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郭氏文化(续)》祖德承传(续II) |
|
河底郭氏之考 郭世科 盛世修谱,尊祖敬宗,溯源流,明世系,承祖德,传家风,利于家族凝聚,益于民族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发展与统一的功德之举。 2004年《汾阳郭氏郭村支谱》出版面世之际,寓居孝义市区的花寨本族郭芝明宗亲就在电话中给我通报:孝义市河底村郭氏家族,也是汾阳王后裔。芝明宗亲还向该支郭氏一位退休教师建议撰修家谱。时隔四年,2008年初春,由芝明宗亲引导,河底村郭连生、郭经茂、郭宝纶、郭有纶、郭秋平一行六人来访,说他们举族商定,修家谱,建祠堂,并已筹集资金100万元。我听了非常高兴,向他们询问了河底村郭氏的情况,提供了《汾阳郭氏郭村支谱》、《汾阳王后裔花寨家谱》、《郭氏源流考》、《郭氏文化》。给他们讲述了郭氏源流特别是郭氏与汾阳、孝义密切相关的史实。根据他们所说河底郭氏是明朝后期由陕西米脂迁来的线索,建议他们赴米脂查访,以顺蔓摸瓜的方法,考清源流。 又过月余,郭连生宗亲电话里报来喜讯:他们在米脂查清,迁来河底的米脂一支郭氏是由山西临县郭家塔迁去的。正好与临县郭家塔郭氏家谱记载相印证。 山西临县,历史上曾为西河郡和汾州府(置地今汾阳)管辖。这个县居住着庞大的郭氏家族,是古汾州所辖汾阳、平遥、介休、孝义及毗邻文水五县之外又一郭氏人口超万人大县,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临县共有郭氏人口18357人。郭家塔郭氏老家谱明确记载为“西河郭氏”,“汾阳王之后”。新谱副总纂郭九龄先生通过考证认定:“我临县郭家塔郭氏是汾阳郭氏之分支。”“元世祖时经洪洞迁居临县,距今740余年。”“1982年建祠和近年修谱,秦晋两省八县考查出我支郭氏聚居村落30多个,人口超过万人,世系传至32世(以始迁祖计起)。” 史实说明,河底郭氏为汾阳郭氏、子仪公后裔;是由汾阳经洪洞迁往临县,又由临县迁往陕西米脂,再由米脂迁回古汾州孝义河底,辗转迁徙,转了个大圈。 正是: 追本溯源根祖脉系西河地 辗转迁徙令公裔孙秦晋缘 《河底村郭氏族谱》面世,是汾阳郭氏又一盛事,当应祝贺。愿我郭氏兴旺发达,四海凝聚;弘扬祖德,传承家风;奋发向上,再铸辉煌! 2008年9月25日
|
|
|
|
|
|
|
|
|
|
|
2 |
年高八旬 修谱著书 ——祝贺郭丕先先生主编《押八井郭氏溯源》面世 |
|
郭世科 7月27日是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成立两周年纪念日,作为献礼,我会荣誉理事、年高八旬的左云县郭丕先宗亲,经过数年辛勤收集编写,数易其稿,终将《押八井郭氏溯源》出版面世。 全书分有“汾阳祖根”、“濠州建业”、“关外承袭”、“边塞传闻”等四大篇目,较系统地考证了押八井郭氏源流世系,介绍了押八井郭氏的曲折历史和感人业绩。 丕先先生从离休之日起,就秉承先志,考研家史,启动续谱。到2004年9月即将《江苏南京郭子仪后裔郭英系雁门关外分支谱志》面世。随后又广查资料,核对史实,四处联系,深入考究。当从《山西日报》上得知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于2007年7月27日挂牌成立的消息后,便写信联系。通过研究会又与祖先曾居地安徽省凤阳县郭英后裔互通情况,传阅家谱。这样反反复复,几经探讨,数易其稿,终将《押八井郭氏溯源》编撰告峻。 押八井郭氏源出汾阳,山西省社科院家谱研究中心所藏家谱资料由汾阳迁出的郭氏明确记载:“暧公后世有一支迁到安徽濠州(今凤阳县)。传至元末有郭兴、郭英兄弟二人,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郭兴被封为巩昌侯,郭英被封为武定侯。郭英有子十二人。”明初郭英由凤阳迁往南京,郭英长子流放押八井。丕先先生考证的史实正是这一史实的延续。押八井郭氏是汾阳王郭子仪六子郭暧裔孙郭英之支的一个支派。 新著面世,恰逢丕先先生八十寿辰。大寿之年,大功告成,令人庆幸,草诗一首,以示祝 贺: 步入古稀壮志酬,寻宗问祖溯源流; 十年辛劳成正果,功德福寿方开头。 发表于2008年12月12日《山西日报》
|
|
|
|
|
|
|
|
作者:aymi 2009/8/1 16:12:49
|
举报
|
|
|
|
|
|
3 |
追寻那不息的南迁脚步 |
|
