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郭氏为什么在春秋战国到秦、前汉97年间隐姓埋名? |
|
郭氏为什么在春秋战国到秦、前汉97年间隐姓埋名? 近期翻阅中国历史,从秦到前汉,即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元光六年,百十年的时间,再加上春秋战国(仅出了一个燕国郭解,可以忽略不计)的四百多年共五百年的时间,历史上没有对“郭”姓人物的记载,也没有郭姓后裔的活动轨迹。 从汉光武六年始,才陆续出现郭解、郭咸阳、郭吉、郭昌、郭广意、郭鑲、等。 在后汉演义上,从郭贵人起,郭氏才称雄汉室,历光武帝明帝章帝共63年,期间有郭钦、郭昌(此郭昌非前郭昌)、郭守、郭汲、郭宪、郭况、郭曂、郭恂称雄汉室。尤此是到了后汉末年,郭氏见机起义,争霸天下。 从春秋到前汉五百年的时间没有郭氏音讯,这至少说明俩个问题: 一、“虢”转声为“郭”始,郭氏隐姓埋名,从周朝巅峰跌到谷底,异地安家,然后逐渐发展,在后汉开始崭露头角。 二、证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是正确的. 公元前655年虢国灭亡以后,将虢、虞两国贵族迁往汾阳,强迫他们筑城。汾阳县至今有大虢村、小虢村、虢城、虞城等地名。这样,曾经显赫一时的王公贵族在奴隶社会里成了上无片瓦,下无栖身之地的大批奴隶,被人限制了自由。 在周王朝的版图上出现了一个嫡亲虢国的灭亡。这一事件震动朝野,激起了民愤是顺理成章的。 又过了五十年左右,为了“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周王朝在定王时期,找到虢叔遗孙郭序,悄悄地把他封到远离战火的阳曲,让其发展也是顺理成章的。 郭氏经历了漂亮的“V”型大翻转,经历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破茧成蝶的转化过程。 前五百年虢氏盛极辉煌荣华富贵志得意满骄奢淫逸穷兵黩武由盛而衰最终灭亡; 后五百年郭氏序封阳曲虢转为郭隐姓埋名韬光养晦从零开始逐渐发展称雄天下。 序封阳曲、“虢”转为“郭”、隐姓埋名、悄悄发展。今天郭氏发展壮大,证明这一切是正确的。郭氏不愧为是皇室贵胄、英雄辈出的姓氏。
|
|
|
|
|
作者:221.131.60.* 2010/2/11 17:54:36
|
举报
|
[已有1个回帖] 回复楼主
|
|
|
|
|
|
2 |
回复:郭氏为什么在春秋战国到秦、前汉97年间隐姓埋名? |
|
读《诗经》, 了解二千多年前祖先生活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有优秀的传统。原始社会的歌谣、神话传说、商殷时代的甲骨文卜辞,以及《易经》的出现,则展开了中国文学史光辉灿烂的一页。 《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六世纪)的社会生活。读《诗经》,可以大体了解二千多年前祖先的生活。可以知道白家社现存的大小石臼、大小土洞应是祖先那时候的生活产物;白家社背山向水的地理位置正是祖先生存发展的理想之地。 《诗经》中的《生民》第七章写到: 诞我祀如何 我们的祭祀是咋样? 或春或揄, 有的舂米,有的舀米, 或簸或蹂, 有的簸糠,有的搓粃。 释之叟叟, 淘起米来声音淅沥, 烝之浮浮。 蒸起米来漂浮香气。 载谋载惟, 于是占卜祭神的时候, 取萧祭脂, 取来香草涂上祭祀用的羊脂, 取羝以帗。 取来公羊剥去皮。 载燔载烈, 又是烤,又是烧, 以兴嗣岁。 祈求继续得个好年岁。 * * * 或簸或蹂 其中“或春或揄,”、“或簸或蹂”,道出了当时劳动人民加工谷物的生活场景。 《公刘》,叙述了公刘从有邰迁到豳(bin)地的史实。 《大雅》文王之中的《绵》,继《公刘》之后抒写了周太王(古公儃父)这一英雄人物率领周族由豳迁到周原、周族兴起的事迹。 姜塬履迹,姜塬生后稷,公刘是后稷的四世孙;古公儃父是公刘的十世孙;古公儃父--太伯--季历--昌(就是周文王)。 祖先俩次迁移,最后到了周原,最终成就了祖先八百年江山的历史,“序封阳曲”定都白家社,又使郭氏族人破茧成蝶、浴火重生,造就了郭氏现在的兴旺。
|
|
|
|
|
作者:111.179.39.* 2010/4/30 16:58:43
|
举报
|
|
|
|
|
|
|
共有帖子2篇 首页 1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