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 | 失去信号?  

知乎 豆瓣 新浪微博

 切换贴吧QQ经验分享 天文爱好者 美文 投诉举报! Aymi的兴趣释放乐园: 精品 | 热点 | 图片测试 | 公告 
 首页 > 贴吧列表 > 天文爱好者吧 > 宇宙起源新说(下篇:十五、自然平衡作用的不平衡结果)
回复 0 浏览 2368 
1 宇宙起源新说(下篇:十五、自然平衡作用的不平衡结果)

十五、自然平衡作用的不平衡结果
现在的物理学真的非常完善了吗?答案是确定的,因为还有许多“异象”在“挑逗”着现在的物理学。不仅如此,这许多“异象”甚至还会从根本上颠覆现在的物理学的基本观点。虽然现在的物理学已经将万有引力定律摆在了最基本最重要的位置,但将万有引力定律归结为整个物理学的“根定律”,恐怕“电”和“磁”就不会轻易答应。我们很难想象“电荷”的独立存在形式,我们将“电荷”的存在位置设定在基本粒子的表面——既基元体的漩涡态与离散态的交汇面上,虽然也算是一种说辞,但这得有我们为太空新设定的背景——既基元体的稳定离散态作为前提和保证。这不是谁轻易说了就算的事情,也不是通过权威权定就可以了事的问题,最终得“自然存在”来拍板。其实,这个问题会最终集中到我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上。我们对“太空”背景的这种设定或者曰“再选择”,从表面上看好像是非常随意的,实质上却不然,这是我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没有第三种选择的唯一确定的第二种选择。对于我们已经认识的“光”的所有传播特性和作用特性来说,我们只利用“光”的“能量躯壳”是反映不完全的。而我们又利用“光”的“波粒两象性”来掩盖“光”的“真身”,虽然勉强支撑起来了一块理论,但却破坏了整个物理理论体系,不是吗?为了使“光”的粒子性有个圆满的解释,什么“动质量”呀,“质与能之间的互相转化”呀,“能的稳定存在方式”呀等等,等等,各种离奇的想象就都粉墨登上了场,使得大自然的本貌在我们的意识思维上反映的更加扑朔迷离。
实际上,在理论认识上,我们早就确定了电磁场的物质性,“场物质”的概念也早就上了我们的教科书,只是我们还确定不出“场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罢了。其直接障碍,就集中反映在我们对基本粒子的微组成结构还无法直接辨别和认识之上,如果我们能认清基本粒子的本貌,所有的问题都不会再是问题。自然是公平的,自然的平衡和平衡作用的规律既不可能欺“大”,也不可能欺“小”,无论是针对几何尺度十分巨大的星系、星体,还是针对几何尺度非常微小的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必然反映为“同一”和“统一”。
我们若认真盘一下点,基本粒子所表现出来的“电荷性”恐怕就是扰乱我们的意识思维方向和意识判断结果的罪魁祸首。面对“电荷”的无“体”不在,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它的自然“自在”,更不敢将其设想为是自然的“从在”——这得冒多大风险啊!然而,面对基元体的漩涡态与离散态在交汇面上恰巧对应存在着的基元体的“正交形式”和由此奠定的“电荷”和“电场”的可能存在方式,我们还犹豫什么?!徘徊什么?!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我们对“太空”的背景做出的这种设定或者曰“再选择”,不仅是回答宇宙起源问题的需要,也是揭开基本粒子的微组成之谜的需要。
