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 | 失去信号?  

知乎 豆瓣 新浪微博

 切换贴吧QQ经验分享 天文爱好者 美文 投诉举报! Aymi的兴趣释放乐园: 精品 | 热点 | 图片测试 | 公告 
 首页 > 贴吧列表 > 天文爱好者吧 > 宇宙起源新说(序)
回复 1 浏览 3283 
1 宇宙起源新说(序)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尽管在宏(宇宙)与微(基本粒子)之“两头”领域里尚存在着现在物理学难以面对的“灾异”和“模糊”,但从未有谁明确对现在物理学的基本观念和概念提出过质疑。既是在解释宇宙的“异象”及回答宇宙的起源问题上,我们人类一齐陷入了困惑——既“共惑”,我们通常也只是认为我们尚缺少什么(新观念),而从不敢去设想现在物理学的基本观念和概念在创建之初是不是就被地球表面之“一隅真实”所迷惑,压根就偏离了大自然之真实存在之真实——因为现在物理学的基本观念和概念是我们人类经过反复无数的物理实验验证和科技应用检验“颠覆不破”之“真学”——也正是因为如此,也使得我们人类的意识思维活动被现在物理学的基本观念和概念牢固禁锢。众所周知,自爱因斯坦在上世纪初通过他的《相对论》提出新的“时空观”以后,新的“时空观”问世了一百年,也争议了一百年,其原因是爱因斯坦提出的新的“时空观”除极大丰富了我们人类对空间与时间的思维想象力以外,并未能最终解决现在物理学在“两头”领域里所遭遇的“灾异”和“模糊”。
物体、空间、时间、力作用奠定出现在物理学的基本观念和概念,而过程与状态则又反映为现在物理学的主要描述对象。爱因斯坦以光速不变性原理对空间与时间的概念所发出的冲击反映为时、空的相对性虽然从运动观测的角度也得到了验证,但这并不表明客观存在着的真实空间真的会发生伸缩或弯曲,而均匀流逝去的时间也真的可以再找回来,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确解决了在(自体)运动中精确观测(它体)运动的物理方法——因为在整个宇宙空间里,所有的物质体都是以运动的方式反映为稳定存在的,在宇宙空间里进行“互体”观测,压根就不存在绝对静止的参照物。我们也可以再换个方式说,既时、空的相对性只是针对《相对论》以光速不变性原理所确定的观测方法反映出来的数学意义,如果我们将这种特定的观测方法所对应的数学意义上升为普遍的物理意义去认识,我们所得到的结果很有可能只是一种抽象存在。而这种抽象存在往往又是扰乱我们进行正常思维的“祸水”,致使我们最终在意识上落下“迷乱症”,面对真实的自然而不知所措。
其实,爱因斯坦通过《相对论》想告诉世人的和我们世人通过《相对论》最终所获得的很有可能是两码事,这是因为能真正读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人不能说没有一个,但位数的确是极少,极少。就举“空间是弯曲的”这一结论为例,学识背景不同的人会对应着不同的解读,但有一点必须得提请大家共同注意,既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给出的这一结论是以重力场(引力场)为基础背景,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结果,其数学意义应该只对应着重力场(引力场)空间才成立,而并非普遍成立。我们通常理解的纯几何空间(欧氏空间)是我们创建物理学的概念基础,我们在地球表面这“一隅真实”里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一定理”(惯性定理)所描述的“匀速直线运动”是在纯几何空间(欧氏空间)的背景下设定出来的一种理想模型,而真实的宇宙空间是被引力场空间所充斥和占据着的,因此,我们认识宇宙或自然的本质,只有将物质体(或星体)放在引力场空间中去讨论才有意义。而在引力场空间中,只有质点所对应的稳态运动才和纯几何空间(欧氏空间)里的“匀速直线运动”相对应,成为我们讨论和认识宇宙运动本质的模型基础(或者叫理想模型)。显然,引力场空间所对应的应该是能态空间,能态空间里的等能势线所对应的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并且每一条等能势线在引力场空间中还都是闭合的,质点的稳态运动在引力场空间中表现为沿等能势线稳定的、永不停息的无限循环重复运动——显然,这只是一种理想情景,因为任何物质体(或星体)都不是一个质量点,而等能势线所对应的却只是一条线,而引力场空间——能态空间又反映为标值不同的等能势面或线的集合,所以,稳态运动只反映为理论上的可能,而我们展开对稳态运动之实际不可能的讨论,很有可能就是我们最终认识宇宙运动之本质的最有效的途径。
