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 | 失去信号?  

知乎 豆瓣 新浪微博

 切换贴吧QQ经验分享 天文爱好者 美文 投诉举报! Aymi的兴趣释放乐园: 精品 | 热点 | 图片测试 | 公告 
 首页 > 贴吧列表 > 郭吧 > 两个虢国的最后归宿 [精品]
回复 0 浏览 1874 
1 两个虢国的最后归宿

                            两个虢国的最后归宿


                               曹文东 曹 捷


    按:曹文东先生以其身居诸虢国最后消亡地三门峡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又有曾任陕县史志办主任对虢国历史有深入考证的资历,因而对郭氏文化研究成果颇丰。今为本网发来专题论文,引用诸多历史文献资料,客观公正地分析对比,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三门峡与汾阳两地在郭氏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充分显示三门峡与汾阳是郭氏发展史上的两大坐标。至于西虢封地是在宝鸡虢镇,还是就在三门峡;郭氏是在始祖虢仲、虢叔受封时就虢郭相通为郭氏,还是“假虞灭虢”迁汾阳之后为避祸而改郭姓,都不影响两地的历史地位。当然,对这两方面仍需深入考证,以得出一个准确圆满有说服力的结论。这里还要说,截至今天,综合历史文献的记载,综合专家学者的研究,尽管还存在一些分歧,但我们终归有了两大共识:不论历史上有几多虢国,不论几多虢国如何定位,如何演变,三门峡是其最后归宿;不论郭氏家族何时得姓,通姓还是改姓,不论郭氏家族如何变迁,汾阳是其中兴圣地。诸位对此如有不同见解,欢迎提出!                                              ——郭世科

    引子:《虢·郭·三门峡》自2000年推出后,受到海内外郭氏族人的关注。特别是2002年世界郭氏宗亲总会秘书长郭信吉先生和郭先智先生、郭礼哲先生、郭金龙先生一行到三门峡考察虢(郭)氏源流活动,2004年台湾地区、美国、东南亚各国的郭氏代表联合到三门峡的寻根祭祖活动以后,海内外郭氏族人更是关注有加。2006年至2009年,《虢·郭·三门峡》一书中的核心研究论文“辨析郭姓的源与流”,被收入郭世科、郭志强两位先生主编的《郭氏文化(续)》一书中,还先后在三门峡虢国博物馆网、三门峡文化网、河南文化网、新华网、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网、中华郭氏源网、邓州郭氏网以及各地的郭氏分支的网站登载,许多郭氏族人和郭氏源流研究学者来函来电,希望能就郭姓的衍源——虢国以及郭姓源流的一些争议给出一种确定性的答复。
    关于郭姓之衍源国——虢国,各种史书记载纷乱不一。正如安志敏先生所说:“虢国是西周的姬姓封国之一,文献上所记载的地望有三处,即陕西宝鸡一带,山西平陆和河南陕县一带,河南荥阳一带。还有东虢、西虢、南虢、北虢的提法,历来解释颇多分歧。”(《中国文物报》1991年2月10日)贾峨也先生说:“历代言虢,甚为纷错,难以疏理。”(《中国文物报》1993年3月31日)。现代的各家郭姓源流研究学者们也是各自引经据典,百家争鸣,说法不一。作出确定性答复,不仅为难,更重要的是不能胜任。因为象中国现代最有名望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李学勤教授、安志敏先、贾峨先生,他们这些大学问家,在涉及两个虢国的历史时,都出言审慎,其他人怎么敢随便乱下妄言。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辩真伪,把分析、比较和鉴别交给大家,交给郭氏族人,真伪自然可辩。这篇文章,不敢妄称答复,只能是研究方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吧。


