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有优秀的传统。原始社会的歌谣、神话传说、商殷时代的甲骨文卜辞,以及《易经》的出现,则展开了中国文学史光辉灿烂的一页。 《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六世纪)的社会生活。读《诗经》,可以大体了解二千多年前祖先的生活。可以知道白家社现存的大小石臼、大小土洞应是祖先那时候的生活产物;白家社背山向水的地理位置正是祖先生存发展的理想之地。 《诗经》中的《生民》第七章写到: 诞我祀如何 我们的祭祀是咋样? 或春或揄, 有的舂米,有的舀米, 或簸或蹂, 有的簸糠,有的搓粃。 释之叟叟, 淘起米来声音淅沥, 烝之浮浮。 蒸起米来漂浮香气。 载谋载惟, 于是占卜祭神的时候, 取萧祭脂, 取来香草涂上祭祀用的羊脂, 取羝以帗。 取来公羊剥去皮。 载燔载烈, 又是烤,又是烧, 以兴嗣岁。 祈求继续得个好年岁。 * * * 或簸或蹂 其中“或春或揄,”、“或簸或蹂”,道出了当时劳动人民加工谷物的生活场景。 《公刘》,叙述了公刘从有邰迁到豳(bin)地的史实。 《大雅》文王之中的《绵》,继《公刘》之后抒写了周太王(古公儃父)这一英雄人物率领周族由豳迁到周原、周族兴起的事迹。 姜塬履迹,姜塬生后稷,公刘是后稷的四世孙;古公儃父是公刘的十世孙;古公儃父--太伯--季历--昌(就是周文王)。 祖先俩次迁移,最后到了周原,最终成就了祖先八百年江山的历史,“序封阳曲”定都白家社,又使郭氏族人破茧成蝶、浴火重生,造就了郭氏现在的兴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