穿破夜色的车子从深圳启程,凌晨进入搭起了彩色门楼的潮阳南阳乡(广东)。只见十里长街的天空,灯珠和小旗交相辉映,形成一道色彩斑斓的敞篷,迎接我们这些来自“珠三角”参加郭氏祭祖民俗活动的观光者。 此次庆典活动,我们是应原清中老师郭光垂之邀前去的,接待我们的是南阳乡郭氏长辈郭豫奇。郭豫奇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是祭祖庆典的组委。他说:“大凡在农历的春分或秋分期间,潮汕人民为纪念祖先而举行的祭祖民俗活动,隆重而庄严。南阳乡郭氏的先祖来自汾阳,其祭祖活动,承先启后,四年一届,更有别于他处。这一次,仅潮剧戏班,就请来20多个,一连演上三天,你说热闹不?”我的先祖也是个南迁者,郭老的话,引起我浓厚的兴趣。 寅时,大锣响起,参祭者闻声络绎而至。南阳祖祠——“郭氏家庙”(郭氏称为大众祠)搭起的排栅上插上了“汾阳郭氏”大旗、彩幡和喜炮,挂上了一件件色彩缤纷的寿衣;天井里摆设着香案、宰好的猪和羊、糍粑、糕点、蔬果。鼓乐齐鸣过后,红烛高烧,灯火辉煌,接着郭氏长老引启龛出主,诵读祭文。朗诵之声,向南阳乡一座座古老而整齐的民居飘去,显得神秘而肃穆,我仿佛听到了郭氏先祖南迁的脚步声…… 郭老挥手指指“汾阳郭氏”的旗帜,对我说:“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他引我走进郭氏家庙,观看一个奇观。庙里除了供奉郭氏历代先祖,同时供奉着李白塑像。这应属潮汕人文的一朵奇葩。据说李白扶助过唐朝名将、潮阳郭氏的始祖郭子仪,成全他“二历鼎司,两升都座,四作元帅,九年史书。”在平安史之乱、定回番之变中,建立功业 ,振兴唐朝,被封为汾阳王,成了赫赫业绩、彪炳史册的人物。 据介绍,郭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源远流长、人口较多的一支族姓。据国家统计局1982年全国人口统计资料,郭姓人口总数在1400万左右,在全国排列第18位。潮阳郭姓源于山西汾阳郭姓,现在全市郭姓人口共计67735人,由潮阳郭姓旅居港澳台、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共约97300人。我边听、边看、边想:这些来自汾阳的郭姓人家,除了把他们的姓氏留在了南阳乡的祖祠,还把什么东西带到了潮阳? “等一会,你们观看南阳的乡俗巡游,就会找到答案了!”这时我才注意到,乡民一大早就在街道两旁摆满了一排排准备观看乡俗巡游的短凳、长凳 和椅子。 八九点钟,太阳高高升起,诱人的民俗巡游开始了。南阳人倾城而出,一重重夹道迎候。只听数十万头的鞭炮响起,前面是巡游总指挥的红旗彩旗队、仪仗队,接着是16条自然村不同特色的飘带、民俗巡游。大锣鼓队、腰鼓队、手鼓队、箭鼓队、舞龙队、舞扇队、彩球队、花篮队、花灯队、喜幛队、八音喇叭队、笛萧队、二胡队、洋琴提琴队、逛唱队、武术队……一队接着一队,目不暇给,引得排在后面的人们,踮起脚尖伸着脖子,争相往外面观看。 很久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乡俗巡游了,此情此景,使我一下子回到了50多年前解放时的那一年。那时我刚读小学,自己在乡下的小学跳起秧歌、腰鼓舞,参加全乡头年庆祝国庆的巡游。那“扭秧歌、打腰鼓”的民俗风情,据老师说是从祖国的大西北传下来的…… 郭老见我陷入了沉思,似乎摸到了我的心思。他立即介绍说,据史料记载,古晋人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庙、庙会与社火文化。晋祠和祭祀社与火的风俗,以及丰富多彩 的民俗文化形式,诸如锣鼓、秧歌、逛唱、舞龙、舞狮、民间小戏、竹马、旱船、车轿、龙灯、武技等,闻名于世。 听郭老这一说,我才细致地揣摩起郭氏祖祠。只见门头、横梁、墙壁上,都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山水、花鸟浮雕。郭老说,潮阳郭氏,大房分出少房,少房又分出许多少房,各房都建有祠堂。以四大房总祠“郭氏家庙”为龙头,仅南阳乡就有祠堂10数间之多,形成南阳乡 的祖祠群。与山西晋祠一样,都以高超的塑像艺术誉满海内外。 一阵婉转悦耳、似有西北民歌调的逛唱,伴着动听的萧笛曲调,引我回到了民俗巡游的队伍,令我浮想联翩…… 只见一幅幅喜幛的题字:“汾阳世泽”、“卫国光宗”、“案察家风”、“清正无私”……显然与汾阳先祖关联; 腰鼓、手鼓、钱鼓,是从祖国的西北传到南方; 舞龙、舞扇、舞彩球,是源自汾河两岸的舞龙、舞狮、扭秧歌吗? 