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 | 失去信号?  

知乎 豆瓣 新浪微博

 切换贴吧QQ经验分享 天文爱好者 美文 投诉举报! Aymi的兴趣释放乐园: 精品 | 热点 | 图片测试 | 公告 
 首页 > 贴吧列表 > 郭吧 > 禅宗初祖达摩没能成佛,却成了中国神仙——郭子仪达摩之碑(四) [精品]
回复 0 浏览 2358 
1 禅宗初祖达摩没能成佛,却成了中国神仙——郭子仪达摩之碑(四)

达摩神仙化与印度佛教中国化
首席记者于茂世文

没有“安史之乱”,就没有郭子仪、杜甫;没有大宋南迁,就没有岳飞、陆放翁。
  国家不幸诗人幸——但诗人苦吟劫难、军人平定天下后,为未来规划前行道路的,却是思想家乃至宗教家。翻阅中国史,周公、老子、孔子、张道陵、董仲舒、寇谦之,莫不如是。
  从周公、孔子到董仲舒,从韩愈、二程到朱熹——主流知识分子整合儒学为儒教、为理学纲常,其与国家政权“互动”,成为影响中国的意识形态,线路清晰;从老子、张道陵到寇谦之——非主流知识分子乃至宗教改革家,整合道家为道教,走上与国家政权“互动”的道路,成为影响中国的意识形态,线路依然清晰。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实在“不可说也”——高僧可为国师,皇帝一再灭佛。佛教与国家政权的“互动”,而今我们能够记起的、佛教徒念念不忘的,似乎只剩下了“三武一宗”教难: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与后周世宗等四位帝王先后灭佛。
  其实,在“三武一宗”教难中,“三武”是灭佛,“一宗”是限佛——后周世宗限佛,实是英明之举。慈悲为怀、爱国爱教的佛教徒,是大可不必把其视为教难的。再说,世宗限佛,与佛、道斗争无关,他只是为了国家利益,限制佛教疯狂生长;而“三武”灭佛,皆为佛、道互争短长,其结果,是以佛教教难作为代价的。
  中国的三次灭佛事件,以最后一次唐武宗灭佛尤为惨烈,史称“会昌法难”。
  唐代佛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黄金时代。然而,唐代诸帝对佛、道二教的态度,颇为不同:有的扬佛抑道,有的佛道并奉,有的崇道抑佛——唐高祖奉道教始祖李耳为祖先;唐太宗下诏置道教于佛教之上;武则天改佛教在道教之上;唐玄宗采纳姚崇奏章,曾令僧尼还俗,却也一度敕令注释《金刚经》;唐宪宗时,韩愈谏阻其迎请佛骨,冒死奏呈《论佛骨表》;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之时,依先祖惯例,道上佛下;但唐文宗之时,亦有毁佛之议,且曾禁止度僧及营建寺院;到了唐武宗,则是“会昌法难”,全面崇信道教,贬斥佛教。
  “会昌法难”之后,佛教在中国再无法难发生。
  不厌其烦地罗列这么一个不胜其烦的流水账,想说的是:“会昌法难”前,中国道、佛相争,皇帝在道、佛之间难以定夺谁上谁下;“会昌法难”后,印度佛教彻底中国化、老庄化、玄学化,其标志,就是中国禅宗已然成熟——自此,印度佛教融入中国,再也没有遭遇教难、法难。
  长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过去,研究中国禅宗发展进程,学者们大多把着眼点集中在禅宗六祖的自我奋斗上,且是他们最终“逼迫”中央政府认同佛教。而《汾阳王置寺表》的横空出世,道出了一个惊天秘密:印度佛教能够顺利中国化、老庄化、玄学化,也许并不像禅家所说乃至学者们所言的那样,都是达摩以降历代禅师“自下而上”自我奋斗的结果;在印度佛教中国化、老庄化、玄学化的进程中,中央政府的顺势而为,疏通引导,也许比禅师们摸着石头过河般的自我奋斗,更为要紧。
  中国文化曾经数度遭遇外国文化的严重冲击,但最成功地把两者融为一体的,无疑是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即中国禅宗佛教的诞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汾阳王置寺表》的发现,其现实意义,毋庸多言。
  郭子仪不只是一代名将,亦是安邦定国的大唐谋臣。
  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一大法门:达摩神仙化
  2007年11月8日记者在空相寺采访,释延慈监院突然说:“一位施工者上午在寺院挖坑时发现一个洞,立马又堵上了。他们在等我,咱们一会儿过去瞧瞧吧!看这洞,是不是他们所说的藏宝洞?”
  记者就是被宝藏“忽悠”到空相寺的,且还拉上了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卢海山副编审,以求智力帮助。据当地百姓讲,1957年建造彦沟水库时,空相寺100多通碑刻被拉走埋在坝下,稳固基础。
