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政府再造中国禅宗初祖 首席记者于茂世文 “我知道,在不远的地方(偃师),是玄奘的故乡。和达摩一样,他也是一位广受中印两国人民尊敬的历史人物。”2002年11月9日,印度驻华公使邵德仁先生在空相寺重光典礼上说:“今天是达摩圆寂1466年忌日(农历十月初五),空相寺重光,是对这位促进了中印哲学、宗教、文化交流的大师的最好纪念。” 空相寺始称定林寺,位于熊耳山西麓,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与洛阳白马寺同期营造。公元536年,印度高僧、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圆寂后,葬于该寺。772年,大唐皇帝李豫(代宗)应大唐名将郭子仪之请,敕改定林寺为空相寺。 因达摩灵塔在空相寺,该寺不但为中原名寺,更是中国禅宗圣地,其鼎盛时期,有僧徒800余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殿、观音阁、藏经楼、钟楼、鼓楼等殿房400余间,巍然壮观。但20世纪以降,由于人为与战争因素,空相寺建筑毁坏殆尽,旧貌荡然无存,仅余达摩灵塔与4通明清古碑伫立在熊耳山西坡的荒草中。 “空相寺的大殿、转角楼(钟楼)、僧房等,充公被扒,在附近诸村建起了4座学校。”空相寺监院释延慈法师说,“空相寺文物流落乡野,树木被砍伐一空,数年前我刚到这儿的时候,那是一片荒凉。几年重建,现在的空相寺,总算有个寺院的样子了。” 在空相寺护法居士李嘉的陪同下,记者在附近村庄见到两所已经废弃的学校。据当地村民讲,这两所学校都是上世纪60年代扒掉空相寺建筑建起来的。“大殿的材料,建了李村学校;钟楼的材料,建了陡沟学校。那时把空相寺扒了,总共建了4所学校哩!”陡沟村70多岁的村民乔富泉老先生说,“现在观音堂钟鼓楼前的一对大狮子、王彦村的一对小狮子、柳沟村的一对小狮子,也都是空相寺的。” 近些年,由于有了新的校园,有的村民也想把旧学校拆掉,还给空相寺——这倒让释延慈法师有些作难:“你说,这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当时,村民把空相寺席卷一空,许多砖雕也被嵌镶在学校的墙壁上,看上去倒是很精美。问题是,那么多的旧砖烂瓦,我们要回来干什么?” 不想要的,村民要还;想要的,空相寺又要不回来—— 宋英宗治平元年九月(公元1064年)经幢,八棱八面,凿字六行,为陀罗尼经文,现存陕县烈士陵园。 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所立达摩塔碑,正中刻达摩大师站像,碑右刻一偈语:航海西来意,金陵语不契,少林面壁功,熊耳留只履(明代重刻),现存于陕县文管会。 ………… 1994年9月15日,经陕县人民政府批准,空相寺成为对外开放的宗教场所;2001年6月20日,释永信大和尚与三门峡市主管领导交换意见,决定重建空相寺;2001年7月12日,陕县人民政府下发文件,确定空相寺土地使用权;2001年10月31日,空相寺举行达摩殿奠基动工仪式,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释永信大和尚、日本达摩会副理事长市川信行、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文章、陕县县委副书记秦良原、陕县统战部部长魏显武等参加了这一重建空相寺的奠基仪式。 达摩是天竺国的一位普通老头 达摩是中国禅宗公认的东土初祖,现在来说,是不会有人站出来说“不”的。 达摩刚来中国的时候,也就是众多天竺高僧中的一位,他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佛教界并没有立刻引起大的影响,这也是历史事实。 但达摩播下的这颗种子,“一天天茁壮繁衍起来,终于荫庇了一切”。 因为当初的达摩“不足为奇”,因此他留给我们的原始史料不是很多。最早的史料,当是杨之的《洛阳伽蓝记》(约成书于547年)、昙琳(约585年卒)的《略辩大乘入道四行及序》、释道宣(667年卒)的《续高僧传》。 《洛阳伽蓝记》两次记下达摩行迹:一是永宁寺,二是修梵寺。 