花篮担、花筐担,花灯担、是汾阳的旱船、车轿、龙灯的变异衍生吗? 八音喇叭、二胡、萧笛、提琴、逛唱的曲调,我似听到了大西北的民歌风味;潮州大锣鼓的音律,与动人心魄的山西锣鼓,有无延续关系? 还有武术的套路,显然有中州武术的影子…… 中午,郭豫奇老请我们到南阳“南侨会馆”和郭氏长辈们一起聚餐。在会馆大厅,我看到了悬挂在厅中央的南阳先祖、唐代名将郭子仪和他八个儿子的画像。郭老说,郭氏的南迁,尽管和其他姓氏可能不尽相同,但大体是和历史上北方汉族的几次大迁移是一样的。听着郭老娓娓的叙述,我的思绪伴随室外传来的民俗巡游的歌声、乐声、鼓声、脚步声,越飞越远。我追寻着历代郭姓移民的脚步,回到遥远的那些动荡不安的年代…… ——引自互联网2007年5月29日《清远日报》作者徐启文
|
|
|
|
|
作者:aymi 2009/8/1 16:14:37
|
举报
|
|
|
|
|
|
4 |
孝义因县人郭兴孝义故名 |
|
郭玉生 《孝义县志》载:世人皆知的“二十四贤孝“之一郭巨,寓居汾州孝义,葬于孝义清义村。该村曾有郭巨庙与郭巨墓,明代孝义还建《天经地义庙》,绘郭巨与另一孝子郑兴于壁。《天经地义庙记(补)》云:“唐孝子郑兴(割取)股愈其母病,事闻于朝,遂以名吾邑。”清代学者曹学闵在《中阳考》(孝义县曾称中阳县)中写道:“贞观中改孝义,因县人郭兴孝义故名。”汾、孝间还流传有郭兴夜梦郭泰的典故。近读《山西地名通检》,也如此说。《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8年7月北京第八次印刷0424页(寅0061)孝义,第二解:唐贞观元年因与涪州县名同,以县人郭兴孝义著称,改名孝义县。参阅元和郡县志十三汾州。 由此看来,孝义称名缘于郭兴而非郑兴也。当然,何故出现此情,尚须深入考证。
|
|
|
|
|
作者:aymi 2009/8/1 16:16:33
|
举报
|
|
|
|
|
|
5 |
关于复建汾阳王庙的提案 |
|
(呈2004年6月汾阳市三届二次人民代表大会) 由于“功盖天下,再造唐室”的郭子仪先祖在汾阳,又封王汾阳,恩泽汾阳,子孙后代繁衍汾阳,汾阳人对汾阳王十分敬仰。汾阳王谢世第五年,汾阳就为汾阳王建庙;第二座汾阳王庙建于明代神宗十三年;第三座汾阳王庙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由于年代悠久,历经战乱,三座汾阳庙都被毁没。 1994年,海内外郭氏宗亲组团回汾祭祖,省政府拨款资助,将南门街铁马老爷庙修复为汾阳王纪念堂,并修复了爱子村汾阳王衣冠冢。 在此之后,由于对古今汾阳称谓、郭子仪祖籍与封地等出现争议,给郭氏宗亲寻根祭祖带来困难,海内外郭氏后裔都切望有个准确的认定。世界郭氏宗亲总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郭时礼就撰文指出:“郭氏宗族起源于何地,受散居世界各地及国内郭氏后裔所关心与探讨,更受到山西省汾阳县(市)、阳曲县、陕西省华县等各地历史学者、地方首长、地方人士之关心。纷纷成立研究会,撰文研究、探讨。郭氏后裔,希望能得到没有争议性的结论,俾能作为郭氏后裔寻根祭祖之地;更盼望郭氏起源地能成为世界各地华人考古寻找遗迹观光之地。” 现今经过深入考证,郭氏得姓、郭子仪先祖与封王都在汾阳,又激起汾阳人民对汾阳王的深刻怀念敬祀之情,众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重建汾阳王庙,更有北关村主动提出无偿提供庙 址,采取政府资助和社会赞助的办法修复,重建一座汾阳王庙的意向。 为此,我们联名向大会提出提案,汾阳市政府应抓紧复建一座汾阳王庙,以吸引海内外郭氏宗亲回汾寻根祭祖、观光投资,在汾阳逐步形成海内外郭氏中心和汾阳王诞辰纪念日的年度圣会。借助汾阳王在海内外威名,打造汾阳文化强市,进一步促进汾阳经济腾飞与社会发 展。 提案代表: 李龙元(太和桥办事处人大主席) 靳永义(北关村党总支书记) 王再武(汾阳王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映南(文峰办事处人大主席) 赵世忠(汾阳市人大常委) 池光远(北关园党支部书记) 武雪梅(东关村党支部书记) 李凤光(汾阳医院大夫) 白明星(昌宁宫村党支部书记) 任 涛(市政府后勤服务中心会计)
|
|
|
|
|
作者:aymi 2009/8/1 16:17:43
|
举报
|
|
|
|
|
|
6 |
汾阳市文物旅游开发管理中心关于复建汾阳王庙提案的答复 |
|
