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 | 失去信号?  

知乎 豆瓣 新浪微博

 切换贴吧QQ经验分享 天文爱好者 美文 投诉举报! Aymi的兴趣释放乐园: 精品 | 热点 | 图片测试 | 公告 
 首页 > 贴吧列表 > 郭吧 > 《郭氏文化(续)》史实明鉴(续) [精品]
回复 11 浏览 10836 
1 《郭氏文化(续)》史实明鉴(续)

郭氏家谱叙原始

按:此娄烦郭氏家谱叙原始文稿,含大量信息。第一段中所提“郭遂”,盖为“郭,乃“遂”、“”音似之故。还有“晋人灭虢,之子孙避祸,遂改虢为郭”,又为虢氏迁民为避祸而改郭姓提供了新的史证。今将全文加标点转载,旨在供族人寻根问祖并专家、学者考证研究。

余尝读史,至晋献公伐虢,未曾不叹息痛恨於虞之假道,而与之俱之也。晋人灭虢,之子孙避祸,遂改虢为郭。东汉桓灵时,介休郭泰字林宗号有道,其后裔也品行最高。曾孙郭璞居闻喜,桓温谋篡,命郭璞筮之不吉。桓温曰:“乡寿几何?”璞曰:“命尽日中。“郭璞弟郭瑕奔临县紫金山。至唐郭子仪少子郭遂之子,因避灵武之乱又奔雁门山下居焉。(此段谱叙得到李吉等编著的《中华郭氏》印证:“子仪公去世后,郭在家居丧,正值朱,氵此叛乱,郭虽躲进山谷……)厥后有郭膺心官金天会中奥鲁,郭膺心元孙之子郭山甫始奔娄烦壁闸村。与异人袁柳庄善,柳庄卜地潜龙潭可立宅大发。潜龙潭不知何时改名双井沟。

郭山甫字仰止号岩岩,为居双井沟郭氏始祖,妻折氏,生郭兴、郭英,又生一女。郭兴初与滁阳王(郭子兴)同名,故止名兴以别之。兴父山甫善鉴人。太祖徵时尝过之,山甫惊异急具馔与交欢,酒酣拜跪于前,具陈天表之异,他日贵不可言,幸勿相忘。太祖既去,山甫语其子曰:“吾视汝曹皆可封侯,今始知此公子贵,汝曹宜谨事之。”复以女入侍后为宁妃,孝慈皇后崩,妃尝摄六宫事。山甫卒追封荣国公,次子郭英封武定侯,郭英长子郭德成为骁骑指挥。洪武癸亥十六年冬十月,巩昌侯郭兴卒追封陕国公。洪武丁卯二十年春二月,太祖命宋国公冯胜为大将军,颖国公傅友德为左副将军,永昌侯兰玉为右副将军,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为右参将,率师三十万征纳哈出,复遣前所获纳哈出部将乃刺吾往谕降。洪武已巳二十二年,郭英应召选送兵部验准大汉将军。太祖登极设西厂锦衣卫,卫中首一员要缺专摄钦件官衔谓之大汉将军。上巡幸征伐英随驾年深,准世袭实授百户。洪武丁巳十年调征云南,入普定等处有功,升锦衣卫副千户。洪武丁已未十二年调征辽东深入建川,建川今沈阳银古塔长白山鸭绿江地方是也。又有功升正千户。永乐癸未元年春二月,武定侯郭英卒。至东楼公郭翰万历庚辰八年简命辽东全州守备,以都指挥体统行事,有疾告致。男力鸣袭任神机营把总,九鸣之子郭承宗袭祖职正千户。郭英长子郭德成世袭武定侯,次子郭名成镇守九真。郭德成卒,郭勋袭武定侯。

荣国公郭山甫字仰止号岩,妻折氏。武定侯郭英字上党,妻赵氏。袭武定侯郭德成字於据,妻东方氏。袭武定侯郭勋字遵尧,妻吕氏。郭镇星字圆度,亦袭武定侯,以征北塞失军机夺侯爵代罪征东,镇星妻□氏。兵科给事中部郭希□字誉美,妻橄氏。东楼公郭翰字沧海,妻赵氏。神机营把总郭九鸣字声闻,妻宁氏。袭神机营把总郭承宗字华胄,袭祖职正千户,承宗妻刘氏。承宗大汉将军郭英八代孙也,在静邑为钦依世家。郭承宗之弟郭承绪陆庆辛未五年春二月,会试以少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张居正掌詹事府,翰林院学士吕调阳充考试官,取会元邓以赞等四百人,郭承绪三甲试用。万历癸未十一年钦命占城总督节假钺,占城稻米长机寸径一分有余,南望天上有孔相傅女娲氏未补。云南省外缅甸一国,缅甸国外占城一国。嘉靖甲申三年秋九月,武定侯郭勋会同张璁、席书、杜萼等六十四人上言三代之法,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孝宗有武宗为之子,不宜更立皇上为后人无二本,孝宗伯也,宜称皇伯。恭穆献皇帝曰皇考,章□圣皇太后曰圣母,诏谕天下。嘉靖丁亥六年秋八月,命吏部左侍郎桂萼署刑部事兵部,左侍郎张总署都察院事,少詹事方献夫署大理寺事,释狱囚李福达治御史马碌等罪。

