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 | 失去信号?  

知乎 豆瓣 新浪微博

 切换贴吧QQ经验分享 天文爱好者 美文 投诉举报! Aymi的兴趣释放乐园: 精品 | 热点 | 图片测试 | 公告 
 首页 > 贴吧列表 > 天文爱好者吧 > 珠穆朗玛峰测绘史
回复 0 浏览 2137 
1 珠穆朗玛峰测绘史

    1975年7月23日,中国政府授权新华社向全球宣布:我国测绘工作者精确测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程为8848.13米。这一精确数据,是我国测绘工作者在距珠峰峰顶7公里至20公里、海拔5600米至6300米的10个三角点上交会观测,并取得完整的珠峰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测量数据后,依据青岛黄海验潮站建立的水准原点,经过理论研究、严密计算和反复验证,扣除了峰顶积雪深度后得出来的。它的最大正负误差小于0.36米。
    
    如果从青岛水准原点算起,这条水准路线全长5068公里。

    1988年,Bradford Washbum和妻子Barbara驾驶一架喷气飞机环行380平方英里测绘珠峰地图。他们得到9个国家的合作,其中包括中国和尼泊尔的飞行许可。在许多专家机构的支持下,所绘地图成为目前最详细的珠峰地图。

    1992年5月和10月间,美国、意大利分别采用GPS技术和光电测距仪技术,重新测定珠峰高程,其数据为8846.10米,比我国提供的数据少2.03米。

    1954年,印度测量局在1852年测量基础上,重新测定珠峰为8847.6米。

    《中国雪山地图》是分图幅公开出版发行的1:10万或1:5万的彩色极高山区地形图,有中文和英文两种版本,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接近代表世界高山制图最高水平的瑞士高山地图水准。

    20世纪50年代,我有幸与珠穆朗玛峰结下不解之缘,这一次邂逅便是几十年的珠峰缘。     中国曾于1966、1975、1992年3次对珠峰及其北部毗邻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测量,其中包括天文、重力、GPS、激光测距、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及大气折光等,并于1975年向全世界公布了精确的珠峰高程,得到举世公认。

    1719年(清康熙五十六年),我国清朝派员对珠峰及其附近的边境地区进行勘测时,发现珠穆朗玛峰为我国最高峰,但没有高度标记;公元1721年,清朝政府编绘的《皇舆全览图》采用"朱姆朗马阿林"这个名字来命名珠峰,并精确地标出了其具体位置。100多年后,英国首席测量师乔治·埃佛勒斯1830-1843年间调查印度地区才发现珠峰了,并命名为Peak XV。1852年,印度测量局调查员华夫用大地测量的方法测出Peak XV高度为8840米,并更名为Everest,以纪念乔治·埃佛勒斯。乔治·埃佛勒斯对自己名字赠与最高峰的荣誉有所异议,他认为依照地缘政治这座山峰应该保留它的本土名称。在尼泊尔,人们称其为萨迦玛塔(Sagarmatha),意指“天后”;西藏人民则称珠穆朗玛Qomolangma,意指“世界之母”。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就提出要“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绘制珠峰地区地形图”,并将其列入新中国最有科学价值和国际意义的“填空”项目之一,交由国家有关部委论证实施。1949年,我国草测的珠峰地区地形图标记了珠峰的位置和地形;1958-1960年,珠峰登山科考活动中测绘工作者在绒布寺河谷开阔地段丈量基线,用水银气压计测定基线端丘高程并进行天文观测,获得珠峰高度为8882米。但是这个高度是不准确的,水银气压计测量时存在较大的误差。

    1966-1968年,珠峰登山科考工作全面展开。珠峰科考队分为五个专题组,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和施雅风的带领下,科考队全体成员忘我地奋斗在工作第一线上。我所在的专题组任务是测量珠峰高度和测绘珠峰北侧绒布冰川的地形图,我们在珠峰北侧绒布冰川上连续奋战了50天。

    测高组云集了当时全国测绘界的精兵强将,应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科学的施测方案,在珠峰北侧海拔5000米以上6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展开了三角、导线、天文、重力、水准测量,为精确测定珠峰高程和精确绘制绒布冰川地形图,建立了可靠的控制基础。

    就拿水准测量来说吧。水准观测从中尼公路南侧岗噶乡水准点(海拔4390米)开始,跨过热曲藏布河,沿其东岸翻越达格勒山口,进入扎噶曲(绒布河)河谷,顺着简易公路逆河南上到海拔5000米的绒布寺,再经过绒布德寺到东绒布谷口,一站站的测量终于将水准点推测到海拔5693米的高度。

    岗噶-东绒布谷口水准线路长约70公里,最后一公里的线路最难测,地形坡度在45-72度间,高度差约380米,三位作业人员几乎在同一垂直面上一毫米一毫米地测量。该水准点距离珠峰13.85公里。与此同时,夜间观测星辰的天文组,已将天文点布置在距离珠峰10公里的绒布冰川谷中;重力点也布置在距离珠峰仅4公里之遥的雪地上;三角观测者总共布置了39个三角点。在没有测量觇标的情况下,交会测量珠峰顶部,取得了不同时段的观测资料。

