庞大的车马坑群。坑里,已成土灰状的所有战车都排列有序, 前一辆车压在后一辆车的车辕上,每辆车下叠压着两匹马,马头朝北,车舆朝南,依次错落摆放。南半部分的马四肢长伸,昂首朝北侧卧,按行军行列分成两列纵 队,仿佛随时要跟随钟爱它们的主人远行出征。 “这里的车马阵虽然没有秦始皇兵马俑庞大,但却比秦始皇兵马俑早700多年。而在科学性和艺术性方面,秦始皇兵马俑更是无法同虢国车马阵相比。秦始皇兵马俑那里的工作人员来到这里参观时,对虢国车马阵也是赞叹不绝!”虢国博物馆的田双印书记说。 这是2004年5月中旬的一天,我站在虢国博物馆的车马坑边上,久久地伫立。 我无法找出一个恰当的词汇来形容心中的感受,我无法用最贴切的语言来描绘我看到的景象。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耳边传来声声马的嘶鸣。那是一种悲鸣,声音苍凉而凄婉,那声音仿佛已走了几千几百年,显得有些沙哑,若有若无地飘荡着。 夕阳把周围的天,还有那一抹云彩都染红了,红的天宇下大漠浩瀚,风沙漫天……风沙中,两排战车列好了队,战车雄壮,士兵威武,凛凛剑戟染着血红发出长啸,灼灼铜戈面对苍天发出夸张的狞笑。对峙,短暂的对峙之后,只听杀声骤起,两排战车相对冲杀…… 有人说,看到虢国墓地车马坑,会感受到一种豪情和气势,可我同时读到了悲凉。 是什么成就了虢国?毫无疑问,是战争。 又是什么使得虢国灭亡?还是战争。 战争把虢国锻造成了一辆超级战车,一支雄壮之师,可也是战争这只巨手,把虢国送进了坟墓。 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战争史———突然想起一位哲人说的话。 该如何评价虢国?该如何总结虢国?显然,“假虞灭虢”、“唇亡齿寒”这样的词语远远不够。 让虢国灭亡的不是晋国,是虢国自己,也是那个时代。虢国太累了,从封国到灭亡的四百年中,它的战车在周王朝的土地上纵横驰骋,东讨西杀。穷兵黩武的最终结果,是虢国也被战争机器所吞噬。 先进的虢国战车 虢国博物馆展出的虢国车马坑,显示了虢国超强的军事实力,也显示了它过硬的军事技术。规模宏大、数量众多的陪葬车马,体现了虢国发达的经济和雄厚的国力。 无论是冷兵器时代或是现代电子信息战时代,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都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 在战争以战车为主的春秋时代,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力量与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是战车的拥有量。中国历史上有所谓“百乘之国、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可见,战车的拥有量在当时已经成了划分国家等级的主要指标。 在《孙子兵法》诞生以前,实际上战车的多少基本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按照春秋礼仪,战斗双方在列阵以后,要鸣鼓,然后三军依次决战———这方的左对那方的右,这方的右对那方的左,最后是中军对中军,共进行三次较量。每次较量的时候,其他部队就等着看,这是当时作战的规矩。 在商代,每辆战车乘三名武士。交战时,披挂齐全的奴隶主站在战车上,每辆车配备7到10名由奴隶组成的“徒步”,跟在战车后面。车上的武士都装备有进攻性的武器,如远射的弓矢、格斗的长柄戈等,还有用于近战的刀和防御性的护体装备。 周代的车战更讲究编制,每辆战车为一乘,包括车上的甲士和车下附属的徒卒。最初每乘10人左右,后来增为72人。若干乘组成一偏,每两偏组成一两。作战时,军队大多以偏为单位进行部署,故而《尉缭子•制谈》中称:“古者士有什伍,车有偏列。” 有了严格的编制,在实战时还要进行合理的编队,车与车之间保持最合理的间隔距离,既使敌人无缝隙可钻,又使各车之间不致相互干扰。《六韬》中说:“五车 为列,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队间六十步。”为保持合理的编队,御者必须要掌握娴熟的驭马技术,使战车能“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同时要使车上甲士与车 下徒卒很好配合,即所谓“卒乘辑睦,事不奸矣”。 当时文献中对车战描绘最为形象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写的《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三门峡的虢国车马是西周之际车马的代表,它与殷商和西周早期的车马相比较,有明显的改进痕迹?