——将绝对静止的纯几何空间(欧氏空间)转换成相对变幻的能态空间去认识,这是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后,《宇宙起源新说》对空间的概念发起的新一重意义的冲击。既然物质体与引力场空间——能态空间的引力场源相对应,而在它体的引力场空间中,物质体则又是以与其等能势线基本相吻合的运动能位以相对固定的运动状态表现为实际存在,那么,在能态空间里,物质体又反映为以能态为主要特征的平衡体。这是因为在稳态运动的理想状态下,物质体所含质量的多少已经没有意义,而物质体的能态与引力场空间的等能势线是不是相吻合却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在能态空间里,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平衡体来完全代替物质体呢?或者这样问:物质体的本体是不是由大自然中自然存在着的最小最基本的平衡体按照某种自然作用规律组合起来的相对稳定态呢?显然,要发起对物体的概念的冲击,我们必须首先回答在宇宙诞生以前大自然所对应的自然态是什么状态?
《宇宙起源新说》给出了这样几层思考:1、我们回答宇宙起源,其实质是回答宇宙空间里的这么多星系物质从何而来?如何而来?显然,“无”而“有”的方式是无法想见的,“散”而“聚”的方式却是可以想见的。如果我们将大自然原本就真实存在着的这种“散”理解为大自然的自然态,那么,大自然原本就真实存在着的这种“散”在宇宙诞生之前必然对应为绝对平衡态——因为只有绝对平衡态才有可能表现为自然自在。这样,其“聚”所对应的宇宙现象必然反映为大自然之绝对平衡态的失衡态,而物质现象就应该对应为大自然之绝对平衡态的失衡态的相对稳定态。显然,这种思维是将大自然之自然态(绝对平衡态)理解为无限大,就像我们现在理解的“真空空间”一样,漫无边际。而将宇宙缩小为大自然之自然态(绝对平衡态)内部局部出现的失衡态。2、我们有必要来这样设想:既自然态既然只能以一种绝对平衡态表现为自然自在,如果这种绝对平衡态对应的是无作用平衡,就像我们过去理解的真空态一样,只是一个没有外壳的无限大的“空匣子”,那么,自然态必然反映为“恒空”,我们也就看不到我们现在所面对的这个物质宇宙。如果这种绝对平衡态对应的是有作用平衡,就像我们理解的气体分子的离散态一样,这种绝对平衡态必然对应存在着可以承载平衡的物理属性完全一样的“平衡子”,而这种“平衡子”之间所遵循的平衡作用规律既对应为绝对平衡态的基本作用规律,也必然对应为其失衡态——宇宙现象的基本作用规律。既然物质宇宙作为真实存在已经实实在在的摆在了我们面前,那么,我们没有理由不这样断定:其自然态所对应的绝对平衡态应该唯一对应为有作用平衡,其“平衡子”的自然存在也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将“平衡子”理解为大自然中唯一的也是最小最基本的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发生重叠的独立稳定的正球形的刚性粒子体,那么,我们面对的“太空”所对应的就应该是这种“平衡子”的稳定离散态,所有星系物质所对应的也应该是这种“平衡子”的稳定组合态。这样,其大自然的图像就可以描述为:“太空”+ 星系物质构成有限大的宇宙形态体,有限大的宇宙形态体被无限大的自然态包裹在其中。3、我们这样理清自然态与宇宙形态体的关系以后,就可以通过由“平衡子”所承载着的自然态的绝对平衡条件来破解宇宙运动的最基本作用的方式及其规律——这要比我们现在所采用的非常模糊不定的物理实验方法省事的多,简单的多,也准确的多。
有了自然态这个基本基础,也等于我们的物理学有了“根”,我们能顺着这根“藤”摸到或者说摸清物理学所需要的一切吗?《宇宙起源新说》已经系统地完成了这种尝试——