    珠峰的地形在观测者眼中酷似一支横卧的鞋底。在定向风的吹蚀下,峰顶南北宽约1米,东北长约10米。29位观测者以不同角度观测峰顶,交会方向线散布在6平方米范围内。由于没有减去峰顶的积雪厚度,1972年底计算出珠峰高程为海拔8849米。为了获得更精确的峰顶高程值,必须在峰顶设置觇标和测量峰顶积雪厚度,此项任务只有请中国登山队登顶队员带劳。红色觇标用高强度轻合金制成,屹立在逢顶可抗10级大风,标杆可伸缩3节,最下端为冰锥状。三根标杆托起标笼,标笼直径32厘米,可折叠,标笼中央的中心标杆刻有长度分划,其杆上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登山队”字样。测量觇标展开3.5米高,重量3.74公斤。

    1974-1975年,珠峰登山科考活动再度展开。测量组将重力点布置到7790米的高度,它距离峰顶1.9公里,天文点观测到海拔6300米,距离峰顶7公里,三角观测人员守候在10个三角点上待命。

    1975年5月27日清晨,3颗红色信号弹从指挥所腾空而起,登山队员向珠峰发起最后的冲刺。分布在珠峰左右两肩之上的10个观测点,坚守了9昼夜的测绘兵早已架好仪器,调节归准,盼望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队员轮流盯着望远镜,用步话机向其它测绘点作“实况转播”,当登山健儿竖立的3米高的红色测量觇标终于出现在峰顶时,测绘的关键时刻来到了。口令传来,10部经纬仪同时瞄向珠峰,测绘队员们强捺心中的喜悦,小心翼翼的旋动仪器,争分夺秒地对觇标观测、记簿……开始最后的冲刺。

    一个测回、两个测回……连续3天,队员们进行了4个不同时段、16个测回的水准、导线、天文、气象、重力、三角等测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珍贵的珠峰测量数据。

    1975年7月23日,中国政府授权新华社向全球宣布:我国测绘工作者精确测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程为8848.13米。

    这一精确数据,是我国测绘工作者在距珠峰峰顶7公里至20公里、海拔5600米至6300米的10个三角点上交会观测,并取得完整的珠峰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测量数据后,依据青岛黄海验潮站建立的水准原点,经过理论研究、严密计算和反复验证,扣除了峰顶积雪深度后得出来的。它的最大正负误差小于0.36米。因此,这一数据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珠峰高程的获得是经过实践到认识。20世纪以来,国外反复进行测定,如1850年的8839.8米,1907年的8882米,1922年的8863.6米,1929年的8854米,1954年的8847.6米等。

    1966-1968年,我全程参与了测绘珠峰北侧绒布冰川地形图。当时,我们野外作业测绘手段使用“地面立体摄影测量”,这种测量方法的优点是不怕山高坡陡,只要能摄影到被测物体的影像就可以绘制它的形态变化。但也有缺点,前景遮蔽后景,被摄景物在地图上绘不出地形而产生空白点。为了克服困难,只有围着被摄物体转,尽可能地将地形地貌全部拍摄到。

    摄影底片是3毫米厚、130X180毫米的平板玻璃干板。摄影成像的距离一般在10公里左右,摄影器材7件约70公斤,加上行李装备,一个摄影组成员负重20公斤左右。我们活动的范围是整个绒布冰川,海拔从5100-6500米左右。我们在绒布寺前设立了高山暗房,有专人操作,地摄一组6人去东绒布冰川,二组6人去中绒布冰川。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地图,在中绒布冰川的坡地上架设摄影基线,距离珠峰9公里拍摄他的。为了减少死角,我们深入冰川各个角落,为了减少负重,不带冰镐和冰抓,更不用登山绳,而是脚穿长筒雨靴,放羊式地行进在冰川上。一双胶鞋半个月就磨平了鞋底,脚更容易冻伤,后改用军用大头鞋,不过20天就得换一双。中绒布冰川工作线路较长,地摄工作深入到南山口,立在山口向下南望,可见尼泊尔一侧从孔布冰川登山人员的身影。在海拔5900米的粒雪盆,抬头只能看到珠逢的腹部(海拔6300米)。后来转换到西绒布冰川工作,立在冰川北侧侧字平台上,南眺群山峻岭,银龙雪凤,积江山多娇,在此拍摄大量珍贵立体相对。深入普毛里峰足下的中 堤上,由此向北可摄影大范围的冰川地形。去西山口路途较远(13公里),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大伙儿用了整整一天时间,将营地搬迁到西绒布冰川粒雪线附近。雪下了一夜,厚厚的积雪把帐篷快掩埋了,呼出的气息在帐篷内凝结成冰霜。凌晨四时,我们从睡袋爬起,清理掉冰霜,点燃汽油炉,直接把雪化开烧茶,不烫嘴的开茶十分提神,每人一杯茶,半饭盒稀饭就是一天的口粮。饭后背着仪器上路。沿途积雪一米多深,或明或暗的冰裂隙纵横交错,行动很吃力,一半的路程是爬行。从营地到西山口(海拔5850米)直线距离不足五公里,我们用了九个半小时才走到。摸黑返回营,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此时,太阳正照射到珠穆朗玛峰顶端,峰顶像盏红色神灯在星辰密布的夜空。珠穆朗玛峰,您真高啊!