永宁寺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年),永熙三年(534年)为雷火所毁。该寺最为壮观的当数九层浮图宝塔——“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洛阳)百里,已遥见之……”“之尝与河南尹胡孝世共登之,下临云雨,信哉不虚。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物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修梵寺,在洛阳清阳门内御道之北,“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不栖。菩提达摩云:‘得其真相也。’” 《略辩大乘入道四行及序》云:“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是大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从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诲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忘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谘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序所由云尔。” 《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云:“菩提达摩,南天竺婆罗门种……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自言年一百五十余岁。游化为务,不测于终。”《续高僧传·慧可传》云:“达摩灭化洛滨(洛水边),可(慧可)亦埋形河涣(黄河边)……” 达摩从海道来到中国,自南而北,“游化汉魏”,汉与魏,就是当时的南方与北魏;到达北魏后,达摩“游化嵩洛”,嵩与洛,就是嵩山与洛阳。嵩山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为他的国师跋陀敕建的寺院,传说达摩也曾在少林寺壁观九年。胡适《楞伽宗考》云:“在五世纪的晚期,北方有两个印度和尚提倡两种禅学,开辟了两个伟大的宗派。一个是跋陀,又译作佛陀;一个是菩提达摩。佛陀弟子道房传授‘止观’禅法给僧稠(480-560),僧稠成为北齐的大师,撰《止观法》两卷……止观禅法是南岳天台一派的主要教义;虽然南岳慧思(514-577)和他的弟子天台智 都远攀马鸣龙树做祖宗,而不肯明说他们和佛陀僧稠有渊源,我们可以推测佛陀僧稠是南岳天台一宗的远祖。菩提达摩教人持习楞伽经,传授一种忍苦行的禅法,就开创了楞伽宗……达摩死后二百年中,这个宗派大行于中国,在八世纪初成为一时最有权威的宗派……后来时势大变迁,神会捏造出来的道统伪史居然成了信史,曹溪一派竟篡取了楞伽宗的正统地位。从此以后,习禅和尚又都纷纷攀龙附凤,自称为曹溪嫡派,一千多年以来的史家竟完全不知道当年有个楞伽宗了。我们看了楞伽宗史迹的改窜与湮没,忍不住一种打抱不平的慨叹,所以现在决定要重新写定菩提达摩一派的历史。” 道宣的《续高僧传》,很明白僧稠和达摩两派的旨趣和倾向的不同:“菩提达摩者,神化居宗,阐导江洛。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然而诵语难穷,厉精盖少……然而观彼两宗,即乘之二轨也。稠(僧稠)怀念处,清范可崇;摩(达摩)法虚宗,玄旨幽赜。可崇则情事易显,幽赜则理性难通。”尽管在唐初“归仰”达摩的裔孙已经“如市”,但作为律宗大师的道宣,认为这些禅者说来说去都是口头禅,难以抓到头绪、究竟——他们“即色明空”、“体乱为静”,只在口头上说得动听,而在实际上生活中,完全违背律制:“复有相迷同好,聚结山门……运斤运刃,无避种生。炊爨饮啖,宁惭宿触。或有立性刚猛,志尚下流,善友莫寻,正经罕读。瞥闻一句,即谓司南,唱言五住久倾,十地将满。法性早见,佛智已明……” 达摩以降,慧可弘法,被砍断臂膀,只得“从容顺俗”,“佯狂”避祸;道信、弘忍开辟禅林,道宣以为这是坏生掘地,并大骂他们煮饭定居,违反律制,不知羞耻! 