《宇宙起源新说》将大自然的自然存在理解为最小最基本的平衡体——既基元体的自然平衡态(其绝对温度对应为0K),将宇宙现象理解为大自然之自然平衡态之局部的失衡态,将太空理解为基元体的稳定离散态(其绝对温度大约为3K),将基元体和由多个基元体的组成的“几何稳定态”或者曰自然平衡体(“基核”或“星核”)所形成的独立、稳定的漩涡态理解为我们所熟悉的物质态的基础,将基元体的特定运动形态(纵波和由“致密区”向“空疏区”的定向流动)理解为电场和磁场的具体存在方式,提出了星球与基本粒子的“椭球漩涡态”模型。至此,应该算是建立起了大自然循环运动的前半个周期,大自然从失衡态——宇宙现象又是怎样再回到自然平衡态完成周期循环的呢?《宇宙起源新说》通过“自然平衡态的态平衡原理”进一步揭示:基元体的最低能位为0,其对应着大自然的自然平衡态,在这种状态下,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以推知,基元体与其周围相邻的所有基元体之间的自然平衡距离最大,既基元体都处在周围所有其它基元体所伴存的引力场空间的边沿——既零能势位面的交汇“点”上——基元体的能位只有和其自己所处的能态空间的“点势位”相吻合时,才能保持自然平衡(当然了,基元体的几何体积再小,也不是零,因此,基元体在能态空间里都会表现出“微重力”效应,使得基元体的自然平衡点扩大为一个与基元体的“微重力”相对应的自然平衡域)。当自然平衡体——在宇宙形态体的表面,基元体(或氢原子)的浪潮从自然平衡态(其绝对温度对应为0K)中卷取出来的自然平衡态自然收缩成的“几何稳定态”(正球体)失去自然平衡运动起来以后,伴随着基元体能位的不断变化或者说提高,基元体与基元体之间存在着的自然平衡距离应该随着缩小,当它们之间的自然平衡距离(两球心的距离)缩小为它们的直径(或两个半径,既它们的球面处于相互接触的状态)所对应的能位应该是它们能够保持自然平衡的最高能位。也就是说,“基核”和“星核”的“几何稳定态”所对应的都是“自然平衡态”——既基元体与基元体之间的自然平衡距离可以从基元体的直径(或两个半径)始,至基元体的引力场空间的边沿(“0”能势位)止,都可以保持自然平衡,一旦“基核”或者“星核”运动的能位超过了基元体与基元体所对应的最高的自然平衡能位,就意味着“基核”或“星核”必然失去自然平衡而解体,也就意味着基本粒子或星球因引力核突然消失而发生爆炸——既基元体由漩涡态(物质态)解体为离散态,渐渐地(应该对应着非常漫长的过程)再归回到自然平衡态——大自然的循环运动就是遵循着这样一条宏规律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宇宙的膨胀在加速……”——这对“大爆炸理论”意味着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然对《宇宙起源新说》所提出的观点却是非常有力的支持。对于《宇宙起源新说》所提出的观点,其争议焦点会集中在我们对太空的背景的解读上,也会直接涉及到我们对“光”的解读。目前,物理学界好像“愿意”接受“光”存在有“引力质量”(因为爱因斯坦“说有”,也有观测证据支持),却“不愿意”接受“光”存在有“惯性质量”或者说“静止质量”(因为现在物理学的基本观点认为,“光”自从辐射体发出以后,就以“能”的形态以速度C沿直线传播,“永不停息”。)然《宇宙起源新说》所提出的论点认为,大自然——自然平衡态之“失衡态”——宇宙里只存在着单个基元体和由多个基元体组成的几何体积大小不一样的“几何稳定态”(自然平衡体)这两种形式的“平衡体”,缤纷多彩的宇宙现象就是这两种形式的“平衡体”加上伴存在它们各自自己周围的引力场空间——能态空间的幻变与组合。而由多个基元体组成的“几何稳定态”(自然平衡体)的几何体积的大小又随其相对于“宇宙静岸”绝对运动的能位的变化在胀缩,而伴存在它们周围的引力场空间(有效作用范围或强弱)也随其几何体积——“零能位域”的变大或缩小在改变,与其所包含的基元体的个数无关,因此,我们过去理解的“质量”(物体所包含的物质量的多少)的概念对于“平衡体”来说,已经没有意义。而“平衡体”不同的能位所对应的几何体积——既所对应的“零能位域”的大小却有意义。此外,《宇宙起源新说》还认为,自然平衡体(基元体是最小最基本的自然平衡体,“基核”、“星核”对应着几何体积不一样的所有自然平衡体。)所对应的“零能位域”无论再大,或者再小,其所对应的引力场空间都被最小最基本的平衡体——基元体的“微重力”效应限定在有限的有效作用范围以内,因此,任意两个自然平衡体之间实际存在不存在万有引力作用,应该以它们的引力场空间发生重叠或不重叠作为判断依据。一般来说,平衡体(几何体积相近的平衡体体系)的稳定离散态表现为相邻的“互引”,相隔的“无引”。平衡体(几何体积悬差比较大的平衡体体系)的漩涡态表现为“大对小有引,小对大无引,小的只表现为在大的引力场空间中做稳态运动。”