李龙元、靳永义、王再武、张映南、赵世忠、池光远、武雪梅、李凤龙、白明星、任涛代表: 你们《关于复建汾阳王庙的提案》,今由市人民代表大会秘书处收转,已进行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汾阳王郭子仪与汾阳关系正如《提案》所及,源远流长,千丝万缕,注入了我市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的研究活动,大大提高了我市的知名度,加强了我市与海内外郭氏后裔的联系。为了保证我市郭氏研究活动能够继续深入,强化我市与郭氏的联系,作为我市发展的主导 产业——旅游业的主要项目,汾阳王庙的设计和建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案中提及在北关村选址一事,我们十分重视,将由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及早进行专题研究,给以科学合理的安排。 2004年6月14日
|
|
|
|
|
作者:aymi 2009/8/1 16:18:46
|
举报
|
|
|
|
|
|
7 |
汾阳王庙——老南关记忆 |
|
南关村民 陈秀云 2006年7月27日,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在汾阳市弘泰宾馆成立,由此想到,汾阳王郭子仪庙自古就在我们南关。老南关人始终没有忘记1938年日寇在西坛巷焚毁郭子仪庙的痛心事件。 汾阳王庙是在明万历四十三年同知杨伯柯修复重建的。据乾隆三十七年《汾阳县志》记载“汾阳王祠,一在县北二十里(小相村),明万历十三年,知州白夏改佛寺重建。一在城南,万历四十三年,同知杨柏柯修建……以靖乱之功立祠於此,宜也。” 今年正值“十一五”开局之年,创建一个和谐、祥和、富裕的小康社会,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心愿。汾阳王庙曾经立于南关,影响了十几代南关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生活。它所带来的文化效益是难以估量的。6月14日,老南关村民张如栋、赵广德、靳冠山、郑金魁、赵士文、李榆森、李滋繁、赵华、杜殿明、张沛泰、刘学敬、苏增福、李景汉、张振如等45名南关人,书面发出了“关于呼吁汾阳各界支持大南关村恢复重建汾阳王庙的倡仪书。”七月三十日上午,我与丈夫赵广德再次走访了87岁老人赵华先生。当年他家院对门就是郭子仪庙。根据老人回忆:日寇拆毁的汾阳王庙就在西坛巷路北,正好和他家故居打对面。庙门高宽各5米左右,是高大方门。进入大门是一宽阔的场地,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40米,全部用方砖铺地,殿前的东西两侧建有钟鼓楼,高约6米多,钟楼内吊着一个大铁钟,鼓楼内架着一面牛皮大鼓。院正中是正殿。殿堂坐北朝南、宽约六七间,估计20米左右。门面全是木隔扇,三道能行门,房顶绿琉璃筒瓦,房顶道士帽形状,房脊高二尺多、长三尺,深穿廊,有飞檐斗拱,正门顶挂着巨大长方形木牌匾,上面写:“武功将军”四个大字。穿廊底的正门两旁耸立着三通石碑,每块高约八尺,厚约八寸,宽约三尺,碑首有浮雕蛟龙,碑正面上头有碗口大文字,有介绍郭子仪的文字。三通碑底座全是石龟座,深穿廊檐前有两节青石台阶。 进入大殿,内呈长方形状,四根园粗红柱,屋顶两节柁支撑,地面至顶端有六、七米高,殿深有三间房尺寸。墙围四周瓮口齐用木板包着,像今装饰客厅一般。墙壁全是磨砖,地面大方砖铺面。 殿堂正中,端坐着高约三米多子仪公塑像,方脸长须,胡须长达肚脐,头带王爷帽,手放膝盖上,庄重威武,里穿铠甲,外披文武袍塑像前放长方形供桌供器,供桌上放着金印和令箭架。郭公两旁,八字形站立各三位将军,每位都穿武士盔甲,各自姿势不同,有拿大刀, 有拄长矛枪,有抱宝剑,有拿狼牙矛枪的,剩两位将军可能是刀或生殊兵器。六位全是身高 三米,将军旁边站两位童子,身高两米五左右,将军身前放有供桌香炉供器。殿内两面山墙 上各画有四幅画像,是郭公八位令郎,身穿便装,头带官帽,长子:郭曜,次子:郭旰,三 子:郭,四子:郭日出,五子:郭晤,六子:郭暖,七子:郭曙,八子:郭映。整殿塑像和画像色彩斑澜,造形高大威严,壮观气派。 三百多年来,汾阳王庙一直是汾阳人民心中的一块圣洁之地,每年有文官武将和地方绅士前来祭拜。民国年间,庙前的仪门失毁,南关村的武术人士的集资购备了木料,本来准备整修破损的部分建筑。不料,1938年正月十八日,侵汾日寇松井部队进犯我南关,拉走了备好的木料,拆毁了其它殿堂。日寇的意图就是要摧毁汾阳人的民族精神支柱。而这座雄伟的汾阳王古庙,从此毁于日寇的魔爪之下。从古至今,人们崇尚汾阳王郭子仪的忠、勇、节、义,我们呼吁重建汾阳王庙,决不是迷信和复古,而是要重新发掘和光大子仪公精神,为推动当前建设“和谐、祥和、小康”的社会增添动力,提高国民的荣耻观。特别是在发展旅游业方面,更是前景可观。 ——此文曾在2006年《汾州乡情》发表