  但在东坝泥水中挖了数天,只掘得10多通明清古碑。仔细辨读,虽对重建空相寺历史有所裨益,但对重建中国禅宗史,作用不大。“西坝埋得多,大头还在后面哩!”附近村民乔富泉老先生鼓动释延慈法师继续挖掘。
  因天气转冷,释延慈与当地政府有关人员商定停止挖掘,决定“来年春天,再挖西坝,寻找古碑”。就在这时,从寺院传来发现“藏宝洞”的消息。
  挖来挖去,挖了20多分钟,不见“藏宝洞”,唯见一树桩耳。
  因掩埋,树桩及其根部,部分腐朽,部分尚好。也许因腐朽有了“空洞”,施工者以为遇到“藏宝洞”了。
  失望之际,释延慈法师道出更大的惊喜:“这毁掉的树,就是达摩之杖化生的神树呀!找了几年,今天终于找到了!”
  树桩之南6米的地方,是口古泉(井)。古树与古泉相依,附近村民这么回忆;《汾阳王置寺表》写得清楚:“其(达摩)所著履,化为神泉;其所持杖,变生一树。”
  但在几乎所有的中国佛教典籍乃至禅宗故事中,这一中国最早神化、仙化印度高僧、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的故事,都在失语!
  达摩神仙化,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一大法门——印度佛教中国化,说白了,就是中国禅宗的诞生;中国禅宗,说白了,就是印度佛教老庄化、神仙化、玄学化。唯如此,印度佛教才能扎根中国,不再遭遇法难教难;唯如此,印度佛教才能走进朝野,走入中国人的心灵。
  如此紧要,为何整个禅宗史都在失语?
  观察《汾阳王置寺表》之“右臣(郭子仪)伏以达摩禅师自西方传法至中国,为禅门第一祖师,阐化梁朝后,至河南府囗囗寺灭度,葬于熊耳山下,遗塔见在”,就会惊奇地发现,一个中国禅宗史上至关紧要的地点——达摩灭度之地,被有意抹掉,变成了“囗囗寺”。
  虽被抹掉,但从残存框架看,似乎不是后来禅宗经典著作中所言的洛滨“千圣寺”。所缺二字,似乎就是“定林”或“空相”。因为有个宝盖儿,隐约可视。
  达摩灭度之地,若是空相寺——那中国禅宗史上如此重要的事件,争都争不来,空相寺僧人怎么反倒自毁长城?
  真的历史被传说打败了,败得一败涂地。
  达摩在千圣寺说法时,预言自己不久人世,这是“禹门示寂”,也是后来经典禅宗史籍的经典观点,得到信徒乃至国人的一致认同——按照这一观点,结合达摩西行,灭化洛滨(洛水之滨)的史料,那么达摩灭度地点,就得到洛宁县等处寻找。
  2007年11月9日,在空相寺李嘉居士的陪同下,记者开始了艰难的寻访。
  但洛滨寻踪,查阅史料,没发现有关“千圣寺”的只言片语。寻到洛宁县兴华乡,见到了“禹门”。有一段约两公里的河道,至今仍叫“禹门河”。无论是“禹门河”的上游还是下游,都叫洛水(洛河);唯独这两公里的河道,当地百姓一直称“禹门河”。
  “禹门河”两山对峙,据说这是大禹治水时劈开的;至少从汉代开始,这儿就被认为是“洛出书”的所在(汉碑还在)。大禹治水,在这儿得获“洛书”。
  达摩“禹门示寂”,这儿当是合乎其说法的地点。但寻访当地村民乃至专家,却没有谁知道这儿曾有过一个“千圣寺”。查阅当地史志,有一个与“千圣寺”相若的名字——“圣水寺”。志书上说,“圣水寺”在“(洛宁县)马村堡,魏太和二年僧了公建,明洪武间僧了英修,万历间又修……”
  从时空上看,达摩在该寺院说法并“示寂”,是有可能的。
  “圣水寺”也许就是“千圣寺”?
  问题是,达摩于此灭度,为何还要葬到空相寺?这儿与空相寺直线距离尽管不足100公里,但群山相阻,必须绕行,那时把达摩遗体运到空相寺,想来难度是巨大的。
  “‘示寂’是达摩预言、预示行将灭度,知道没有能力回归故乡了,但这并不能说达摩就在禹门灭度了!”释延慈法师这样解释,“达摩灭度的地方,还是应在空相寺的。”
  但世人乃至禅者,都把“示寂”解读为“灭度”,把空相寺视为达摩葬身的所在——在这种情况下,空相寺僧人如果再坚守达摩祖师在自己寺院灭度,也是不合时宜,太本位主义了。
  从《汾阳王置寺表》崭新而未受长期的风雨剥蚀看,似乎毁碑、埋碑发生的时间,当是很早很早的——空相寺现存几通明清古碑,剥蚀严重,以致难以卒读;唐武宗“会昌灭法”后,中国未再发生大的法难,而刻立在“会昌灭法”之后的《汾阳王置寺表》碑,似乎也缺乏被掩埋的理由。理由可能在20世纪有过,但《汾阳王置寺表》碑崭新如初,不大可能是20世纪掩埋的。
  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发端之根:空相禅寺
  空相寺为什么掩埋“镇寺之宝”《汾阳王置寺表》碑?
  能找出一些理由,但也许最重要的是它不合乎后人构造的禅宗历史。