李福达山西崞县人,初从妖贼王良谋后,遣戌山丹卫,逃还改名李五。清军御史勾发山海卫,复逃至陕西洛□县。倡弥勒佛教,由是致富县民,邵进禄等从之。福诳进禄等聚众以待,而自还山西。进禄等事露遂反火久以捕获,供称李五首祸。福达闻之鼠居五台,改姓名曰张寅,生来大同之同戈镇,挟重赀赴京匠籍纳粟为太原卫指挥,自言能炼丹药,出入武定侯郭勋家。其薛良徐沟人也,首发寅奸状,有系其子太仁太义太礼抢狱,福达乃自指狱质,先后讯者代州知州杜惠胡常,证之者李贵全等三十人。狱具布政使李璋、按察使徐文华、巡按御史张英皆如讯,独巡抚毕昭谓张寅非李福达反其狱。以戚广为证,坐薛良诬告。狱未意而昭去,会御史马录按山西复穷治之如前讯。郭勋贻书于录为福达求免,录不从,上其事于法司。于是左都御史聂贤等奏福达挟妖术煽乱,郭勋交通逆贼纳贿行嘱宜并坐。得旨如奏,令勋对状,勋具服谢罪,上特原之。给事中程辂常泰等御史马录巡抚江潮各请谕勋如律。上令逮福达来京审问。逮至刑部,尚书颜颐寿等于午门外会讯,告者薛良,众证李景全等并指福达郎是张寅。寅语塞,讯戚广何以证薛良为诬告,广云我未就吏安得此言。颐寿等取供奏闻,上疑颐寿偏狗命覆勘。刑部主事唐枢言福达罪状甚明,拟死不狂。上怒黜枢为民,颐寿等惧指为疑狱,并下顺寿等于狱。上大怒逮马录,下镇抚司掠治一时论救诸臣皆逮系,并下顺寿等于狱。命张总桂萼方献夫署三法司事杂治之。萼等搜马录箧中有大学士贾永、御史张英、都御史张仲贤、大理寺丞汪渊、工部待郎闵楷、武定侯郭勋、各私书永别有所嘱。英等颇及福达而郭勋专嘱焉,萼等告张寅优分家薛良所告,指为李福达所在问官宜反坐,马录误陷郭勋因穷治张寅指为福达,所在问官阿意承指遂成大狱,请谕如律。有旨薛良诬告罪死,石文举等诬证,布政使今升都御史李璋、按察使今升大理寺少卿徐文华,阿附巡按杀人媚人俱发极边卫分充军,遇赦不,给事中刘琦、御史程后充卢琼挟私弹劾充军,给事中王科、张逵、秦佑、沈汉、郑一鹏启各扶同忘戾俱为民,邢部尚书颜颐寿,侍郎刘玉壬启,都御史江潮、刘文庄,大理寺卿褥汤木、少卿顾泌,寺丞汪渊畏避言官推勘不实,太仆寺卿锡光录寺少乡作才逞忿横议,吏部侍郎孟春,工部侍郎闵楷,都御史张仲贤交通私书各革职。知州杜惠、胡常王巡按御史勘问,巡抚毕昭舆张寅父子俱免罪,还职役,马录故入人死罪未决,发烟瘅地面永远充军。其陆续逮至都给事中常泰,员外郎刘仕充军,大理寺副杜鸾,御史高世魁、汪淳、姚鸣凤,邢部员外郎升佥事司马,相俱为民,佥都御史张润,御史升太侯寺少卿张英,南京满任御史戚雄俱闲住。嘉靖庚子十九年秋七月,郭勋荐朝用有烧炼之术,朝用遂献万金助修雷坛,上大悦。

辛丑二十年秋八月勋卒,冬十二月科臣壬哗言:左都御史与尚书张,王赞、严嵩,武定侯郭勋,深相结纳互为奸贪。近因勋败抗疏陈奸始附势以罔利,终尾败而脱祸,疏上不报。郭名成郭德成之弟也,洪武戊辰二十二年会试会元解缙,状元程享泰,赐进士出身,王希曾为左都御史,赐同进士出身。郭名成钦差西宁参帅,设屯田以兵养兵,不扰农商。西番藏吐鲁番等处内降。郭劝郭名成之子郭英之孙也,好勇性气暴戾臊率步行舞瘙槊奔马不及,开二百筋弓,射百步百发百中,又平原支挑带炮架机运千斤石飞二十余步。永乐初诏选状丁郭劝以性气不好,朝官不敢保举,兵部遂不入选,闻怒而归年余闭门不出。巳而与范光山,范光之子范文章下马城仪宾杜芝兰,重阳登高结盟於阁雷山。时人称为马铳三奇。郭镇陈病慢惊风一生不愈,妻吕氏,同父弟郭镇蔡马兵出身为上都游击,同母弟郭镇粤庠生增广宁武户部中字库督统使。

郭镇入闽代州籍,中乙榜知湖广知县。郭镇陈元孙郭湖太,马上长枪腰力精极熟极,弹弓一发二十。我朝顺治六年大营已丑变,郭太湖志在合朔阳曲胡延村炮发坠马而死於胡延村。族中兄弟叔侄等从而俱毙都四十余人。闻晋祠堡乱平乐甚,次日有一少年向阳殿秀才去收闲友得死葬之。拣桑条上在今土地庙后,土人遂讹为国大虎,暮不敢采樵者,病虐病也。弗以酒食禳祭,乃李玉衡英雄集录。李玉衡黍谷县贫之至,读书籍三旬九食,冬抱犬卧取温,康熙初入学中会拉翰林官至广东布政,英雄集录起陈桥止于永历。

——娄烦郭克诚提供 李梦白摘抄至双井村《郭氏家谱》 汾阳任克良标点并提示:文中可能有错抄字、多出字、漏字。

上一篇: 《郭氏文化(续)》史实明鉴
下一篇: 《郭氏文化(续)》祖德承传
作者:aymi 2009/7/30 23:34:05 | [已有11人回复]回复楼主 举报 TOP

2 明朝开国功臣武定侯郭英在兖州的有关史实

山东兖州 郭景华

  按:景华先生所收集并进行的考证,是对武定侯郭英史实的重要补充,也为郭英后裔祭祀先祖提供了线索。

一、《兖州府志》

明(礼部尚书)郡人于慎行编,明万历二十四年(1597年)刻本,府志卷之三十六卷。

《兖州府志》人物志七之三十五卷,元朝郭子兴:其先曹州人,父曰郭翁,以卜南游定远,定远富人有女而瞽。从郭翁,卜曰,此贵人也,请以为妇,遂生子兴。至正壬辰(1352年),汝颖兵起,子兴识天下当变,乃聚宾客子弟,拔濠梁据之。

太祖高皇帝,龙潜民间,挺身往从抚之麾下。间召与语奇之,因授以兵柄,奉高皇后配焉。

太祖即位,追封滁阳王建庙墓,所有司岁时奉祠。女一(郭惠)为皇妃,生蜀王、豫王、如意王,详见太常寺丞张来仪奉束力撰碑。

  注:元朝末年,安徽南部农民起义军元帅郭子兴,其先祖父亲是曹州人(即现在的山东省菏津市,古称曹州),父亲郭翁,南迁移到定远县。

二、《滋阳县志》卷一:清·康熙《滋阳县志》十一年(1633年)

高吴桥在城西三十里跨水而建。

永济桥去高吴桥(南)二里,跨溪水建于(明)弘治庚戌之秋,俗号新桥,山东参议长安萧谦有记。

卷二:人民部

补遗:顺治三年,封遵义县知县郭皇畿父调元为文林郎,母为张氏为孺人。

坟墓:武定侯墓,在城北十五里安家庄,明洪武十八年封鲁藩,遣武定侯郭英监修王城宫殿,没于王事,因葬焉,俗呼为江山。

宁威将军墓,在城西北三十里,葬郭廷瑞,有石坊。

卷三:政事部卷四:文献部(忠孝)

清,郭玺,南高吴社民,家极贫,饔飨不得朝夕。崇祯十五年,我兵破兖时,玺尚襁褓,伊母被俘北归,玺父已另为娶室,玺事继母无间言。康熙八年,玺以年力方壮,誓欲寻其生母,此至九年春,乞食至京,果得相见,遂相持悲泣,感动母之主家,许玺赎回,玺典身庸工得金若干,不是,则里闾怜而助之,千里负母竟得完聚,康熙十年知县李潆闻其事,于当道咸树棹契旌之。