                                西 虢的演变与归宿


    文王之弟虢仲封国,史书记载和史学家的观点基本一致,普遍认为西虢始封宝鸡,后迁三门峡地域、或者后改封三门峡地域为诸侯邦国,建都原陕县故城东南李家窑一带的上阳(今三门峡市区虢国公园一带)。唐代注释家孔颖达在注释《左传》时说:“幽王之世已入春秋,则已无东虢。春秋列国,邾有小邾,燕有南燕,而虢直名之为虢者,于时东虢已灭,故不复别之为西也”。因此《左传》和《公羊传》中记述的“虢国”,唯有是封于三门峡地域的虢国。三门峡虢国贵族墓地和虢国都邑上阳城的考古重大发现,三次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入围中国二十世纪一百项考古大发现和河南省二十世纪十项大发现。西虢在三门峡存在的历史事实,已经从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的两个方面得到确凿无疑的证实。但西虢从陕西省宝鸡(壅)东迁徙三门峡地域的时间上存在诸家分歧。
    第一种观点认为是西周王朝建立初期。持这种观点的认为始封于壅(宝鸡)在西周文王时期,当时周还没有伐商灭纣,还是一个诸侯方国,周文王只能给两个弟弟封一小块地方,作为采邑,即俸禄的一种实现形式。到了周武王伐商灭纣后,周已经成为天下共主,周天子才有资格把周文王的两个弟弟改封,其中把大弟弟虢仲改封三门峡地域为诸侯邦国称西虢。《姓氏探源》援引汉代郭辅先生碑文中说:“其先出自周王季之中子,为文王卿士,食采于虢,至于武王,赐而封之,后世谓之郭。春秋时为晋所并,遭战国、秦汉、子孙分流,来居荆土,氏国立姓焉”。这一段话中讲到“食采于虢,至于武王,赐而封之”,应该说的是由采邑改为诸侯封国的过程和时间。还有大量的史书记载为这一观点相佐证,1936年编《陕县志》载“周武王十有三年,封虢仲于西虢”;又载“虢仲、虢叔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文王友爱二弟,谓之二虢。武王十三年,封虢仲于故夏之墟宏农陕县东南之虢城,是为西虢;封虢叔于荥阳,是为东虢”。《通鉴前编》中说:“武王十三年,封虢仲于西虢”;苏辙在《古史》中说:“虢仲为西虢,晋献公所灭;虢叔为东虢,郑所灭”。《册府元龟·列国君》中说:“虢,姬姓,文王弟虢仲之后,治今弘农陕县。”《汉书·地理志》注释弘农(陕县)这一地名辞条时说:“古虢国,有焦城,故焦国”。《续汉书·郡国志》载“虢都上阳在东,有虢城”。《水经注·河水》载:“河南即虢邑上阳也,虢仲之所都”。这里的“河南”是两个单音节词,“河”指黄河,为专有地名名词;“南”指黄河南岸,是方位名词。《舆地广记》载:“陕县,故虢国,所谓上阳也;故城在今县东”。
    虢国封于三门峡,不仅有“虢”的封国、都邑上阳、边邑下阳,而且还有“虢”的地理标志。《括地志》记载“虢山在陕州陕县,面临黄河,今临河有冈阜,似是颓山之余。”《史记魏世家》中说“魏文侯二十五年,虢山崩,壅河”。当时陕北黄河段(今黄河故道)出现“悬水百余仞……水涌起方数十丈”怪异景象,人们所传为秦始皇铸铜人沉没于此处所致。然而郦道元为《水经》作注解时做了大量调查研究,认为而实际情况如《史记》中所说的,在魏文侯二十五年(公元前442年)此间发生强烈地震,虢山崩坍,堵塞河道所致。这一科学论断,不仅澄清了长期以来的讹传,而且证实虢山作为“虢”的地理标志,历史久远。
    第二种观点认为是在西周中期,大约是周宣王时期。《辞海》2005页注释“虢”的第(1)种义时说:“根据出土文物,北虢在西周时已建立……,北虢建都上阳(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占有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前655年为晋所灭”。三门峡市虢国贵族墓地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一件玉质墨册,注明为西周宣王时期的重臣南仲所赠。一些史学界人士据此认定,西虢由宝鸡东迁三门峡的时间在西周宣王时期。 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在西周和东周交替时期,随平王东迁。考证历史,西周幽王死于犬戎之乱,平王继位后在七姓十二国扈从下东迁洛邑,进入东周王朝时期。平王在位初期,封于三门峡地域的虢国国君虢公翰是幽王之乱的祸首虢石父的儿子,虢国不仅不拥戴平王,反而自己拥立幽王的另外一个儿子为携王,公然与东周平王分庭抗礼十二年,东周平王绝对不可能让虢国随着东迁。随着三门峡虢国考古队重大发现和虢国历史研究、虢国文化研究的深入,这一观点已经被多数人否认。

      接下页《东虢的演变与归宿 》   发表于2010年2月1日《山西郭氏文化网》        


    


                      

上一篇: 玻璃画
下一篇: 东虢的演变与归宿
作者:221.131.61.* 2010/2/2 18:36:19 | 回复楼主 举报 TOP

共有帖子数1篇  首页 1 尾页
标题:
内容:
图片: 如何贴图?
名字: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验证码:

(Ctrl+Enter)

Copyright © Since 2006.12.29 郭池作品 郭池 源码 | 帮助 |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