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太原谁有缘 --唐朝太原阳曲县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华阴郭氏亦出处太原,汉有郭亭,亭曾孙光禄大夫广智,广智生冯翊太守孟孺,子孙自太原徙冯翊。后魏有同州司马徽,徽弟进。"文中两处提到太原, 汉、隋、唐三个朝代的太原郡所辖范围不同,《新唐书》中太原所指何朝时的太原,本来这属一般常识,唐书讲的唐朝事,当然太原所指为唐时太原郡所管辖的范围,而《文史研究》九四 年第四期第10页却写到:"被太原郡管辖各县的郭氏,历史都称太原郭氏。"这样把各个朝代太原所辖县份混为一谈,从而根据作者目的的去选择,我们知道太原郡在历代所辖范围是不同的。 《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太原郡,十六城,户三万九百二、口二十万一百二十四。晋阳本唐国,有龙山,晋水所出,刺史治。界休有界山,有绵上聚,有千亩聚。榆次有凿壶、中都、于离、兹氏、狼孟、邬、盂、平陶、京陵春秋时九京、阳曲、大陵有铁、祁、虑、阳邑有箕城。"从记载中可看出狼孟、盂、阳曲均在今阳曲部分土地上,兹氏即今汾阳也在太原郡范围内。 《隋书》卷三十,地理志中记载:"太原郡,统县十五,户十七万五千三,晋阳、太原、交城、汾阳、文水、祁、寿阳、榆次、太谷、乐平、和顺、辽山、平城、石艾、盂。"而且在汾阳下面注曰:"旧日阳曲,开皇六年乞讨曰阳直,十六年又改名焉"兹氏即今汾阳哪里去了,隋时又成立了西河郡,《隋书》卷三十,地理志记载:"西河郡,统县六,户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一。隰城、介休、永安、平遥、灵石、绵上。"其中隰城即今汾阳,汉曰兹氏,隋曰隰城,已不在太原郡,到唐朝仍然如此。 《新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记载:"太原府太原郡……户十二万八千九百五,口七十七万八千二百七十八,县十三,太原、晋阳、太谷、祁、文水、榆次、盂、寿阳、乐平、广阳、清源、交城、阳曲"。在阳曲下面又注曰:"畿本阳直,武德三年析置汾阳县"。 《新唐书》卷三十九又记载:"汾州西河郡……户五万九千四百五十,口三十二万二百三十。县五:西河、考义、介休、平遥、灵石。"在西河下又注曰:"望本隰城,肃宗上元元年更名。" 从《后汉书》、《隋书》、《新唐书》记载可看出,阳曲在汉、隋、唐曾叫汾阳,一直为太原郡管辖。而今汾阳汉为兹氏,隋为隰城,唐为西河,在汉时属太原郡,隋、唐两朝已属西河郡。已同太原郡无缘,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华阴郭氏亦出自太原。"这个太原已不包括西河即今汾阳。如果郭子仪祖籍是今汾阳,唐时的西河县,《新唐书》中的"华阴郭氏亦出太原"要改为"华阴郭氏亦出自西河。"可惜今人无权改动。 从上述两志记载中可明确看出:今阳曲在汉、隋、唐三朝均叫过汾阳。今汾阳在汉、隋、唐三朝叫兹氏、隰城、西河,到明朝万历二十三年才改曰汾阳县。这两志记载的汾阳差别很大,在地理上,唐时汾阳在太原北, 明时汾阳在南,两地相隔三百余里,在时间上,阳曲在唐武德三年析置汾阳是公元620年,今汾阳是万历二十三年 改为汾阳的,是公元1595年,两县时间相隔975年,如果从汉、隋时阳曲也叫汾阳算起,时间相差一两千年。郭子 仪被唐代宗在公元762年封为汾阳郡王,为什么要在郡王前面加汾阳二字呢,唐时除皇室外,"凡所封邑,必取得姓 以地"(见《李涪刊误》下),郭子仪先祖是阳曲,《新唐书》记载:"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 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郭氏得姓于阳曲,阳曲在汉、隋曾叫汾阳,故郭子仪封王前面要加汾阳二字,郭子仪的出生地陕西省华县编印了一本书为《郭子仪与陕西华县》,书中第四十六页写到:"郭子仪因功勋卓著,而被唐王朝封为汾阳郡王。这不仅是对郭子仪的极大褒奖,也使他的子孙后裔引以为荣。他封王为什么称'汾阳'呢? 许多人以为是将今山西汾阳县封给郭子仪占地为王,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公元762年,郭子仪封为汾阳郡王。郡王是一种爵位。唐时,爵位共分亲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九等。郡王是二等爵位, 因为一等爵位亲王只有皇子才能授予,因而郡王是皇族之外文武大臣的最高荣誉。郭子仪封为郡王,而冠以'汾阳'的 名号是因为当时的习惯,封爵名号,多以本人祖先得姓之地的古名称之。天下所有郭氏都得姓于周文王之弟虢叔,虢叔裔孙序受封于阳曲。'虢'音转为'郭',因此郭氏得姓之地为阳曲,阳曲在今山西太原市北,西汉时曾在此地境内设 汾阳县。以后此县名时兴时废,唐时仍称阳曲。郭子仪封王名'汾阳',就是以郭氏得姓之地阳曲的古称而命名。今山西汾阳在唐时称西河县,是汾州治所,至明朝万历二十三年才改西河县为汾阳县"。从史可知,太原北的汾阳,即今阳 曲是郭氏以源地。郭子仪先祖所在地,汾阳王的汾阳是即指之地。太原南的汾阳,即古时兹氏、隰城、西河,是郭子仪前去平息叛乱立过功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