三、《兖州县志资料》

《兖州县志资料》兖州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1984年12月)。

1、兖州城:据清康熙十一年和光绪十二年《滋阳县志》记载,兖州城,春秋时在今城东 北五里,今古城一带。东汉时县内尚有桑丘城和樊县。桑丘在今城西三十里顿村和故县村之间;樊县在今县城西南三十里土固城村。

南北朝时县城迁至今城北半部。隋唐时的建筑物,如金口坝兴隆塔、少陵台等至今犹存。明初鲁王朱檀在兖州就藩(位),遂命武定侯郭英扩建砖城,把南城墙往南移动约1100米,周长14里200步,成为解放前的兖州城廓。

2、兖州历史大事并表

公元1385年,乙丑,明太祖十八年,朱元璋封其第十子朱檀为鲁王,来兖州就藩。升兖州为府,置嵫阳县为兖州府治。武定侯郭英扩建砖城,城周长为14里200步。

3、县城地名形成分类

“兖州”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篇中。书中说夏禹治水,划分九州。明洪武十八年,鲁王朱檀封藩来此,又升兖州为府,为建造鲁王宫殿,又设置众多衙门,因旧城狭隘,始命武定侯郭英拓建了府城。“新建的砖城的南城墙比明以前的南城墙向南移了约1100米。”这就是说自少陵台(古南城门楼)以南的所有街巷都是明朝以后形成的。

明朝的街巷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纵横各有三条长街。

东西钟楼长街、东西河内长街、东西五门长街:西御桥、中御桥、东御桥长街,另有许多较短的街巷分布其间。

4、县志资料

兖州府:明洪武十八年,太祖第十子朱檀(鲁荒王)来兖州就藩,遂将兖州升格为府,隶属山东布政使司,辖曹州、济宁州、东平州、沂州等4个州,嵫阳、曲阜、宁阳、邹县、泗水、滕县、峄县、金乡、鱼台、单县、成武、曹县、定陶、嘉祥、巨野、郓城、汶上、平阳、东阿、阳谷、寿张、郯城、费县等二十三个县。后因府城狭小,又令武定侯郭英,扩建砖城,同时大兴土木,修筑鲁王宫殿。清袭明制。

5、《兖州县地名志》1989年6月版记载

安家庙村:位于县城北5公里,谷村乡南部,黄土平原。130户,603人,汉族,耕地1120亩,安家庙村民委员会驻地。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兼种棉花。村南有较大苹果园。据走访调查,安姓于宋末最早迁此立户建村,原称安家村,后无安姓,村名沿用,村北尚存安氏祖茔。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版《滋阳县志》记载,此村属东白杜。明初,武定侯郭英监修鲁王府及兖州城,殁葬于此,并“建庙奉祀”,遂改名为安家庙,村南有龙山文化遗址。2007年10月24日,笔者到安家庙村对郭英墓进行了考查。在村南路边遇到都玉振先生,听了他的讲述。都玉振,男,72岁,满族,农民,曾干过谷村公社水利员,于80年下放回村,当村干部。他说,小时候,在村南边见过两个砖砌大墓,那时墓已被盗过,不完整了。这里是一个大高土堆,跟现在的电线杆一般高,站在村里往南看,只能看到城内的兴隆塔顶。1957年村里人开始用土,无人管理,随便挖土。到1964年后高土堆,基本挖平。1975年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高堆整平成为耕地,现在是村民的菜地。高土堆南边不远是古河道洙水,后整平了。

高土堆下边是龙山文化遗址。农民取土时,不时挖出古砖、盆、罐等。1975年后,县文物部门进行了考古发掘,有大量出土。都玉振是公社水利员,见过出土物,有箭头,有很多石块、贝壳、鹿角、陶片、石釜,还有宝剑(当时锈得厉害,但还有弹性,有光泽)还有下墓用合瓦。砖块大小不等,有绳纹状的,现在博物馆有陈列。另一都姓村民还说,土堆中心是在现在机井处,天旱时机井下卧,挖三米多深,取出很多古大砖。郭英等两砖墓,墓下是龙山文化遗址。

济宁市(地级)人民政府2001年3月1日公布,

兖州市(县)人民政府2001年10月8日立(碑)。

正面:安家庙遗址、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背面:安家庙遗址为龙山文化遗存

保护范围:以标志碑为基点,向东200米,向西至兖谷公路,向南北各100米。建设控制

带,保护范围以外四周各50米。

本人认为,这里应是武定侯郭英的衣冠冢,因为郭英被杀死南京,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郭英含冤而死,后代被杀、被流放。郭英的外甥鲁王朱檀(洪武帝之十子,封地兖州,洪武年早逝)的后代为纪念他,在其封地建衣冠冢,这是合乎情理的(也不要排除鲁王朱檀后人将郭英尸骨移来建墓之可能——编者)。但建郭英墓不能明死因是被成祖皇帝朱棣冤死,所以只能写:“武定侯郭英监修王城宫殿,殁于王事,因葬焉,俗呼为江山。”

——发表于《山西郭氏文化网》

作者:aymi 2009/7/31 21:32:29 举报 TOP

3 兖州市内郭姓村庄分布及情况的调查

  近两年,依据1989年6月版《兖州市地名志》,对兖州市内部郭姓村庄走访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一、高吴桥

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河西,兖州梁山公路北,新驿镇最东北部,黄土平原,为较大庄,分四个村民委员会,795户,3296人,汉族,郭姓占90%左右,现有3000多人。耕地960亩,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大豆、地瓜、棉花,村东有蚕园。农历每月逢三、八有定期集市。

本村历史久远,春秋时(公元前722-481)称高禹城,五代(公元907-960)称高梧城,是个屡动干戈的古战场。据《左传载》:“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齐乌余以廪丘奔晋,遂袭我高鱼城。”《五代史》载:“梁朱友恭败朱垣于高梧。”胡三省注“高梧即春秋鲁国之交(高)鱼”。明初,郭廷睿公为国捐躯,皇追封为宁威将军,后代子孙看庙护陵,留住高吴桥,入民籍。在水,溪水(现中原沟)上建了两座大桥,村改称高梧桥,后讹写为高吴桥。名由最初之“高鱼”、“交鱼”,因音近而演改为“高梧”,系取“凤凰栖高梧”吉祥佳言之意,今演作“高吴”。村西北原有明宁威将军墓碑,清光绪十二年(1886)版《滋阳县志》记有:“北达巷乡·南高吴桥·高吴桥”。

二、郭家户

属小孟乡。据本村郭姓“族谱”记载,郭氏始祖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自山西太原府迁来汶上,明中期再由汶上(木贾柏村)分支迁此建村,为定居最早的人家,村得名郭家户。87户,377人,汉族,1939年手抄本《滋阳县行政区划清册》记有:达巷区·达巷乡·郭家户。