其实,回答宇宙的起源与揭开基本粒子的微组成之谜是掰不开的一个问题,在我们将宇宙的“静岸”和“太空”之“海”用“零能位面”界开以后,“宇宙形态体”的“生长”——扩展方式也就显而易见:宇宙“静岸”所对应的是基元体的基本稳定态——既自然平衡态或者曰自然静止态。而“太空”之“海”所对应的是基元体的稳定离散态。基元体的自然静止态呈“内球腔体”,基元体的稳定离散态呈“外球面体”。基元体的自然静止态是自然的平衡态,基元体的稳定离散态是自然失去平衡的不平衡态,自然本衡,因不衡而用衡,也就是说自然的平衡作用是因为有不平衡的存在才开始反映的。在不平衡态的内部,“不平衡态体”与“平衡态体”总是相对的,因此,我们过去总认为其平衡作用的结果是“平衡”——或者说局部的“平衡”。然而,绝对的“平衡态体”与绝对的“不平衡态体”之间的平衡作用的结果会是出乎我们意料的“不平衡态体”的增多或整个不平衡系统的扩大——关于这个结论,我们在“宇宙形态体”(失衡态)与“自然静止态”(平衡态)之间平衡作用的直接结果上会看的非常清楚——既失衡态是以相对于平衡态的绝对运动为生存方式,它们之间的平衡作用结果是:不平衡态依然是不平衡态,而平衡态在不平衡态的反平衡作用下也运动起来而变为了不平衡态。由此我们得出了“自然本衡,因不衡而用衡,衡恒,不衡恒,故宇宙常大。” 结论。
平衡态体与不平衡态体之间的平衡作用是通过能态空间——亦即引力场空间发生作用的,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宇宙形态体”的扩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也就是说它是以“场”传播的速度在迅速扩展着。关于“场”传播速度,到了现在,我们就不能还像过去那样笼统地去说了,我们有了基元体的概念以后,“场”传播速度应该对应着能态空间对基元体的传播作用过程。我们非常熟悉水波、声波,我们将电磁波这样转化成基元体波——即“物质波”以后,比较一下这三种物质波的传播速度,不难发现,它们既然都是通过能态空间这同一种作用形式发生的作用传递形式,这就不难发现,它们的波传播速度与它们的传播媒质体所对应的“惯性质量”应该有着紧密的联系。水分子的“惯性质量”最大,对应的波传播速度最慢;空气分子的“惯性质量”较小,对应的波传播速度较快;基元体的“惯性质量”在宇宙或大自然中表现为最小,最基本,因此,它对应的波传播速度不仅最快,也将波传播速度封了个顶——到了这里,我们也等于揭示出了“光速”的谜底。借助“光速”是个有限确定的“C”值,我们也可以反思一下,如果能态空间这种作用形式在整个自然中是统一的,而物质波的波速的确与各种传播媒质体的“惯性质量”保持着严格的数学关系,那么,基元体的“惯性质量”如果真的是零,那么,“光速”就应该对应反映为无穷大,而不是我们已经获得这个有限确定的“C”值。
我们在前面已经揭示出,理论上的引力场空间——能态空间都对应着无穷大,而实际存在着的各种大小的基元体的“几何稳定态”的引力场空间——能态空间都是对应着有限的确定值,因此,在“宇宙形态体”的表面层,“宇宙形态体”中存在的各种大小不一样的基元体的“几何稳定态”与宇宙“静岸”之间的引力场作用也是复杂多变的,我们能想象出的各种微作用、宏作用的宏观结果应该表现为:作为界定宇宙“静岸”与“太空”之“海”的“零能位面”以随机的极不规则的形状迅速向外扩展,使得整个宇宙形态体的“生长方式”表现为“统一”(共性规律)而“不同一”(个性事件)。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对应发生着三类事件:1、处于“自然静止态”的基元体不断地被自然平衡作用“激活”,而归入“太空”之“海”之中。2、“太空”之“海”的“海平面”表现为极端的不平静,基元体的“微浪潮”不断卷入“自然静止态”中,裹起一团就走,而使其与“自然静止态”分离,转变成一个独立存在的“零能态体”——这个“零能态体”同时也迅速收缩成对应的“几何稳定态”——正球体,并伴生出它自己的能态空间,这样,一个基本粒子的“核”就最终形成了,其周围的基元体在其能态空间的作用下,迅速理顺出一个稳定饱和的漩涡态,也即形成一个稳定的基本粒子生存下来。从理论上来说,基元体的“微浪潮”有大有小,有高有低,能包裹住的“零能态”团是非常随机的,但由基元体的引力场空间的“能态”性所确定的可能存在的“零能态”的稳定几何形态对应于不同的几何体积却是唯一的,从“宇宙形态体”中稳定存在着电子、质子、中子这三种基本粒子的最终事实上看,电子、质子、中子所对应的基本粒子的“核”应该对应着相邻的三种基元体的“几何稳定态”。