|
|
|
|
|
作者:aymi 2009/8/1 16:20:01
|
举报
|
|
|
|
|
|
8 |
关于呼吁汾阳各界支持大南关村恢复重建汾阳王庙的倡议书 |
|
汾阳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列席代表及各界人士: 1938年,建在南关村西坛巷内的汾阳王庙,被日本鬼子焚毁,这不仅是南关村的损失,更是汾阳人民的永久伤痛。 这座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汾阳王庙,据老人讲每逢正月十三至正月二十五,州府各县的官员和乡绅在州官的率领下跪拜上香,场面十分壮观,可谓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直至民国香火不断,另全国各地的武术界人士也定期朝拜,影响十分深远。人们从崇尚子仪公的忠、勇、节、义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精华,为社会的稳定和国粹的升华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今天重建汾阳王庙,就是要重新发掘和光大子仪公精神,为推动当前建设“和谐、祥和、小康”的社会增添动力和提高国民的荣耻观,尤其发展旅游业方面可谓事半功倍之举。为此我们呼吁各位代表委员和社会贤达、志士仁人、广大群众响应和支持我们的倡议,为早日复建汾阳王庙,伸援助之手,发善举之情。 签名之举可谓善也,将来以碑石记之。 特此倡议 发起人: 张如栋 靳冠山 赵广德 郑金魁 郝庆亨 左连元 杜殿明 赵 华 李滋繁 张振如 李榆森 赵士文 李景汉 张沛泰 刘学敬 苏增福 武仲祯 郭家栋 李思信 王仲璋 徐玉忠 贾与镇 张文强 龙孝平 周兆人 任继承 张民杰 李银山 段小燕 田瑞君 李桂莲 渠大林 张子晋 吕建英 刘惠民 任志民 梁珍船 雷建强 释悲传 左天佑 张继成 王瑞生 路进谦 李宏妹 赵 旭 2006年6月14日
|
|
|
|
|
作者:aymi 2009/8/1 16:20:54
|
举报
|
|
|
|
|
|
9 |
汾阳市大南关村重建汾阳王庙的倡议书 |
|
南关村各界父老乡亲: 1938年,明代建于汾阳南关的汾阳王庙被日本鬼子焚毁。今年,正值“十一五”开局之年,创建一个和谐、祥和、富裕的小康社会是广大群众的共同心愿。“汾阳王庙”曾经在我村的历史上影响了几十代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生活。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难以估量的。为此,我们庄严倡议,在南关复建“汾阳王庙”,借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爱国精神,并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发展旅游事业,促进经济的繁荣昌盛。为此,希望有关部门给予帮助与支持;希望广大仁人志士踊跃签名,以便书呈政府呼请重视。 特此倡议 首倡人:李滋繁 南关村 92岁 赵 华 南关村 87岁 杜殿明 南关村 老党员 苏增福 南关村 老干部 张沛泰 南关村 老干部 靳冠山 南关村 著名画家 刘学敬 南关村 书法家 郝庆享 南关村 书法家 左连元 南关村 政协委员 张如栋 南关村 政协委员 赵广德 南关村 武协主席 郑金魁 南关村 政协委员 张振如 南关村 佛教居士 李榆森 南关村 书法讲师 赵士文 南关村 教体局干部 李景汉 南关村民 2006年6月14日 签名人: 宋绍华 李志亮 张文裕 曹 祯 王世荣 申正友 周吉福 王希惠 张春成 刘丕德 郑宇光 殷力三 刘荣贤 张耀德 李志元 张生年 张 籍 任发光 郝增智 霍勇峰 刘云花 姚文亭 孙惠明 贾卫红 张德长 王福芝 吴成玉 吕吉贵 陈守祯 侯翠云 马志伟 郭凤龙 梁 敏 苏增福 李富成 郭凤云 杨富华 文学濡 张全贵 申正贵 赵焕新 刘锁成 张晓明 段毓华 严心忠 晏增萍 秦树茂 段金元李增荣 王希恩 王霍祯 尹启雄 赵 宏 (其中有不少为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 2006年6月14日