三、郭家庄

属小孟乡,本村建于清末,是郭家户分支的村庄,因郭姓来此,最早故名。29户,140人,汉族。郭茂城老人说,62年还到汶上木贾柏序家谱。

四、郭家村

新驿镇郭家村,据《郭氏族谱》记载,本村郭氏系唐代名将郭子仪后裔,称“汾阳世家”。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汶上县城,后由始祖九代孙郭禄再迁此外。村以姓氏得名郭家村。清光绪十二(1886)《滋阳县志》记有:“北达巷乡·西邢安社·郭家村”有211户,1000人,汉族。

五、郭家宫村

古有尧、舜、禹三官庙,祀天、地、水神。有24户,113人,汉族。大安镇郭家宫村,北三官庙村村委会。本村与附近邢家庙、二郎庙、北三官庙、李宫村总称大宫村,也叫三官村,庙宇很多。

据古碑记载,此村名仙家宫村,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5)武将仙鹤林的老家。清光绪十二年(1886)“县志”记述他:“起卒武,勇冠三军,百战致位大帅”。他以战败农民起义领袖王伦的“功劳”提升到湖南提督。后来他“老乞休”,在城西南老府庄建了府第,全家由此迁走,郭姓发展成大户,村民名改为郭家宫村。

清康熙十一年(1672)《滋阳县志》记“西大南社·三宫村”。

六、郭家楼

前海乡东部偏北,城西8.5公里,郭家楼村委驻地。123户,522人,汉族。

据1962年修《郭氏家乘》记载:本村郭姓原系古“汶阳世家”,明初迁来此村,建有楼房,故村名郭家楼。后因故郭姓迁往高吴桥村,村名仍沿用未改。其他名称原为郭氏佃户,仍聚居此。

此村东濒杨家河,河内有一潭,名郭家潭,深不可测。群众历代传有“老鳖精”,兴妖作怪等情。据《滋阳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二(1906)手抄本记载,同治元年(1862)捻军将领李戊诈降,大败僧格林沁于此。

清光绪十二年(1886)县志记有:“西仁义乡·西土楼社·郭家楼”。

七、西郭营

黄屯乡东南,蓼沟河东,离县场面13公里,152户,722人,汉族。现在郭姓600余人。明朝时候,此处曾驻兵屯恳。后来有西北乡郭姓迁来定居,是汶上木贾柏村分支,有1989年序家谱,形成村庄,故名郭家营,1980年地名普查时与王因镇郭家营重名,更为西郭营。清光绪十二年(1886)县志记:“南进贤乡·南辛王社·郭家店”。

八、东郭营

城南10.5公里,王因镇东部,氵四河西岸,240户,1035人,汉族。此村临近氵四河,常决口。明清时驻有防污的兵营,带兵的将领姓郭,故村得名郭家营。1980年,因重名更为东郭家营。

本村原属邹县境,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版《邹县乡土志》记有:“西木社·郭家营”。2007年12月19日调查,族长郭凤同,83岁,白长胡子老人,属牛,他说东郭营村西半部的郭姓,不属于东部郭姓,也称西郭村,自称是山西迁来汶上木贾柏村。后在汶上木贾柏分支,兄弟三人,长支留汶,次支去宁阳,三支来到东郭营,祖谱已毁,不可考。

九、王鲁村

城西南3公里,属城效乡,2007年12月8日郭景华到村中调查。

70岁的郭瑞友老人在村委会看院,他说,郭姓在村中是大户,有300余人,占村人口的分之一。郭姓现在是三大支。据传是从湾脚老奶奶时从山西、汶上、高吴桥逐渐迁来,挑筐摞篓逃荒来而,贫穷,无家谱记载,年代不清。湾脚老奶奶死后葬在村北,五六代之后富裕了,立了碑,排了字辈,有“中和堂”家堂。

十、名胜古迹——桥

高吴桥,原为横跨河上的村中东边中间的一座三孔石板桥。位于新驿镇东郭,高吴桥村中间。据清光绪十二年(1886)版《滋阳县志》记载:高吴桥在城西三十里,跨水。按高吴、古地名。春秋时称高鱼,五代时称高梧。《五代史·葛从周传》:“太祖攻朱瑾于兖州,末下,从周诈言救兵至,阳避之高梧是也。”后改高吴,桥即以地得名。1965年府河改道,合并、漕、杨、府河(原河道废止,村中老桥文革时期毁废,两边都填平建房,只剩旧桥原址),重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新式桥梁(原桥址称南新桥,村东南3里),仍称“高吴桥”,全长72米,宽8米,高4米,载重汽13级。是兖梁公路交通要道。桥北并建有水控自动多饺翻板闸,以控制水位、引水灌溉。

——山东兖州郭景华

作者:aymi 2009/7/31 21:32:54 举报 TOP

4 汾阳爱子村记考

文章《汾阳爱子村记考》详见郭网(http://www.guoziyi.org.cn)相关页面。

作者:aymi 2009/7/31 21:34:25 举报 TOP

5 元好问见证汾阳郭氏

吕世宏

  新近发现,元好问文集里有记录汾阳郭氏的史料文字。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代秀容县人氏(即今之山西省忻州市),七岁能诗,是金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和史学家。

宣宗贞佑年中,蒙古挥军南侵,元好问为避兵祸南下,居河南福山县(今河南省宣阳县西六十里)。期间,为金人郭瑁撰写碑文,留下了有关汾阳王及其后裔的第一手资料。

元遗山卷第二十八《广威将军郭君墓表》写道:“君讳瑁,字子玉,姓郭氏,世为岢岚人。唐以来,忠武王之子孙散居汾晋间,不见于谱系而得之承传,君盖基苗裔也。兴定元年,入为尚书左三部检法、改嵩州知法,遂充行尚书六部主事。累官广威将军、汾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以正大二年、岁在乙酉、正月元日,春秋五十有八,终于嵩州之寓舍”。

文中“唐以来,忠武王之子孙散居汾晋间”数语理当是汾阳王封地及其后裔流向的重要见证。“忠武王”指汾阳忠武王郭子仪,“散居汾晋间”的”汾”指汾州概指今汾阳及其周边地区,《金史》:“汾州,宋西河郡军事,天会六年置汾阳军节度使,后又置河东、南、北路提刑司。县五,西河、孝义、介休、平遥”。“晋”指晋州概指今临汾地区。《金史》:“平阳府,宋平阳郡建雄军节度。本晋州”。

现收藏于北京图书馆的《大元郭让神道碑》所记述:“公郭姓,讳让,字周臣。汾州西河人。公之显祖曰子仪,以功封汾阳王,食邑于此,厥后子孙遂著籍焉,自王而下,岁远谱之”。