我们在高能粒子的实验过程中所发现的那么多不稳定的基本粒子,它们只所以稳定不下来,就是因为电子、质子或中子的“核”被撞击分裂以后所形成的“零能态”的分裂体不是基元体的“几何稳定态”,所以,由其形成的基本粒子都是短命鬼。电子和质子只所以可以合成稳定的中子,是因为它们的“核”合并到一起,“恰好”对应着中子之“核”的“几何稳定态”(至少是从基元体的数量上可以保证够,其多余的被分离出去)。3、我们知道,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可以结合成一个最基本、最原始、同时也是最稳定的“初级物质体”——氢原子。在宇宙形态体的表面层,伴随着基本粒子的大量生成,不稳定的基本粒子都表现的非常短命,而稳定的电子和质子成双成对的结合成氢原子,少量的中子与氢原子结合成次稳定态的重氢元素,当其浓度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就转变成了氢原子的海洋。我们试想,在自然平衡作用——既“外引力”的作用下,它们汹涌着、飞腾着卷向“自然静止态”,当其也像基元体的微浪潮卷进“自然静止态”后,也会裹起一(大)团就走,而使其与“自然静止态”分离,转变成一个独立存在的“零能态体”。这个“零能态体”同时也迅速收缩成自己的“稳定几何态”——正球体,并伴生出它自己的能态空间,这样,一个星体的“核”就最终形成了,其氢原子和同周围的基元体一起在其能态空间的调节作用下,迅速理顺出一个稳定饱和的漩涡态,也即形成一个稳定的星球存在了下来。如此这般,氢原子的巨浪潮有大的,也有小的,有高的,也有低的,它们卷进“自然静止态”以后,分离出来的“零能态体”也有大有小,最终形成的星体也有大有小,在它们产生的能态空间的复杂作用下,它们遵循着小的“归顺”大的,大的“归顺”更大的,更大的“归顺”最大的这样一种由能态空间说了算的秩序,最终理顺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星系。任何一个星体或星系的形成,其随机性都是非常强的,所以,我们既看不到两个完全一样的星球,也看不到两个完全一样的星系。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说几句不算多余的话。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理解宇宙现象也是如此,我们如果只将自己置身于宇宙形态体之中,就会对许多宇宙现象感到困惑。如果我们能借助思维和想象将我们自己置身于整个自然态之外,也就是说能将整个自然态“尽收眼底”,这样,我们理解宇宙的起源和大自然的循环运动,就会觉得非常通顺和自然。
大自然赐予给我们人类(也包括所有的生命体)的生存环境是非常脆弱的,面对自然,无论我们的科学技术怎样发达,最终都会表现为无奈!所以,学会或者坚持顺应自然才是我们人类最明智的选择。
其实,我们理解“自然平衡作用的不平衡结果”,就像理解我们在重力场中所面对的“钟摆”一样,虽然“钟摆”也存在着平衡位置,但在“纯重力”的作用下,“钟摆”在平衡位置上总表现为“不平衡态”。所以,宇宙形态体内的所有物质体,都表现为失去平衡的稳态运动——也就是说,我们所面对所有物质体的平衡态,相对于宇宙“静岸”来说,都是一种运动中的“稳定”。我们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经得起推敲的。

上一篇: 宇宙起源新说(下篇:十四、自然平衡态的态平衡原理)
下一篇: 宇宙起源新说(下篇:十六、“易立难定”的漩涡态理论)
作者:老圃 2011/2/23 10:13:05 | 回复楼主 举报 TOP

共有帖子数1篇  首页 1 尾页
标题:
内容:
图片: 如何贴图?
名字: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验证码:

(Ctrl+Enter)

Copyright © Since 2006.12.29 郭池作品 郭池 源码 | 帮助 |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