|
|
|
|
|
作者:aymi 2009/8/1 16:21:49
|
举报
|
|
|
|
|
|
10 |
浅谈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 |
|
郭毓(如忠) 以孝事亲本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美德,但近代却成为谈之色变,甚至避之不及的祸水。 由此造成由于孝悌观念缺乏所引发的种种社会矛盾。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应随之而变。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历史的产物,必然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特别是对孝道的一些具体要求,如孔子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孟子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显然不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必须予以摒弃。但是孝这种伦理道德,是合情合理的社会需求,是民族精神、社会风尚的体现。因此,它不仅作用于过去,而且作用于现在乃至将来。 就孝道的现实意义来说,至少应坚持以下几点。首先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孝。每个人都有父母长辈,都有子女晚辈,今天是子女,明天就是父母。赡养父母,就等于赡养自身。其次敬重父母是最高尚的孝,赡养父母是必需的孝,但赡养必须融入尊敬和敬重的精神。没有敬重,孝道就失去了灵魂,就会变成虚伪的和徒有其名的,最终也难以长久坚持。再者,孝并非惟命是从,把孝道引向对父母的惟命是从,那是古代孝道的最大弊端。在今天讲民主和法制的时代,在具体实践中对父母和亲人的孝悌,往往会与民主与法制的精神产生矛盾,所以,必须把传统的孝道美德与民主和法制融为一体。 孝道,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核心和底线,是维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石,如果孝道坍塌,基石不存、家庭成员的亲情关系定会破裂,社会必然无序。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愿赡养,还能奢望他为公为民作奉献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治天下”的说法,认为“孝”为百行之首,是道之本。 我国传统讲远孝于祖先,近孝于父母,拜祭天地、祖先,就是体现对生命源泉的珍视和感 恩。作为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 人类繁衍生息,与此对应相系的孝心是人类最朴素的感情。孝、意味着责任如山,体现着做人的道理,对父母要知恩图报。人生百善孝为先、孝心无价,为人不孝、何为人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改善。与此同时,人们也耳闻目睹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人置亲情而不顾,不尽人子之责,不赡养父母,甚至歧视、虐待、抛弃、残害父母和老人,致使许多家庭因此而被毁,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一个人要想保持与父母兄弟的亲情,要想尽好孝道,在行孝的过程中,要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父母长辈既不可无原则地提出要求;子女晚辈也不可无原则地推诿和搪塞。如果各方都不讲原则,都随心所欲地理解和实行,最终将是孝道的灾难。 ************中央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居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这样的要求,就把家庭美德与家庭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以及家庭问题同国家的安定和谐等关系融为一体,非常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祭祀祖先,也是孝道文化的具体体现。通过祭祖活动,弘扬传统美德,可进一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教育子孙后代永不忘本。无论远离家乡或移居国外,都能热爱家族、热爱家乡、热爱祖国,都能继承和发扬孝敬父母、尊敬长者,诚信待人,办事公正,关爱后代、培养人才,为家族的团结、事业的兴旺、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
|
|
|
|
作者:aymi 2009/8/1 16:22:46
|
举报
|
|
|
|
|
|
11 |
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关于汾阳王后裔统一字谱的意见 |
|
汾阳王后裔各宗亲、各团体: 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在与各地郭氏宗亲、团体交往中,不时有先祖字辈与后世续字对应的提出,而正由于缺乏统一字谱,各代世系很难查对。为此,就产生了拟定一个统一字谱的想法。几经考虑,觉得要将所有郭氏字谱统一,很不现实,而只将至今有世系排列的汾阳王子仪公后裔字谱统一,还较为可能。此时就想到山西榆次郭家堡郭氏家谱内的“ 传家百字”。此“传家百字”正是为汾阳王子仪公后裔所起,时在民国八年即公元1919年。与郭家堡郭氏宗亲核对,他们一支由明初至今传有25代上下,与各支对照,应取25代为宜, 再将明初向前推至唐代汾阳王子仪公,应为30代,加起来总共55代,跟他们当今传世起字相吻合。也就是说,榆次郭家堡明初至今的第25代,就是汾阳王子仪公的第55代,虽然不竟准确,但可以做个总体参照。经得与榆次郭家堡郭氏续修家谱领导组组长郭金元、副组长郭润清、郭连根宗亲磋商,我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郭世科,副会长郭志强、郭玉生、郭惠鹏,副秘书长李志祥等研究,并请示会长郭士星,同意将此“传家百字”供作所有汾阳王子仪公后裔统一使用。 这样统一字辈,固然能够昭穆分明、世系不乱,但会出现重名者增多。为避免这一弊端,各支起名可以用两套字谱,一套即上述统一的“传家百字”,一套延用各支原定的字谱,每人一名一字。至于是以统一字谱为名,以本支字谱为字;还是以本支字谱为名,以统一字谱为字,可结合本支实际而定,不强求一律,只在本支内一致,或名或字有一取自“传家百字”统一字谱并能表明在全族的排辈世系即可。值此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成立两周年之际,将此“传家百字”公布于此,愿我汾阳王后裔能够世代遵循! 2008年7月27日 附: 原 谱 引 文 窃以宗谱虽屡经篡修,而未定传家之字,无所传承。随意命名,各是(司)其是(事),使同宗一脉统系莫属,世次难分,此诚一大憾也!且旧谱命名,多有未察于前,祖孙、父子间亦有同字之讳不讲避忌,殊失宗亲之意。旧谱之不讳,皆由传家之字不一有以误之也。故于修谱之时,查阅奉天锦县(今锦州)同族郭瀛洲(祖籍山西盂县牛村)于民国八年修谱时,定有传家百字,是以录用,俾世次有所区分,支派得以连贯,亦宗谱不可少之事也。此百字谨定为自二十五世起,自此使后世子孙虽千万里之隔,而顾名数系亦知为一脉之传,其便利为何如也。愿吾同族其共守之。 二十一世孙凤翔谨录 中华民国三十年中秋之月
|
|
|
|
|
|
|
|
作者:aymi 2009/8/1 16:24:22
|
举报
|
|
|
|
|
|
12 |
对统一字谱意见的解释 |
|
