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 | 失去信号?  
Aymi乐园

知乎 微博 小红书

 切换贴吧QQ经验分享 天文爱好者 美文 投诉举报! Aymi乐园: 精品 | 热点 | 图片beta | 公告 
 首页 > 贴吧列表 > 郭吧 > 春秋“阳曲”今何在 [精品]
回复 0 浏览 1762 
1 春秋“阳曲”今何在

                               春秋“阳曲”今何在

                                  文衍

    据唐书·宰相表》记载:“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责王灭虢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虢谓之郭,也,因以为氏。”那么,这里的阳曲所指是现在的阳曲吗?如果不是,它在那里呢?我们打开阳曲称名的历史,发现“序封阳曲”的春秋时期,在周王朝的版图上是没有“阳曲”这个地名的。“阳曲”具体地名的出现,最早在西汉,其地也不在现在的阳曲,而是在今定襄侍阳;到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平定并州,将侍阳曲之民越过系舟山迁至现阳曲时叫狼孟)使之筑城居之,今阳曲之名始于此。

    那么据曹孟德一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序封阳曲”在哪里呢?应当说结论是现成的。十年前,经山西省社科院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两位主任李吉、马志超考证,并载入其编著的《郭氏史略》一书称:“序封阳曲”之阳曲,乃“河千里一曲,称其为阳”的泛指。就是说,黄河由北向南到秦、晋、豫三省交界处折而向东,在这东西流向的黄河以北称阳,拐弯处为曲,故地在今平陆一带,泛称阳曲。这当然是专家之言,当我们打开周朝历史再次寻找虢国的时候,我们认定专家的结论是有根有据的,因为虢国的那一段历史,恰恰是为近年来的考古所证明了的。虢国,西周初年分封,它以陕西宝鸡为源地,以遵命周代王室而生存,它不仅是当时的一个军事大国和经济强国,而且是周王室的嫡系封国。其前身是以虢为氏的虢族,也是西周建立前周人的望族,它出自周族,源于周人,跟随周天子征战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从西周初年到春秋初期,虢国贵族一直是周王室的权臣显贵,在周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西周和春秋时期重要国家之一。虢国的强大一直延续到战乱纷纷的东周时代。它以为周天子勇猛善战而立国,又因为周天子穷兵黩武而灭亡。平王东迁是在公元前770年,他所分封的虢国已不复有先前的威猛,并很快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东虢在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西虢东迁于三门峡H(与平陆一河之隔,也即专家谓平陆一带),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利用“假途灭虢”之计所灭;西虢东迁后的小虢在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所灭。这就是虢国的一部由初封、辉煌、最终走向衰亡的演化史。2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三门峡市李家窑遗址的东北部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城墙、环壕、内城宫墙及大型建筑房屋基址等,证实李家窑遗址确是虢都上阳的所在地。上阳又谓上阳渡,渡之南即是李家窑遗址,渡之北在今平陆县境内。是九曲黄河在河东大地千里之曲,史称阳曲应当是指这里。省历史文物研究所专家李吉与马志超在他们的著作中所指的阳曲也明明白白是指这里。所以它是平王赐虢序重新立国之地。

    虢都上阳的发现,再次为研究虢国文化增添了可靠的资料,使虢国文化研究达到了高潮。2000年底,三门峡市在虢国都上阳古城遗址上建起了虢都花卉园。虢国墓地经郭沫若先生前的提议,得以完整保存。2000年11月,又被评为“20世纪河南十项重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封虢序则有虢国,此虢国,即今平陆、三门峡一带之虢国,也就是最后的虢国,被“假虞灭虢”的虢国。周平王东迁,“序封阳曲”后,虢国又上演了一部由盛到衰的历史大剧,这些我们从汗牛充栋的考古实物和文章中完全可以领略到,从三门峡的“虢国博物馆”中则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今之阳曲,其县名与历史差了近千年。县址与古之虢国距离也差了近千里。历史上无论史书、史料记载,还是口头相传,今阳曲有过孟邑、有过狼孟的称谓,却从未有过虢国。一个从未有过虢国的地方,怎么能够封有虢序这位虢国君主呢?简单地说,没有虢国那有虢序,没有虢序谁来得姓?

虢改郭姓的原因,如果我们追溯渊源的话,最大的可能性是“假虞灭虢”之后虢人国破家亡之后的无奈之举。我们在《宋·太平寰宇记》的记载中可以看到“晋来虞虢,迁其人于H(今汾阳)虞城、虢城”的记载,这些记载又与虢城和虞城的古碑上记载的“晋献公假虞灭虢,迁其族人于此,筑城以居之”的记载完全符合,此碑文80多岁的村民文广华小时在城墙上亲眼所见,至今能背诵出来。2003年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来此寻访古战场时我与电视台周同志采访了这位老人。并留下影视资料。

历史在这里为虢氏的最后归宿给了完全合乎情理的交待。为此作证的还有历千年而不衰,流淌在汾阳大地上的虢虞河(虢义河)。这里发生的一切,远在当时晋国边陲的孟邑的村民即今日阳曲的先祖们,恐怕是闻所未闻吧。而今,虽然虢国已消失了2600余年,但虢国的亡国史给世人留下了太多悲怆凄凉的意味,“唇亡齿寒”、“假虞灭虢”这些历史典故,给人们留下了千古教训,直至今天,也仍起着一定的警示和劝诫作用。“假途伐虢”已成为中国古代战略战术36计中的第24计,也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谋略精粹。应当说,这些也和现在的阳曲毫无瓜葛。史书记载与考古发掘完美统一的结论是:春秋时的阳曲,是今日称之为上阳(又称大阳)的山西平陆县和河南的三门陕市。

(本文引用资料来自多处,特此致谢)

——此文曾在2008年11月3日《人民网》发表 收入郭世科主编《郭氏文化(续)》

上一篇: 定襄县古称“阳曲县”之考
下一篇: 阳曲称名考
作者:221.131.61.* 2009/12/17 22:15:52 | 举报 | 回复楼主

共有帖子1篇 首页 1 尾页
标题:
内容:
图片: 如何贴图?
名字: 你当前是匿名回帖  登录
验证码:

Copyright © Since 2006.12.29 郭池作品 郭池 源码 | 帮助 |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