  《汾阳王置寺表》言说“其(达摩)所著履,化为神泉;其所持杖,变生一树”——说这话的不但是权威人士郭子仪,而且郭子仪的这一说法,更获得大唐皇帝认同。如此这般,《汾阳王置寺表》如果不被埋掉,那后人构建的达摩历史,就会无人相信,轰然倒塌。
  至少在郭子仪之前,人们相信:达摩的鞋子,化为神泉;达摩的拐杖,变生一树。之后,“只履西归”、“空厢一鞋”的构造,却成了关于达摩的唯一信史。在达摩“只履西归”的经典画像上,他还总要扛着一根拐杖!
  自相矛盾,不能并存——这也许是埋碑的因素。
  但“只履西归”等故事,无疑又是从“其所著履,化为神泉;其所持杖,变生一树”拓展而来的。一个显然的例子是,在《汾阳王置寺表》尚未出土之时,人们一直搞不清先有“空相(寺)”,还是先有“空厢(棺材)”?而在该碑出土之后,一切都被厘清:先有“空相(寺)”,后有“空厢(棺材)”。
  “只履西归”等新的传说出现,也许得益于“空相”与“空厢”读音相若。百姓也搞不清作为达摩禅根本的“空相”,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于是“空相”变成了“空厢”。而“空厢”与先前已经出现的北魏使者宋云在葱岭见到达摩的传说相结合,就有了“只履西归”、“空厢一鞋”等新的构建。这一构筑,不但弥补了宋云传说“口说无凭”的短处,也把葱岭与达摩葬身之地融为一体,前前后后照应起来。它颠覆并淹没宋云传说与“其所著履,化为神泉;其所持杖,变生一树”故事,顺理成章。
  这种颠覆与发展,在禅家是屡见不鲜的。其中尤以神秀与慧能的两个偈子,最为著名。
  神秀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个偈子,在唐代敦煌本《坛经》发现前,几乎是禅家的唯一“标准答案”。但在敦煌本《坛经》中,慧能的偈子却有这么两个——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静,何处染尘埃。
  神秀心偈,代表传统禅法,它的理论基石是“心性本静,客尘所染”;禅观的目的,就是去垢还静,以求解脱。慧能两偈,在“心性本静”这一本体论命题上,与神秀并无分歧,只是在“静心”是否能够受到污染上,从而是否需要“时时勤拂拭”的宗教实践上,他们有分歧。
  但到了宋乾德五年(967年)的《六祖坛经》上,“佛性常清静”却被置换成“本来无一物”。一句话之变动,展现出两种倾向不同的佛性学说——“本来无一物”不只是排斥了“有尘埃”、“勤拂拭”,更多的是否定了“常清静”、“本清静”的佛性心体。确切地说,佛性心体是不能用“染静”、“有无”等言语来分别的。
  如此,本来记录神秀与慧能对立的两个偈子,又发展为两个慧能之间的对立!事实上,有关神秀与慧能之呈偈传奇,是不见早期史料记载的。所有这一切,只能是《坛经》编写者们的相继发明。而这一发明,正是印度佛教中国化、老庄化、玄学化的心路写照——《汾阳王置寺表》打开了印度佛教中国化的魔盒,结果它自己倒被越来越玄的禅宗给掩埋了。
  无论是胡适先生的“南宗北伐”,还是传统禅宗史所言的“滑台大会”,都在夸大神会的力量与作用——直到“会昌灭法”前,在北方,神秀禅比神会禅更有市场与势力。“会昌灭法”后,神秀禅与神会禅同时在北方消失。
  “会昌灭法”,禅师南遁;再兴禅法,禅师北归。如此,中国大历史上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南宗北伐”,禅归曹溪。
  但无论如何变幻,印度禅中国化的基石,是“其所著履,化为神泉;其所持杖,变生一树”;中国禅宗的发端之根,在空相禅寺。
  空相禅寺,门朝西方,这一独特,是人力所为;熊耳山山势西走,这一独特,是天然造化——向西神圣。
  其所著履,化为神泉;其所持杖,变生一树;只履西归,空棺一履,一苇渡江,护佑大唐——向东神仙。
  空相寺是神圣与神仙的集结点,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发端之地。
  大唐中央政府从空相寺出发,以空相寺为支点,把印度佛教改造成了中国佛教。其出发点也许就在于,“安史之乱”后以佛教维系国家统一:人分南北,但达摩不分南北。(全文完)
长衢郭浩军

上一篇: 《三吏》《三别》是控诉郭子仪?还是大唐赞歌?郭子仪达摩之碑(三)
下一篇: 祭奠先人,光祖耀宗
作者:122.235.178.* 2010/8/15 22:00:22 | 回复楼主 举报 TOP

共有帖子数1篇  首页 1 尾页
标题:
内容:
图片: 如何贴图?
名字: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验证码:

(Ctrl+Enter)

Copyright © Since 2006.12.29 郭池作品 郭池 源码 | 帮助 |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