    当中、西绒布冰川地摄影工作结束后,我负责将记载着我们多日心血的干版背回绒布寺暗室进行冲洗,顺便更换被冰锉磨破的大头鞋。在暗房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背上新干版返回东绒布谷口营地。汽车将我送到海拔5154米的高度,我开始背着十盒玻璃干版(约15公斤)开始艰难的登山,每走十步就不得不停下来,四肢朝天地躺在斜坡上大口喘气,让狂跳的心平静些。四公里路用了五个半小时,爬过眼前一百多米高的坡坎,就可看见营地了。精疲力尽的我,抬头见前方一块大石头,咬紧牙关往前爬,不到石头不停步。终于翻过坡坎看见红白相间的测旗在营地飘扬。缓慢地移动脚步,天黑之前到了家。

    珠峰的大风是出了名的。天气一变刮起刺骨的寒风,我们的嘴唇便裂开小豁口,说话时疼得无法忍受。东绒布冰川雪线附近的东山口(海拔6501米)是一个大风口,从尼泊尔方向吹来的风将冰川上的粒雪吹得无影无踪,只露出坚硬的冰体。这里作业无法调平仪器,只有扯起油布、搭起人墙挡住风雪,确保作业顺利进行。

    转向运动员冰川作业时,要经过一个冰裂区,大伙排成一列纵队,一个跟着一个鱼贯行进,后面的人踩着前面人的脚印走。我走在最后,一脚踏空掉进冰缝里,幸亏我扛着三角架将我担在冰面上。冰缝深不见底,一阵阵寒气向我袭来。我本能地用左手紧握右手,将身体吊在三角架上,稍定了神,鼓足气力来个引体向上,挣扎着爬上冰面。
    在我们艰苦的努力下,终于完成既定的任务,明天将返回大本营---绒布寺。太阳晒得高山帐篷暖洋洋的,汽油炉在帐篷内呼呼地响着,酥油茶在飘香,我们在帐篷外收拾仪器装备。崔之久带来科考队部的问候和刘东生队长特意送给我们的一个红彤彤的苹果,营地里一片欢腾。在海拔6000米的地方能吃到苹果,三刀切成六瓣,六瓣同一个心,大家都感受着情义无价。

    58天的连续工作,在珠穆朗玛峰环抱中奔波了120余公里,我的身体极度恶化,经队医检查,队部决定让我提前下山回到兰州复查。

    地面立体摄影测量的资料运抵兰州,我们分为两半马不停蹄的进行内业成图,在1318立体自动测图仪上安置干板,逐一建立立体相对恢复野外景物,珠峰北坡绒布冰川已被我们搬到兰州。1967年春季,完成业内成图,一幅较完整的绒布冰川地形图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成图精确度如何尚有待实地考察验收。人马兵分两路,一路去陕西测绘局进行地图的清绘及制版,为印刷做准备;另一路去野外检查地图质量和补摄远东绒布冰川立体相对,再进行业内成图。工作到年底,两幅小全张珠峰北坡绒布冰川地形图清绘完毕。1968年该图送厂印刷,同年7月1日将该地图呈送北京献礼。值得补充说明的是,该地图上南下北,图题“无限风光在险峰”,地图上珠峰高程标记为8846米,与1972年珠峰高程测定报告中的数字不一样。

    此后,我国开始陆续出版各种版本的珠峰地图:如1975年全张珠穆朗玛峰地区图(1:50000)、1980年的珠穆朗玛峰分幅地图(1:50000、1:100000、1:25000)、1990年珠穆朗玛峰地形图(青藏地图集1:25000)、1991年对开中英文版珠穆朗玛峰雪山地图(西安地图出版社1:100000)、1999年出版珠穆朗玛峰地形图(国家自然地图集1:180000)。今后,随着测绘资料的累积和更新,更好版本的珠穆朗玛峰地图将会问世。

上一篇: 珠峰的几个名称
下一篇: 广东一高中男生国际天文奥赛上摘银
作者:aymi 2007/12/27 23:57:45 | 回复楼主 举报 TOP

共有帖子数1篇  首页 1 尾页
标题:
内容:
图片: 如何贴图?
名字: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验证码:

(Ctrl+Enter)

Copyright © Since 2006.12.29 郭池作品 郭池 源码 | 帮助 |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