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 | 失去信号?  

知乎 豆瓣 新浪微博

 切换贴吧QQ经验分享 天文爱好者 美文 投诉举报! Aymi的兴趣释放乐园: 精品 | 热点 | 图片测试 | 公告 
 首页 > 贴吧列表 > 天文爱好者吧 > 老圃讲堂:宇宙起源之科学猜想(12) [精品]
回复 0 浏览 2419 
1 老圃讲堂:宇宙起源之科学猜想(12)

十一、质子和电子的“近距离”作用

在过去,我们认识的电场相当于“长”在电荷体表面上垂直竖起的无限长的“羽毛”,这种“羽毛”离电荷体表面越近排列的越密集,离电荷体表面越远排列的越稀疏。由于电荷分正负,它们长出来的“羽毛”的“能质”也性反,同性“能质”的“羽毛”相遇相斥致电荷体而远,异性“能质”的“羽毛”相遇相吸致电荷体而近,无论这些“羽毛”在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怎样发生“弯曲”和“剪断”,一旦恢复单独存在的状态,它们的“羽毛”都将恢复原貌,整齐依然。
——我们过去理解的电场,给我们最多的是神奇,而不是自然。由于存在着对电场的理解上的模糊,我们总设想电子必须得围绕着质子(原子核)“高速旋转”,否则,将会发生“原子坍塌”事故。然而,在我们普遍接受了“高于绝对温度零度以上”的物体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电磁波辐射的同时,我们并没有发现原子发生“坍塌”的可怕事故。并且我们接收到的物体辐射出来的电磁波的频率也是连续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电子并不是都绕着质子(原子核)“高速旋转”,也存在着我们过去难以想象的“低速旋转”。
现在,我们揭示出了电场的本质,知道了质子与电子之间的场作用的实质是基元体波作用,那么,在质子和电子之间是存在有平衡距离的。在它们的平衡距离上,来自质子对电子的基元体波作用在电子的“表面”位置上恰好相弱为零,同样,来自电子对质子的基元体波作用在质子的“表面”位置上也恰好相弱为零。也就是说质子和电子之间的场作用力必须来这样描述:质子和电子之间的场作用力总是相弱,在它们的平衡距离上,它们之间的场作用力相弱为零;在它们的平衡距离以内,它们之间的场作用表现为相互排斥;在它们的平衡距离以外,它们之间的场作用表现为相互吸引。
有了这种理论上的“基本纠正”,一切都变得自然了许多。我们不仅可以接受电子可以绕质子(原子核)低速旋转,甚至电子和质子就是相对静止下来也无妨,这不仅对物体普遍存在着的辐射现象给出了最完美的解释,而对于我们理解固体物体的物理性质也会有不可估量的帮助。我们知道,原子的体积取决于原子核外的电子轨道的半径,如果电子只可以保持“高速旋转”,那么,就意味着原子的结构确定下来以后,原子的体积就唯一确定了下来。如果电子也可以绕原子核“低速旋转”,这就意味着原子的体积是可以随着原子的温度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原子的温度越高,对应的体积越大。反之,原子的温度越低,对应的体积也越小。再换句话说,我们利用压力和温度这两个物理条件是可以随意地“安排”原子的排列密度的。实质上,在处理固体物体的工艺上我们已经这样做过了,只是我们过去利用的是“实践经验”,而缺乏理论上的指导。其实,我们已经揭示的物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在我们过去的理解上是只注意到了原子之间的缝隙,而没有意识到原子自身的体积也在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在天文学方面,我们理解的“中子星”曾经给我们开过强“磁场”和强“电脉冲”的玩笑。现在,我们所揭示的电场的本质告诉我们,原子是不可能发生“自我坍塌”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理解的“中子星”不是由一色的“中子”组成,而是温度非常低,排列非常紧密,甚至是有些整齐的“原子星”。这样,它曾经给我们开过的强“磁场”(磁场还另有一说)和强“电脉冲”的玩笑就不再是玩笑了。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细心者提出疑问,既然电子在发生电磁波辐射的过程中本身的动能并不减小,那么,对于“原子星”来说,电子绕原子核旋转的半径何以收缩到最小?甚至与原子核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在这里,我们必须引入“太空摩擦”的新概念。在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太空”是真空,因此,从没有考虑过“太空”对“星体”的阻尼效应。在这里,我们还必须将“太空”和“星体”的概念广义化。也就是说,“太空”也包括物质基本粒子之间的缝隙,而“星体”泛指包括基本粒子在内的所有“椭球旋涡态”和我们理解的物质的“分子态”——由分子引力组合起来的物质体,它们的形状多是无规则的“多面体”。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电子绕原子核旋转的速度会在不知不觉中非常缓慢地减小。也就是说,原子的本体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太空摩擦”会使其体积朝着最小的方向非常非常之缓慢的收缩——这是因为“太空摩擦”力非常非常之微弱的原因,以至于其需要的缓慢过程用我们人类的简短的寿命过程无法明显觉察。但有一个事实可以让我们明显感觉到“太空摩擦”的存在,那就是我们人类自己向太空发射的“人造卫星”的轨道。如果“太空”真的是真空,从理论上来讲,它的轨道确定下来以后,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它的轨道发生了改变,尽管影响它的轨道发生改变的因素还有其周围许多星体复杂的引力作用,但“太空摩擦”对其产生的阻尼作用是最直接的原因。
也可能还会有细心者对“激光”现象提出质疑,也就是说,我们这样理解了物质普遍存在的“辐射”现象,那么,我们怎样来理解“激光”?其实,这也不太难想象,我们将其理解为“受迫辐射”也就非常自然了。我们知道,“激光”的方向性很强,这是电子沿轨道半径的方向“跃迁”的结果。也就是说,它和物质普遍存在的辐射的方向是成垂直的角度。对于电子的轨道平面来说,辐射沿轨道平面的法线方向可以有无数个,而“激光”只能沿轨道平面的轴线这一个方向,所以,它可以积聚起来超越我们想象的高能流,用于我们的生产技术的需要。

上一篇: 老圃讲堂:宇宙起源之科学猜想(11)
下一篇: 老圃讲堂:宇宙起源之科学猜想(13)
作者:老圃 2009/1/19 15:28:05 | 回复楼主 举报 TOP

共有帖子数1篇  首页 1 尾页
标题:
内容:
图片: 如何贴图?
名字: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验证码:

(Ctrl+Enter)

Copyright © Since 2006.12.29 郭池作品 郭池 源码 | 帮助 |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