因此,我们就可以这样来解读太阳系:太阳的“星核”不单单是太阳这颗恒星的“星核”,也是整个太阳系的“星系之核”,自太阳的“星核”(“黑洞”的“刚壁”)之外至太阳系最边沿的星际物质,还有围绕着太阳的“星核”涡旋着的我们还无法探测到的基元体,构成太阳系的饱和漩涡态——既“椭球漩涡态”,太阳表面的温度与太阳的“星核”的引力场空间在太阳表面处的能势位(大约6000摄氏度)相对应。说“九大行星”也好,说“八大行星”也罢,它们的引力场空间都是有限的,它们在太阳的“星核”的引力场空间中,各自都对应着自己的能势位在太阳的“星核”所伴存的引力场空间中做着稳态运动,当它们运行到一条直线上时,之所以不会发生任何“引力灾难”,是因为它们彼此都在其它行星“星核”的引力场空间之外,谁也再影响不到谁,它们只受太阳的“星核”——“星系之核”的引力场空间——能态空间的平衡作用。就像银河系里面的那么多小星系谁也影响不到谁一样,各自保持着自己的稳定形态,在银河系里做稳态运动。有了这些新观点,我们解释起来“黑洞”、“中子星”、“类星体”,也都非常自然和通顺。至于“3K宇宙背景辐射”,我们若将太空理解为“真空态”,就会为其辐射源感到困惑。但我们将太空理解为“基元体的稳定离散态”以后,“光”也就自然对应着基元体的波动现象,我们过去理解的“光”等于是“光”的“能态躯壳”。既然太空——“基元体的稳定离散态”对应着大约为3K的绝对温度,我们还为“3K宇宙背景辐射”困惑什么?
更可喜的是,《宇宙起源新说》还给出了可以想见的“电荷”、“电场”、“磁场”的具体存在方式,它们都可以统一归结为大自然的最基本存在——基元体的运动行为,这样,也就等于将大自然的基本作用最终统一归结为基元体与基元体之间的自然平衡作用。
自然之存在,唯也。权以伪者必堵,背负者,抽象与复杂也;权以真者自通,面对者,具体与简单也。回溯一下物理学的发展史,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注意到这一点,当我们还不认识“空气”的物质性,主观认为“空气”为“空”时,就曾为风、云、雷、电这些“气象”长期困惑过,甚至也为之感到神奇而堕入迷信。然而,当我们最终认识了“空气”的物质性以后,一切却都又变得那样具体和简单。现在,我们面对“太空”又重蹈覆辙,将“太空”再次人为权定为“真空态”,其结果使我们又落入了“宇象”的神奇,不仅导致我们无法想象这么多星系物质是如何由“无”而“有”,由“太空”的“真空态”所奠定的我们对“光”的模糊解读也陷入了无休止的争议状态。又介于爱因斯坦对质、能关系的发现和核能技术的科学印证,大自然的最基本存在最终以“虚能态”的形式被彻底抽象化,致使我们对基本粒子的“模样想象”几乎变得无门可叩。“气压”引导我们人类认识了“空气”的物质性,最终使我们人类从“气象”的困惑中彻底解脱。“光压”呢?光线在强引力场中所发生的明显的偏折现象——既“光子”所表现出来的“引力质量”呢?既然“光”明显反映出“质量粒子”波动的特征,在“太空”的背景尚处在有争议或者还弄不真的状态下,我们选择“太空”是“真空态”是一种选择,选择“太空”是“基元体的稳定离散态”也是一种选择,如果我们选择“太空”是“基元体的稳定离散态”正是“权以真者”,使“物象”、“气象”、“宇象”都变得非常具体和简单,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自爱因斯坦之后,物理学已经沉寂了太久,太久……现在,这种沉寂终于被《宇宙起源新说》这样打破,振奋起来吧!所有有志于物理学的读者、学者、学家,现在又到了收获的季节!

2010年10月

上一篇: 怎样挑选检测星特朗8SE天文望远镜光学质量的好坏?
下一篇: 宇宙起源新说(引言)
作者:老圃 2011/2/23 9:18:06 | [已有1人回复]回复楼主 举报 TOP

2 回复:宇宙起源新说(序)

好大气哦!敢挑战物理学!老圃先生,您没有疯吧?

作者:115.60.62.* 2011/2/24 15:42:29 举报 TOP

共有帖子数2篇  首页 1 尾页
标题:
内容:
图片: 如何贴图?
名字: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验证码:

(Ctrl+Enter)

Copyright © Since 2006.12.29 郭池作品 郭池 源码 | 帮助 |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