元好问的记载,结合上述碑文,可以肯定汾阳郭氏后人的原始居住区在汾州。也进一步明确了唐人笔记“郭汾阳在汾州”和宋代典籍“郭汾阳在汾上”的客观含义。明代万历三十七年的汾州杨柏柯《新建汾阳忠武王郭公庙碑铭》曰:“王受封于汾阳,则汾阳乃王食报之地,以故朝代虽更,报祀不替”。汾阳、孝义、交口等县,近年来陆续发现郭子仪后裔家谱,其中郭村、吕居堡、花寨一脉的家谱已经由当地郭氏族人与郭世科先生合作整理面世。这几县数万之众的郭氏人口中,口传谱记大部分为唐代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汾邑后裔。

汾阳王文化既是汾阳的城市坐标,也是古汾州乃至于山西省的重要文化资源。

——此文曾发表于2008年3月16日《吕梁日报》

2008年12月9日《山西日报》

作者:aymi 2009/7/31 21:34:58 举报 TOP

6 汾阳王后裔一显赫世家在古老汾州浮出水面

文章《汾阳王后裔一显赫世家在古老汾州浮出水面》详见郭网(http://www.guoziyi.org.cn)相关页面。

作者:aymi 2009/7/31 21:37:11 举报 TOP

7 汾州郭氏又一族

文章《汾州郭氏又一族》详见郭网(http://www.guoziyi.org.cn)相关页面。

作者:aymi 2009/7/31 21:38:28 举报 TOP

8 对汾阳七村及平遥安固村郭氏的调查

曹其金

  汾阳是郭氏得姓的根祖发祥地,距今已传2660多年,此论已得到世界郭氏族人的共识和认可。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成立前后,世界各地郭氏积极踊跃参与活动,提供资料,并成为寻根问祖的中心,这是不争的事实。各30万字的《郭氏源流考》和《郭氏文化》的相继问世,就是世界郭氏族人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结晶。郭氏由汾阳得姓以来,到郭子仪封汾阳王之后,不断向四周的邻县,邻省幅射,触角伸向全国、全世界各地,形成名门望族,遍地开花,是姓氏中的一朵奇葩。

据1998年版《汾阳县志》1990年《人口普查姓氏人口一览表》统计,全汾阳480个姓氏,郭氏居第九位,人口9259人,占全汾阳总人口的2.07%,是汾阳的大姓族之一。2007年,笔者对汾阳城东一些村庄的郭氏进行了调查,现分述如下:东宋家庄东宋家庄是本市郭氏聚居地之一。全村有郭氏200多户600多口人,户数与人口均居全村之首。通过与郭秉义73岁、郭九亮82岁、郭九恭68岁、郭培耀70岁等几位老人座谈得知,东宋家庄郭氏第一代始祖郭中宝,是明代后期人,据传曾任过八府巡按职,后由陕西渭南县来今东宋家庄落户。从第二代即分为四个支股。第二代的辈份用字是“大”字。一支股始祖名大改,今郭德耀等属一支股;郭秉九等为二支股;郭起禄、郭起勇等为三支股;郭九孝、郭九英等为四支股。

从郭中宝起,35代的辈份用字是:中大延天恒,永正世怀朝,秉九起清根,德厚多贤良,恩荣富贵长,庆平安广泰,子孙成万邦。今用至“良”字辈。辈份用字基本不乱。郭德耀为第16代。

有文字记载,清乾隆皇帝钦赐修职郎郭世琮,其妻杨氏钦赐儒人。死后葬村东柳林茔。原有石桌、墓碑等遗物刻有上述文字。原有老神秩一幅,幅面纵横都是普通神秩宽大,早已遗失。今郭德耀保存有续修的新神秩一幅。

抗日战争期间,五区区公所抗日干部有文教委员郭起和、敌工科科长郭炳炎。现有原汾阳市副书长郭起林,原汾阳市民政局局长郭清善等。


孙家庄

孙家庄郭氏有四个户族。

一、郭裕富,66岁,中医。始祖从本市孝臣村迁来,至“裕”字辈为第七代。他曾祖父郭清湖,父郭培丰,与孝臣村郭氏字辈不乱。原有神秩一幅,被其兄裕树卖掉,不久其兄不幸身亡。

二、郭九伟,已故,其子郭建业,他祖父时从平遥县王郭村迁来。

三、郭殿云,始祖郭光先,从本市罗城村迁来,传至“殿”字辈为第十代,有神秩一幅。 本族郭殿生,现任山西省司法厅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四、郭起发,59岁,汾阳市公务员。本“起”字为所传第12代,有神秩记载,前11代为:

一代 文字脱落

二代 文字脱落

三代 郭义□ 郭杨烈 郭杨□

四代 郭奇□ 郭奇雨 郭奇□

五代 郭明俊 郭明德 郭明清 郭明  郭明道 郭明英 郭明秀

六代 郭春贵

七代 郭振龙 郭振庆

八代 郭世亮

九代 郭林

十代 郭如山 郭如长 郭如光 郭如峻 郭如□ 郭如海

十一代 郭学礼

十二代 郭起□


肖家庄

郭廷森,70岁上下,在农业合作化时期,曾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多年。本族15户,100多口人。始祖从孝义迁来,传至本人为第八代。

郭学让,早故多年,与孙家庄郭起发为一族。童年时来肖家庄给财主当长工遂落户。子郭起富,现在外地当干部。

肖家庄还有郭四保一户。


东雷家堡

始祖郭安,清康熙四十六年生,嘉庆七年卒(1708-1803年)。始氏来原无考。“玉”字辈为第七代。2000年8户23人。有神秩一幅完好。以1708年算起至2008年是290年。

青堆村

郭守业,80多岁,新中国成立初,曾任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是本支郭氏第14代传人。青堆村有一郭氏老宅,位于原旧正街偏东路北,座北朝南,临街大门朝东。上院为四合头窑院。有砖碹正窑三孔,东西各有夹窑一小孔。门窗顶部均有碹拱,底部长条青石垫基。有东西砖碹窑洞各三孔。上边东风厦为登窑砖砌阶梯。下边各有小窑洞一孔。南边有座南朝北窑洞三孔,其中中间一孔为道工院通街穿心门洞。东西南窑洞前墙均为木质夹扇。门窗上半部花瓶左右各一个,花瓶高约一尺二三寸,一对原物今尚存。上院墙面均为磨砖合缝,墙面光洁,上窗外间(门道门)外观为座舍结构,由普桂、欠板、插翅构成,筒瓦封顶,两根明柱,下有青石鼓垫基。上院顶平面相通。通二院穿心门洞外左右两侧,各竖青石板嵌入墙体,镶砖柜,刻对联一副,上联:“莺鸣宝树灵通地”,下联:“桂植芝庭秀属人”。字经约三寸多。道出院主人的清雅高贵。二院街门外东侧墙体内,嵌一个小巧玲陇的门神堂、上部由红绿琉璃瓦打顶,两根黄琉璃柱支撑,很是讲究,高约一尺多,宽约八寸。二院街门为门楼式,木质门墙,上额框内楷书《武绳》二字,字经约一尺多。据郭守业介绍,第一代始祖郭振基,原为平遥县南梁庄人,武状元出身,《武绳》二字,证实郭振基为武状元无疑。遗憾的是没有落款的姓氏和时间,以致难以推断建造宅院和武状元生活的准确时间。以今第十一代传人郭时发向上推,每代相隔30年计,第一代始祖郭振基生活年代应在清康熙前期即公元1677年前后,至今约有330年。原有神铁一幅,与神主堂均毁于文革动乱期间。