但“顺俗”是印度禅中国化的开始,丛林制度,是印度禅中国化的制度创新,而此时的达摩,也就是一个天竺国普通老头,谈不上有什么神通。 达摩被大唐政府“玄”化为神仙 传说久了,也就成为唯一的信史。人们对达摩是一位普通的天竺国老头的事实,倒不愿相信了。 最早把达摩推向神坛的,就目前我们发现的史料而言,是出自敦煌的《传法宝记》(约成书于713年~732年之间)。《传法宝记》云:北魏宋云等从西域取经回来,在葱岭见到了达摩;达摩的门人开馆一看,原来棺材里没了达摩,是空的。宋云去西域,在518年;回来,在520年。此时,达摩正在北魏传禅,所以宋云在葱岭见到达摩,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这只能是对《续高僧传》中所言达摩“游化为务,不知所终”的新的“构想”。这种“构想”,是中国道教里的神话,与佛教不沾边:达摩在东土死了,又回天竺国了,还在他回家的路上,见到他了。 到了《历代法宝记》(约作于775年),又云:宋云见到达摩手里提着一只鞋子,开棺所见,不是《传法宝记》里所说的“空棺”了,还有一只鞋子在里面,于是有了“只履西归”的动听故事。 在《传法宝记》与《历代法宝记》之间,发生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这就是772年郭子仪奏请唐代宗敕封达摩。现存空相寺的《汾阳王置寺表》碑,通高120厘米,宽60厘米,厚15厘米,2004年出土时未见碑座,距地表约1.5米。碑文竖行直书,共26行,满行44字,碑首双行小篆《汾阳王置寺表》,其中“王”字残缺,可以断定该碑是由一块旧碑重新磨平后刻制的,现抄录全文如下——故尚父(郭子仪封号)汾阳王奏达摩祖师谥号、寺额、塔额、度僧表并中书门下(省)牒及牒、寺牒;河南府永宁县界熊耳山下达摩禅师塔院,徵事郎守,永宁县令桂次武,大中十二年九月□□日到任,方始建。 右臣伏以达摩禅师自西方传法至中国,为禅门第一祖师,阐化梁朝后,至河南府□□寺灭度,葬于熊耳山下,遗塔见在。其所著履,化为神泉,其所持杖,变生一树。空中钟梵,往往得闻。三百余年,灵验不绝,为远近所知。自经圣代,未蒙旌异。臣往年曾到塔院,亲礼圣迹,及收东京,身虽不往,心发至愿,倘禅师福佑,俾祓氛殄灭,国步再安,必当上 闻,特加崇饰。今若缄默,有负曩诚。臣子之情,伏希 圣察。特望 天恩,加达摩禅师谥号,并赠寺额塔额,度柒僧庶,上资 景福,下遂 愚衷。谨录奏 闻,伏听 敕旨。 大历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关内河东副元帅 司徒兼中书令,汾阳郡王臣郭子仪奏 中书门下 牒 关内河东副元帅 牒奉敕达摩禅师宜赐谥号圆觉,寺额为空相之寺,塔额为空观之塔,余依牒至准,敕故牒。 大历七年十二月十二日牒中书侍郎平章事元载,门下侍郎平章事王缙,兵部侍郎平章事李使,司徒兼中书令在使院 敕关内河东副元帅 牒空相寺 牒奉中书门下 敕牒如右,请录白施行者,各帖所由,准,敕故牒大历八年正月四日牒,关内河东副元帅司徒兼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 谢赐谥号 御题塔寺额表并批答 河南府永宁县熊耳山第一祖达摩大师塔院 敕宜赐达摩大师谥号圆觉,寺为空相寺,塔为空观之塔,右件寺伏蒙 御题塔寺两额,中使张如津 送到者。伏以达摩大师,心入佛地,振锡东土,禅关遂开,塔额寺名,实在崇饰。今圣慈鸿信,御札亲题。金榜流日月之光,香台写龙凤之状,掩凌烟于千古,降垂露于九重。非独法门之荣,实为天下之宝。将以永福,皇祢传乎不朽。谨伏表陈谢以 闻谨言。 大历八年四月三日,河内关东副元帅司徒兼中书令汾阳郡王臣郭子仪奏 敕建达摩大师踪自五天,化流三界,广津梁于东夏,弘清净之因缘,尊敬遗陈,旌题塔寺,因昭正教,永播玄猷,所谢知。 祖师塔院显祖忠武公大历中特奏闻崇饰。珙(郭珙,郭子仪孙)九年夏,敕授此邑宰。至止月余,亟造塔下,而上奏旧章,帝赐批答,悉录自藏于塔室内。跽获稽首捧阅,再周伏睹弘道尚教之旨,而忧国之诚,形于至愿。虽 响内,不忘竭诚之恳,焕乎懿烈,扇赫今古。珙谬宰兹地,获睹遗芳,敢不发挥圣德,期乎不朽。谨用勒诸贞珉,以垂永永,冢孙朝议郎行河南府永宁县令珙记。 大中十二年九月□□日建刻字杨绍 长衢郭浩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