承蒙各位宗亲关注《山西郭氏文化网》,对统一字谱意见转帖《中华郭氏网》,特表谢意!现就统一字谱意见做个解释,如仍有不通之处,欢迎提出! 一、本字谱只适用于汾阳王后裔。 二、字谱图表开头55世,乃由汾阳王下传第55世,也即汾阳王的55世裔孙。 三、各支对照需有传辈世系谱,否则无对照依据。 四、只要是有传辈世系的汾阳王后裔,就可由本字谱55代对照取名。比如有一支汾阳王后裔现传至58代,就可从55代起对照取名;又如有一支现只传至52代,就只能再等3代,待传到55代时再对照取名。 五、本字谱上方所标“上”、“下”,是指取名时的字辈字是占上,还是占下。比如传家百字谱开头55世为“燕”字,56世为“翼”字,两字上方分别标有“上”、“下”两字;标“上”取名时这个字就在上,标“下”取名时这个字就在下,“燕”字就取名“燕×”,“翼”字就取名为“×翼”。
|
|
|
|
|
作者:aymi 2009/8/1 16:24:59
|
举报
|
|
|
|
|
|
13 |
征稿启事 |
|
晋代学者郭璞在文学、易学、风水学等文化领域均有独特建树。为了保护、抢救和发掘他的学术成果,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下属闻喜郭璞研究会,特向国内外朋友觅寻郭璞的专著和历代名人评说文章,以及相关的文物、遗址等图片、影像资料,并征集以下方面文稿: 一、郭璞诗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二、郭璞注“山海经”、“尔雅”、“水经”、“三苍”、“楚辞”、“穆天子传”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连结; 三、风水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四、你在郭璞研究方面的成果与建言。 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下属闻喜郭璞研究会 通讯与投稿地址: 山西省闻喜县桐城五四路东五巷一号 收件人:崔利 邮编:043800 电话:0359—7043063 2008年3月26日
|
|
|
|
|
|
|
|
作者:aymi 2009/8/1 16:26:16
|
举报
|
|
|
|
|
|
14 |
回复:《郭氏文化(续)》祖德承传(续II) |
|
《郭氏文化(续)》祖德承传【完】
|
|
|
|
|
作者:aymi 2009/8/1 21:35:16
|
举报
|
|
|
|
|
|
15 |
回复:《郭氏文化(续)》祖德承传(续II) |
|
您好,我是内蒙古赤峰的,我想问一下,内蒙赤峰的姓郭的,是不是一郭呀,黑龙江那有我们郭家的自己家。是不是都是一郭呀。有时间请加我QQ:377264899 我们详谈。谢谢!
|
|
|
|
|
作者:116.116.10.* 2011/2/13 21:01:34
|
举报
|
|
|
|
|
|
16 |
回复:《郭氏文化(续)》祖德承传(续II) |
|
我是寿阳郭家沟的,听老人说我们的祖先是来自榆次郭家堡的,现有家谱,不知能核对上吗,高祖名讳郭垴满赵氏
|
|
|
|
|
作者:183.202.84.* 2013/2/10 21:24:34
|
举报
|
|
|
|
|
|
17 |
回复:《郭氏文化(续)》祖德承传(续II) |
|
谁有榆次郭家堡续家谱组长郭金元的联系方式?谢谢
|
|
|
|
|
作者:183.202.84.* 2013/2/10 21:29:02
|
举报
|
|
|
|
|
|
18 |
回复:《郭氏文化(续)》祖德承传(续II) |
|
我们是马家村郭来子临县过家塔的郭环后人。其兄弟到了汾阳;18635848945
|
|
|
|
|
作者:171.124.79.* 2014/5/11 3:10:42
|
举报
|
|
|
|
|
|
19 |
回复:《郭氏文化(续)》祖德承传(续II) |
|
郭九邻来我村来。我知个道。。。。。。。。。。安//世//生//汝//成//继//清//兆//志//大//世
|
|
|
|
|
作者:183.186.78.* 2014/7/9 23:17:21
|
举报
|
|
|
|
|
|
20 |
回复:《郭氏文化(续)》祖德承传(续II) |
|
孝义河底和离石马家村姓郭的始祖是兄弟陕西米脂^也就是临县郭家塔的郭环是始祖到马家村第一代人,,,,,,,,,,,,,孝义河底联系方设谁有了始祖传了,二十辈了也有十五辈是志
|
|
|
|
|
作者:183.186.78.* 2015/8/31 21:56:50
|
举报
|
|
|
|
|
|
|
共有帖子20篇 首页 1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