以郭邦鉴为始祖的郭氏,因贫困谋生,约于清道光年间即公元1827年前后,由汾阳城内迁居青堆村,传至今郭喜辈为第七代。有神秩一幅,抄录于下:

一代 郭邦鉴二代 郭 诒 郭 常 郭 元三代 郭世华 郭世禹 郭世荣四代 郭会福 郭会宝 郭会全 郭会有 五代 郭良富 郭良弼 郭良珍 郭良银 郭良珠六代 郭 焕 郭 耀 郭 庆 郭 煜

前庄化郭氏

郭淮山,2008年76岁。他高祖父郭天宝,原为青堆村人,因家境贫寒,“一担担担到前庄化”,可知郭天宝是为谋生来到前庄化落户的。迁居时间约在清光绪初年即公元1887年前后。至“淮”字辈为第5代。有神秩一幅,抄录于下:

一代 郭天宝

二代 郭有元 郭有亨 郭有利 郭有祯三代 郭成仁 郭成义 郭成尧 郭成禹 郭成汤 郭成忠 郭成善 郭成礼 郭成智 郭成信

四代 郭学文 郭学良 郭学发 郭学胜 郭学新 郭学孟 郭学诗 郭学孔 郭学冉 郭学勤 郭学伟 郭学彦 郭学顺 郭学浩 郭学□ 郭学如 郭学云 郭学存 郭学周 郭学伊 郭学胄

裴家会

裴家会历史上归属汾阳,现属文水县。

采访对象:郭学生、郭孝忠、郭连银、郭耀云、郭学亮。

在郭学亮家抄录了新神秩一幅。原有老神秩、毁于1966年。新神秩始祖郭存信从爱子村迁来。新神秩至“学”字辈为第6代,老神秩上有12-13代,约于明朝万历末年由爱子村迁来裴家会落户。

郭学亮家神秩记有6世:

一代 郭存信

二代 郭忠侯 郭忠相 郭忠卿 郭忠左 郭忠右

三代 郭振福 郭振运 郭振华 郭振基 郭振业 郭振统

四代 郭怀德 郭怀忠 郭怀温 郭怀玉 郭怀宽 郭怀谨 郭怀理 郭怀□ 郭怀□ 郭怀□

五代 郭高 郭昌 郭有 郭富 郭荣 郭贵

六代 郭学寿 郭学诗


平遥县安固村

平遥安固村紧靠汾阳,该村郭氏第一代始祖郭奇才,为避家族纠纷,于清顺治九年即公元1653年,由原藉崞县(今忻州原平市)部落镇迁来落户。至今传至“建”字辈为第14代。

郭奇才生五子,后人分为五大支股,称老五支股。第三代的三支股郭大寿又生五子分为五小支股。

提供资料人:郭子平、郭安平、郭太和及李秉章。

作者:aymi 2009/7/31 21:38:58 举报 TOP

9 “假虞伐虢”战场的复原考证

朱 慧

   史书记载,公元前667年晋献公酝酿伐虢,至公元前658年遣里克、旬息“假道于虞以伐虢”,攻占了虢的北部重塞下阳;公元前655年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献公率师于农历八月甲午(十六)日包围虢都上阳,至农历十二月丙子朔(初一)克城灭虢,攻防战用了整整三个半月;晋灭虞,仅仅一夕工夫就完成了。两役难易之大相径庭,除了“唇亡齿寒”等因果的转换之外,更加突显了虢国极其险峻的地理环境。是役之险,首推当年所假“虞道”之险要。晋南与豫西间有中条山和黄河横断,一方通衢官道极少有选择余地。春秋前叶,晋都绛(今山西翼城西),虞都虞(今山西平陆北古城),虢都上阳(今河南陕县老城东南)。虞在晋之南,虢又在虞之南。晋藉以逐鹿中原的南下战略通道,必须经过“虞”这一路线。“假虞伐虢”之道,经古战场研究专家、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靳生禾,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所谢鸿喜二位的文献考订与野外考察推论,即虞坂。

其实,在“假虞伐虢”之前,虢屡次伐晋:公元前718年“(周)王命虢公伐曲沃”,公元前703年,“虢仲……伐曲沃”,公元前668年“秋,虢入侵晋。冬,虢人又侵晋。”也都走的是这条路。虞坂,《左传·僖公二年》作“颠,车令”,《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通典·州郡典》《元和郡县图志》卷6作“颠,车令坂”,取义地当崇山峻坂而车行为之颠簸。汉·唐蒙《博物记》以地当吴山(虞山,古以“吴”为“虞”省文)上、吴(虞)城北称“吴(虞)坂”。”《水经·河水注》以地当“东、西绝涧,左右幽空穷深,地壑中则筑以成道,指南北之路”,以地形如桥称“,车令桥”,又以“(虞)城北对长坂二十许里”称“虞坂”。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山西》、康熙《平陆县志》卷二,以其古来向为转运河东盐池潞盐至中原的传统通道称“盐

坂”,又以千百年来于砂石山崖上,马踏车轧,辙痕盈尺如槽而称“青石槽”。颠,车令的地理方位,古来文献记载或云在“河东大阳县(治今平陆西南17.5公里老城)东北”;或云在“大阳县北十里”;或云当“傅岩(即圣人涧,今平陆县治)东北十余里”;或云在平陆“县北四十里”“县东北四十五里”“县东北七十里”。就靳、谢二位的野外考察所闻见,古来所谓虞坂或云颠,车令坂者,实际上固有广、狭二义。广义指由河东盐池(今运城盐池)东北隅东南行,从中条山中段绝顶的分云岭与清凉山两大高峰间的陉口——薄山上山,穿越中条山,一循东南行至古虞城后,折南行大体沿今209国道,经,车令桥村直至黄河北岸的茅津渡。古来诸说之差异,一般系指广义的不同地段、不同点位所致差异。