熏提高了战车对路面的适应程度:辕长增加,加大了车衡与车 厢之间的距离,增大了马的活动空间,更便于马的奔驰;车轴变短,轨宽缩小,使驾驶更趋于灵活;车辐数量增加,辐条由最早的18根,渐次增加到34根,加强 了车轮的抗震荡能力和负载能力;战车的整体更加牢固,各种功能日臻完善。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表现在战车外观的美化———车子的相关部位装置了青铜铸造的部 件,使得虢国的战车更加坚固、美观和耐用,同时也使制车技术更加复杂化、专业化。 古代的车战 中国象棋的棋子中,行动最迅速、威力最强大、对全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棋子并不是可以远程轰击的“炮”,也不是八面威风的“马”,而是可以横冲直撞的 “车”。这一点正好反映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从殷商到战国,我国作战的主要方式是车战,攻防的主要手段是战车,军队的主要兵种是车兵。 古代著名的兵书《六韬》在论述“三军器用,攻守之具”时,排列在最前面的就是可以“陷坚阵、败强敌”的各种战车。 关于战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远古的黄帝。黄帝从小聪明伶俐,爱好学习,善于观察,成年后他不仅成了一位了不起的领袖,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有一次,他看见风吹着莲蓬在地上不断滚动前进,于是得到启示,发明了车轮。这就是古籍中记载的“见飞蓬转而知为车”。 车的横?穴衡?雪木为轩,直木为辕。黄帝号称轩辕氏,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与车有关系。 最初的车,应当是用人力推动的。当牛、马被驯服之后,它们很自然地就成了拉车的动力。《古史考》记载说,黄帝造车后,少昊时用牛拉车;到了夏禹时,奚仲 改为用马拉车。《说文》中也说:少昊时以牛引之,禹时奚仲易以马。车出现以后,由于自身的巨大优越性,很快就进入使用、发展时期。《史记•夏本纪》记载, 大禹治水“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辇”,并特意设立“车正”这样一个官职,专掌车旅交通和车辆制造。最初的车用于生产运输和狩猎追逐,但很 快就被用于战争。 西周时期,造车技术发展到一个高峰。由于统辖范围的扩大,各地区、封国之间联系的加强,道路交通、造车技术以及车的重要性也 都随之发展。《史记•周本纪》记载,牧野之战时,武王“率戎战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诸侯兵会者四千乘,阵师牧野”。《诗经 •大雅•大明》描写牧野之战说:“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骡彭彭。”周成王时,三监叛乱,周公动用大量兵力东征。《诗经•幽风•东山》描写了东征将士夜宿 于战车底下的艰苦处境:“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随着西周王朝对东南和西北地区军事行动规模的扩大,战车的重要性及用车的规模也在发生变化。《诗经•小雅•出车》记载了周宣王反击猃狁入侵时所动用的宏大的战车阵容:“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车战之所以会成为当时作战的主要方式,是因为战车的速度快、机动性强、冲击力大。用当时的青铜兵器对付这种猛冲的战车群是相当困难的,而平阔的中原大地 又为车战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战场。战车不但是进攻的利器,也是防守的装备。在战争中若处于防守地位时,只要将战车横排并相连为一列,敌方就很难从正面逾越。 三门峡虢国的车马由于能在负重的条件下快速行进,所以被广泛用于战争。早在西虢时期,虢国人就借助于车马深入东方。东迁之后,虢国人仍然依靠车马东进王 城,辅佐周王室。在东方,虢国人曾与郑国争夺王室卿士一职;在北方,虢国人曾深入山西干涉晋国内政。在东伐西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虢国人的视野越来越开 阔,把车战水平推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最终,他们以墓葬的形式把虢国留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