狭义系以古虞城亦即大体以中条山分界,分别指古虞城以北(中条山阴坡)为虞坂,以南(中条山阳坡)为颠,车令坂,是以古人所谓虞城外郭——张店镇“南扼颠,车令,北控盐(虞)坂”。狭义的虞坂(盐坂),只有西北起于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东南止于平陆县张店镇卸牛坪,亦即穿越中条山的一段砂石坂道,谓之虞坂。这段砂石坂道,盘回于云崖之间,最窄处仅1.5米,最宽处亦不过4米,可谓地道的青石槽。青石槽尽管仅仅4公里,却正当中条山中段绝顶,可谓虞坂的集中代表。这里山势峭拔陡仄,锐石如S,道狭如线,艰险环生,自古辄车倾畜伤,所谓“人怵鬼愁”。早在战国之世,当时的人就说“服盐车而上,蹄申膝折,尾湛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狭义的颠,车令坂,即由古虞城南行,大凡循当今209国道一线,经,冥阝桥(一作“峤”)村、傅岩,直至茅津渡。此一线,尽管属黄土地貌,较虞坂亦缓平,惟两厢冲沟发育,尤几尽纵向硕长沟壑,颠,车令坂则在冲沟之间一巨大突兀黄土梁上穿越。平陆县向有“平陆不平沟三千”之谣,颠,车令坂特别是至,车令桥村一带,呈现典型的鞍部地形。近观远眺,俨然一浩大天桥。北朝时期,郦道元考察至此,所见其形势“有东西绝涧,左右幽空穷深,地壑中则筑以成道,指南北之路,谓之为,车令桥也”。

在数千年历史时期中,虞坂在人们概念中之所以形成广、狭二义,乃至异名互用现象,是因为两者紧相衔接而两位一体,而且两者多所貌异而实同,尽管前者属石坂,后者属土坂,却均呈长坂地貌;前者锐石如S,致车行为之颠簸为特征,后者土黏板结僵硬,殊使车马蹭蹬而闻名。

“假虞伐虢”诸役的进行除离不开那条著名的“虞道”之外,还离不开这一线攻伐战阵的,冥阝、下阳、上阳和虞诸城。今天,它们确切的地点在何处呢?,冥阝者,冥邑(城)也。其地当颠,车令坂,一方黄土冲沟发育,以地形幽黯深邃,故名。《左传·僖公二年》杜预注“,冥阝,虞邑”;汉·服虔《春秋左氏传解谊》卷2说“,冥阝,晋别都”;汉·许慎《说文解字》卷12说“,冥阝,晋邑”,清·段玉裁说“按服说是也,杜云,冥阝虞邑,非也,许同服说”。此类说法提到了,冥阝”城在虞境还是晋境的问题。据靳、谢二位的野外考察所知见,事实恰恰相反:杜注为是,服、许之说为非,段氏则恰恰颠倒了是非。

虞坂青石槽段,在当今运城、平陆、夏县交界处,有春秋时代晋、虞两国之间的边关锁阳

关。近代关已湮灭,遗址犹存。原锁阳关关门阳面石刻门额“古锁阳关”;关门阴面右下方树“虞晋分野”和“平安通衢”碑,署“大明洪武四年(1371)六月河东卫戍使重建”。这显然说明当年关北属晋,关南属虞,而鄍既当颠軨坂最南端的黄河之岸,已属虞之南陲,自然是虞邑而不可能是晋邑、晋别都了。

有些地志文献说到了的地理坐标:“河北县东十里”;平陆“县东北二十里……其城周回四里”;“在(平陆)县东北二十里”;在“平陆县东北二十五里”;“虞国(古虞城)西南约二十里”。

其中最详悉者,要推《太平寰宇记》所说在平陆“县东北二十里……其城周回四里”。它大凡提供了,冥阝的两个地理参数:地当平陆老城东北二十里;犹有周匝四里的城垣。在靳、谢二位的野外考察中,他们发现,冥阝城即当今茅津渡渡口与茅津村间——上世纪50年代末修筑三门峡水库时搬迁了的有居民2000余人的茅津镇。其地当中条山南麓黄河北岸,在平陆老城东北约10公里;其次,颠,车令坂古来作为河东与中原间数千年不易的战略通道与盐道,向为历朝历代所重,而古来平陆县境内除了县治老城之外,有城垣的镇子唯有此一线的张店镇和茅津镇。

至于“下阳”,《左传·僖公二年》作“下阳”,《公羊传》《谷梁传》作“夏阳”。古以“山南水北”为“阳”,“下阳”以濒临黄河之北,犹与黄河南岸的虢都上阳隔岸相对,故名。春秋下阳城的地理方位,《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说当太阳“县东北三十里”,唐《元和郡县图志》卷6说当平陆县“东北二十里”;康熙《平陆县志》卷2说在平陆“县治西南二里条山之麓”;乾隆《平陆县志》卷11说“金鸡堡在县南二里店头镇之西,当即下阳城也,延袤七里,城内西北隅积土为丘,俗传为十二连城”云云。

据靳、谢二位的野外考察所闻见,下阳城遗址当平陆老城亦即今太阳渡村东南自然村“门

里”一带,城周约4平方公里,北门洞土券门犹存,东城垣残存约100米,残高4至6米,垣厚3至5米,夯层6至9厘米,夯窝径5厘米。城内西北隅仍可见崇冈高阜,连绵相续,正是所谓古来下阳的标识——十二连城。古城遗址东南有黄土高崖,突兀云立,北依下阳古城,南、东、西三面俯瞰黄河,形势雄胜寥廓,俨然引吭高唱的晨鸡。这正是自从春秋虢公登高观河赏月以来,数千年间闻名于史的“金鸡堡”。

至于上阳,以地居砥柱山之阳,犹与黄河北岸的下阳隔岸相对,故名。《左传·僖公五年》杜预注说上阳“在弘农陕县东南”;《水经·河水注》说陕城“东城(城东)即虢邑之上阳”;《元和郡县图志》卷6说“(陕)州理城即古虢国城”;《嘉庆一统志》卷220说“上阳城在陕州东南”。

考古学界于上世纪50年代曾在河南陕县老城东南的上村岭钻探,发现了春秋虢国墓地。墓地年代的下限,正与晋假虞灭虢的时间相一致,并在发掘的200余座墓葬中,于随葬七鼎的1052号墓出土了“虢太子戈”。“墓地南面不远,有同时期的李家窑遗址,地势开阔,堆积丰富,或即虢都上阳遗址。”靳、谢二位通过野外踏勘,核以晋“假道于虞以伐虢”之役,深感无论从考古视角,抑或从历史视角、地理视角看,陕县东南亦三门峡市东南李家窑遗址,正是春秋上阳城遗址。

还有虞城,以周代封国虞都城故名,一作吴城。今平陆县北15公里张店镇东南境古城一带犹有故虞城遗址,“古城”村名即取义于此。故城遗址在古城村及村畔四郊,周回约4平方

公里,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略呈矩形。故城中犹有一内城,周回约7000平方米,类似后来北京城内的皇城紫禁城。城垣夯筑,今存外郭北垣250米,残高2.5米。《左传·桓公十年》杜预注说“虞国在河东大阳县”;《水经·河水注》说,车令桥“东北有虞原,原上道东有虞城”;《元和郡县图志》卷6说“故虞城在(平陆)县东北五十里”;《太平寰宇记》卷6说“故虞城在(平陆)县东北六十里”;《通志》卷41说“平陆县东北六十里见有故

虞城”,《读史方舆纪要》卷41说“虞城县东北四十五里”云云。前一类所说,大略方位正确;后一类所说故虞城距平陆出现差异,则出于或由平陆老城径直东北行至故虞城的直线距离,或由老城东北行至茅津渡后,再折北即循传统的颠,车令坂道至故虞城。

2007年5月15日《山西日报》(转自互联网)

作者:aymi 2009/7/31 21:39:25 举报 TOP

10 屈产之乘小考

  郭忠义 郭 璜

  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郭世科先生,在其主编的《郭氏源流考》一书内的《源于虢国》最后一段写到:“虢序受封夏阳之后,因国小力微,终于在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被晋献公以‘屈产之乘(良马)’、‘垂棘之壁(美玉)’,借道于虞,一举吞灭。北虢灭亡三年之后,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又以同样计谋,假道虞国,灭了南虢,回师途中又灭了虞国。虢国到此消亡,虢氏举族迁徙汾阳。”这儿所说的“屈产之乘”就是石楼良马。石楼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夏禹时属冀州之域,殷商时为涉国地。春秋时为晋国屈邑,晋献公曾封公子夷吾于屈。西汉初为土军,北魏时又改为吐京,隋朝开皇十八年起改称为石楼县至今。

石楼春秋时期叫屈地,辞海上说:“因屈产泉得名”。石楼城区东南约两公里处一青灰岩石内有两个泉眼;一名屈泉,一名龙泉(石刻字),泉水清冽甜美,川流不息,此为本县著名的旧八景之一——屈产泉。本县最大的河流屈产河也因此得名。屈产泉水自古有名。《史记》载:春秋时期,晋献公因宠爱骊姬而废掉太子申生,立骊姬所生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又把公子重耳,夷吾分别封到边远的蒲和屈。重耳后来做了晋国国君,历史上称作晋文公。晋文公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传说晋文公的母亲得了重病,请来不少名医,精心诊断配方,药因病投,方因药配,却总不见效。文公听说屈地有名泉用这泉水煎药疗效奇异。文公是大孝子,便亲临屈地汲了一罐泉水,给母亲煎药,果然母亲的病很快地痊愈了。由此屈产泉水治病的名声便远近播扬。有诗赞曰:

清清天下第一泉,名著神龙有世缘;

晋伯尊亲得厚誉,泽民百代不身凡。

据史书记载,石楼在夏商时期就是游牧民族的栖息之地;春秋时期屈产马就驰名于世;相传马饮屈泉水可产龙驹,谷称屈马,为当时名战马之一种。左传书所云:“晋人屈产之乘”就是指此地所产之马。到了唐代,屈产马的声誉更加荣耀。著名作家柳宗元在《晋问》一文中,就推崇备至地写到屈地马。文章中说:“晋国多马,屈焉是产”。这意思是,山西的马很多,石楼这地方的最有名。他又写到:“师师牲牲,溶溶纭纭,车车辚辚,或赤或黄,或玄或苍,或醇或,默然而阴,炳然而阳,若旌旃旗帜煌煌。乍进乍起,乍奔乍踬,若江汉之水,疾风驱涛,击山荡壑,云沸而不止……”。那里的马群奔腾驰骋,纷纷乱乱,前后紧跟,左右碰撞。红的黄的,黑的灰的,纯色的,杂色的,有的毛色昏暗,有的毛色鲜亮,就像大军出征时的各色旗帜的迎风飘动。它们忽而前进,忽而停止,忽而卧倒,忽而跃起,忽而向前狂奔,忽而马失前蹄,就象长江、汉水上的狂风卷起层层波涛,冲击山岭,荡涤沟壑,又象云飞蒸腾而不停歇……。“其材之可者,收敛攻教,掉手飞縻,指毛命物,百步就羁。牵以荀息,御以王良,超以范鞅,轩以奕针。以佃以戎,兽获敌摧……”。其中能成材的好马,就要加以收管教练。驯马人撒手甩出套马索,指着马的毛色确定目标,百步之内就能把马套住。马被驯服之后,就由荀息牵着去送礼,由王良驾着去拉车,由范鞅赶着超乘,奕针用它把车拖出泥坑。用以找猎,就能捕获野兽;用以作战,就能打垮敌人。

以上这段文字是摘引自姚奠中等先生的《(晋问)今译》。从柳宗元《晋问》和姚先生的《今译》知,石楼(屈)产的良马是久负盛名的。

在古代,屈地马多用来作战和打猎,民间,则多是驮运、拉车、推磨或耕地。过去,村里那有钱的大户兴办作坊,来回驮运原料、产品等就全靠马。有的富户,专门养几匹骡马,雇了马夫为他跑运输,以此赚钱兴家。解放战争时期,民国36年(1947)冬,为支援延安保卫战,本县奉命组织民兵民工5000多人,马匹100多匹,从汾西往本县辛关渡运送粮食两次,约30多万斤。民国38年(1949)夏,本县又奉命组成民兵为主体的支援解放大西北远征担架队,共449人,马匹20多匹,由县武委会主任冯益带领,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六十四军一九O师行动。历时半年,转战陕、甘、宁三省40多个县城,行程6000余华里,为解放战争运军粮,运弹药,驮伤员,立下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马与老黄牛一样同属我县广大村民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耕畜之一,为我县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同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机械车辆遍及城乡,村民养马养牛者逐渐少了。但是石楼良马从古到今为祖国为人类所做的贡献是名垂史册的。

参考资料:

  1.汾阳郭世科主编的《郭氏源流考》

  2.《石楼县志》

  3.《话说石楼》

  4.石楼政协出版的《石楼文史资料》一、二辑。

作者单位:

  郭忠义:石楼县水利局原副局长,于2002年提前离岗。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会员。

  郭 璜:石楼县公安局原副局长、石楼县、中阳县交警队原队长,于2005年提前离岗。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作者:aymi 2009/7/31 21:40:03 举报 TOP

11 回复:《郭氏文化(续)》史实明鉴(续)

《郭氏文化(续)》史实明鉴【完】

作者:aymi 2009/8/2 0:02:07 举报 TOP

12 回复:《郭氏文化(续)》史实明鉴(续)

我看了楼主的研究结论认为:不够严谨,辈分有些乱,如果研究郭氏文化,敬请把郭英的家谱好好收集一下吧。

作者:124.135.228.* 2014/9/8 16:30:48 举报 TOP

共有帖子数12篇  首页 1 尾页
标题:
内容:
图片: 如何贴图?
名字: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验证码:

(Ctrl+Enter)

Copyright © Since 2006.12.29 郭池作品 郭池 源码 | 帮助 | 联系